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日本家政女神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 热度: 10551
走近近藤麻理惠,这个女人以其对整理工作的倾心投入,激发了一种看似不太可能的全球性现象,也让她自己赚得钵满盆满。

  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可能是继味噌汤之后日本最大宗的“输出品”了,如今她的名字“近藤”(Kondo)被当作动词来用,意为“整理”(to kondo)。她的书在2015年出人意料地大卖。但她时下在国际上受到的狂热追捧让人捉摸不透,没有人——甚至是这位家政女神本人,能够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她的首部著作、用英文出版的《改变人生的整理魔法》一书自面市后,取得了通常只有针对青少年的奇幻书籍才有的销量,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盘踞了一年多,并在俄罗斯、法国和巴西等国取得了类似的成绩。但对于书中的核心理念,大多数外国读者会觉得太过荒诞离奇。

  “当我解释事物有灵魂时,外国读者都会觉得荒诞。”她说,“但对于日本人来说,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在日本,人们会觉得无生命的事物与他们一样有灵魂。但在欧洲,人们很难理解这种观念。”

  近藤麻理惠的书不只是讲折叠、打包、放置和储存——尽管书中也包括所有这些方面的实用独家建议,还讲了与自己那些不起眼的物品在精神上缔结亲密关系,以及同它们进行交谈等事宜。

  “嗨,瞧瞧你吧,吊带裙,”近藤在其新书中的一段独白颇具代表性,“你是最棒的,乌黑如漆,光滑似缎。你让我的衣柜丰富多彩起来,却又不抢风头。你魅力十足、优雅端庄。赞你一个!”

  “亲爱的老螺丝刀,”她的新书以这样一句自言自语开场,“或许我用你不多,但每当我需要你时,你总会一展身手。真心感谢你帮我快速地把这个书架装起来。你还曾救过我的指甲,要是我用指甲去拧螺丝钉,非把它们弄裂不可。你设计得多棒呀!结实、有力,触摸起来感到一丝清凉,还有一种让你卓尔不群的现代感。”

  很明显,这是一种比查尔斯王子对着盆栽植物嘀嘀咕咕还要高深的境界。近藤的忠实追随者会向她们的耳坠致谢,对她们的外套敬礼,同她们的手袋击掌。总之,再普通不过的家居用品也可以成为移情和沉迷的对象。“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你觉得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好事,但过后又会发现它对别人造成了伤害?”

  即便是找到一家愿意出版此类“荒诞”内容的出版社,可能都会被视作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但《改变人生的整理魔法》受到的待遇比这好得多,它在罗马尼亚、泰国等21个国家出版,还有17个国家正在考虑出版;除用希伯来语、保加利亚语和越南语印刷之外,阿拉伯语和立陶宛语是准备加入这一行列的最新语种。而此书在全球的销量,已高达480万本。

  此类表明她的文化主导地位的证据还有很多。她的名字以#形式引导,被写成“#kondoed”,甚至还作为“整理”之意被收入英语当中。Twitter用户会说他们正在“近藤”房间、电邮的收件箱,甚至是iPhone上多余的应用程序。“我刚刚‘近藤了洗干净的内衣,” Instagram的一位用户日前写道,“这会是一个非常棒的周五夜晚。”

  近藤麻理惠出名之前,我就已经认识她了,但这种说法只是相对准确。我在去年年初第一次见到她时,她的书还只在日本、德国和韩国畅销,即将在英国出版。我邀请她到我在东京的寓所上一次小型的整理咨询课。一般来说,这种咨询课程要持续半年之久,设有多个学段,是一种针对家居的精神疗法。过去数年间,近藤已经为好几百位客户提供了这方面的咨询,她也把这种咨询作为发展自己理念的一种方式。

  同所有最出色的心灵革命类似,近藤的理念简单得让人没脾气。不要想着把所有抽屉和柜子都收拾得完美无缺——她警告说,“存储”一词暗含陷阱,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拿你想要的物品,这要从同一类型的衣服入手,把它们拿出来放在地板上,逐件拿起放到明亮处并问自己,“它有没有让我砰然心动?”

  如果确实怦然心动,那么这件衣服就得保留。要细致周到地指定一个存储的地方,然后把衣服以“近藤style”叠起来,按例要对其大加赞扬一番。若是不能让自己怦然心动,那就致谢、轻抚、道歉,接着毫不留情地将其丢入垃圾箱。近藤坚称,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会让家里干净整洁,还会延年益寿。

  “哪样东西让你怦然心动?哪样没有?”她在其新作《怦然心动:日本整理艺术图解》中发问,“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暗含着认识我们作为生命之礼受惠者角色的一大线索。我相信我们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看法代表着一种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会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及我们的生命本身光彩夺目。”

  近藤的客户反馈称,为使家里干净整洁而做的一些简单事情,也会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有些人减了肥,或者终于辞掉了毫无发展前途的工作;有些人坚定了结婚成家的信念,另有人则鼓足了离婚的勇气。“如果你总是感到焦虑却又不太确定原因,尝试着把东西摆放得井然有序吧,”近藤写道,“把你拥有的每样东西都拿在手上,并问自己它是否能令你怦然心动,然后像珍视自己那样珍视决定保留的东西。这样一来,你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将充满阳光。”

  同近藤的短暂碰面让我受益匪浅——装内衣的抽屉经她的神奇整理之后,成为我家里最整洁的地方。这也让我见识到了她的独特整理方法,以及“外在杂乱是内心痛苦的反映”的言论的意义之所在。但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任何人都不会想到,仅仅一年之后,她会和德国总理安吉拉·默克尔、教宗方济各、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等一起,跻身《时代》杂志的“百大最有影响力人物”排行榜。于是我又采访了近藤,试图弄明白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及这一切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在日本,人们越出名就越与他人疏远,且对事物越缺乏兴趣。起初我担心近藤也会变成这样。为了敲定这次采访,我一共在东京的办公室里写了39封邮件,然后经由一名在伦敦的时事评论员和一名在纽约的代理人,将邮件发送给东京的一位出版商,回信则通过相反的路径由日本发送到日本。

  我起初觉得,她不但来过我的寓所,还亲自整理了我的内衣抽屉,那么这次应该是我登门拜访她,这样也有机会参观一下世界上最整洁的人的家。但人家一开始就明确地说,这是不可能的。签署了一份保密协议之后,《怦然心动》一书的电子版发送到我的电子邮箱里。在那份保密协议中,我承诺“确保不让除我之外的任何人看到、传播或处理该书的任何内容”。这份文件的每一页都打上了“《泰晤士报》杂志”的水印。显而易见,如果我把它卖给黑市,就会有忍者找上门来,把我“近藤”个半死。

  消除分歧、谈妥了协议之后,我前往近藤的办公室去采访她。这时才发现,她还是我记忆中的样子——甜美、谦逊、朴实无华,又有几丝神秘。

  首先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娇小。即便按照日本的标准来看,她也算得上是小巧玲珑,身高和体型与孩子相仿。和很多日本女子一样,她虽已30岁,可看上去要比真实年龄小上7、8岁。她穿戴整齐、干净利落地出现在我面前,这并不意外,但她浑身上下还透出一种超乎整洁的特质,一种强烈的克己与守旧的感觉。她身穿宽松白色上衣、黑色紧身裤袜和红色裙子。干净、低调的着装既不奢华也不廉价,品味十足而非粗鄙俗气。言语上她则力避冒犯他人。她手指上戴着一枚小巧的银戒指,两边耳朵上各戴一枚不甚起眼的耳钉。她不染指甲,略施粉黛,安静地端坐在那里,上身微微前倾。这一番打量下来,我竟有些背痛。无论近藤主义是别的什么东西,它都与时装、耍酷,哪怕是最低限度的时尚无关。最为重要的是,她让我觉得她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寄宿女校的年轻女教师。

  这种洁净无暇的外表,愈发使其国际畅销书作者之外的另一重身份引人注目,这就是作为普通人的近藤。去年7月,她产下女儿皋月。“变化天翻地覆,”她说,“因为生命不再属于我了。生女儿之前,我整天忙于整理工作,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现在女儿是我的幸福之源,我照料着她,看着她成长,也从中体会着幸福。”

  近藤的丈夫河原匠是她的大学男友,如今担任她的经纪人和摄影师。近藤说,丈夫是一个讲究条理的人,这倒是意料之中的事。实际上,这似乎是他的个人魅力的核心部分。“我的朋友当中,他总是最爱整洁的那个人,”近藤表示,“读了我的书之后,他变得更加整洁了。婚后我们搬到一起住时,他随身只带了5个纸板箱。”5个箱子!在近藤的经验领域里,这种苦行主义与呈波状起伏的六块腹肌,如一辆动力强劲的跑车一般激动人心。

  小皋月5个月大时,就已经表现出对于秩序和纪律的着迷。据近藤讲,她会很体贴地在早上6点钟醒来,也很少打扰父母的生活,除了“要使用很多尿片”。“全仰仗我的母亲和丈夫,我的丈夫干家务活很在行,”近藤说,“有时候我们也请临时保姆。有了身边人的帮助,我才可以有时间工作。”我徒劳无功地想要在近藤身上找出照料孩子的痕迹,比如牛奶甜酒的污渍、失眠形成的黑眼圈等,但伴随着一夜暴富,升级当母亲好像对她没有丝毫影响。

  谈及自己的著作在国际市场上的热销,她说:“这真令人吃惊。我的出版商曾警告我说,一本在日本热销的书很难在海外市场热销,尤其是在美国。”那么,一个全身心地投入到整理工作中的女人,究竟要如何消费她赚取到的财富呢?近藤和丈夫置办了新家——一套听起来有些寒酸的两居室公寓——至于房子的地段,她最多只愿意透露“位于东京市中心”。“这些天我不得不频繁出国,所以要在机票和食宿方面花钱。这就是(没有大手大脚地花钱的)真相。我们正在投资下一阶段的生意。我不是那种奢侈无度的人。我喜欢泡温泉,这是我想要放松时会做的事情——洗温泉澡。可我并不经常那么做。”

  所有这一切始于2001年的一个下午,当时近藤只有16岁。她成长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是家里3个孩子中的老二。据她讲,大她两岁的哥哥是唯一不接受“近藤整理法”的亲人。他痴迷于漫画书,如今仍与父母住在一起。

  她的父亲是工薪族,母亲是家庭主妇,也是女性杂志的热心读者。5岁时,近藤就通过仔细观察父母学会了做家务。“打扫、清洗、缝纫……只要这些事情进行过,我就能做,”她说,“唯一做不了的就是整理。”失败乃成功之母。她写道:“在学校里,当别的孩子在玩躲避球或跳绳时,我就溜到教室里整理书架,或检查拖把柜里的物品……我那时已经把自己的东西,甚至是我家的房子,都看作是必须要击败的对手。”

  有一天,她未经提醒和商量,就自作主张地把父亲的一件衣服、母亲的一个手提包扔掉了。她辩解说这些东西从未派上用场,但父母对她的辩解毫不理睬。就这样,近藤的整理行动被禁止了。“我那时觉得整理就是把东西扔掉——我只是从负面的角度来看待它,”她说,“就是这种认识导致了我精神崩溃。”

  “一天放学回家,家里除了我没有其他人。还没来得及把校服换下,我就已经开始搜罗可以扔掉的东西了。我手里拿着垃圾袋走进自己的房间,左看右看,想把所有东西都扔进袋子里。这是我精神焦虑最严重的时候。在那个瞬间,我摔倒在地,不省人事。”

  两个小时后,近藤才恢复了知觉。“我站了起来,脑海中传来一句话,‘对待物品要多加小心。不知这是真实的声音还是我自己的感觉,但我相信这是整理之神的意思。”不管怎样,近藤明白了一件事情:她之前对待物品的方式是错误的。与其找出不需要的物品并扔掉它,还不如分辨出自己喜欢的、想要保存的物品。“就是那一刻,我产生了灵感,”她说,“‘近藤整理法就是在那时诞生的。”

  怀疑过这段讲述,认为近藤隐瞒了一些事情的肯定不止我一人。一个16岁女孩对于自己房间里的杂乱无章感到焦虑不安,这是一回事,但不省人事地倒在地上,暗示着近藤有更深层次的痛苦。“我承认摔倒时是痛苦的,”她对我的质疑表示认同,“我不喜欢自己拥有的任何东西——衣服、杂物,结果就在房间里那样了。”

  那么还有其他地方让她感到痛苦吗?“我记不太清楚了,不过我并没有在人际关系方面感到不快乐,包括同父母和朋友们的相处。我只是想整理东西。”

  除了杂乱无章之外,她的生活中必定另出了什么岔子。“我得承认自己的内在失去了平衡,各种类型的平衡,因为我只对整理感兴趣,却不喜欢别的任何事情,我以一种中庸的方式看待它们。这就是我摔倒的原因。”

  在一段时期内感到痛苦,在一瞬间发生精神危机并崩溃,然后重生,感受到上苍的启示与教化。即便把这些当作一个十多岁孩子在其房间里的不合情理的经历,有一件事情却已经很清楚了——和春季大扫除一样,“近藤整理法”与宗教有着很多关联。

  作为一名年轻女性,近藤在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的神社里充当着“巫女”的角色。神道教没有圣典,没有戒条,没有道德准则或哲学思辨体系。它的神无处不在:大山、树木、岩石和诸如炉灶、每一粒米等人造之物皆有神灵。其祭仪与道德无涉,而是与洁净有关——在神道教中,洁净与肮脏的对立之强烈,堪比其他宗教中对与错的二元论。近藤的白色上衣,对于能净化人体的温泉的热爱,以及坚称袜子也有灵魂——所有这些皆来源于此。在建议读者如何处理与逝去爱人有关的纪念品时,她劝他们把这些物品封存到一个装有“净化盐”的袋子里,这是神道教的又一常规做法。

  “日本经常地震,”近藤说,“地震会引起火灾,而且传统的房屋是木结构的,很容易燃烧。以往有很多日本人经历过毁灭性的大地震,所有财物化为乌有,不得不从零开始重建家园。所以在我看来,日本人比西方人更容易理解清理掉多余的东西这一行为,他们能够接受终有一天要抛弃现在拥有的物品这一现实,因为这种思维是他们DNA的一部分。”尽管很少有人意识到,但那些在城市阁楼和郊区联排住房里兴冲冲地“近藤”柜子的居民,实际上正在表演一种世俗版本的古老自然宗教,这种宗教源于数千年来日本多灾多难的历史。

  在近藤这位高级女祭司的管理下,这种关于整理的宗教正在快速传播。更多的译本合同已经签订,不久之后,蒙古人和乌克兰人就会享受到“近藤整理法”的好处。一款完全英文版的智能手机应用也将在这个春天推出,该应用设有备忘录,用户可借助它有条不紊地进行整理,一个国际间的近藤社区也有望形成。“整理工作会让你感觉孤独,”她说,“我们希望人们能通过这款应用相互鼓励。”

  最有趣的是,近藤已经开启了指定门徒的程序。工作的压力迫使她在两年前放弃了一对一的咨询业务,但在这之前已经有3名值得信赖的门徒在她这里接受培训,并取得了可以代表她传授“近藤整理法”的资格。来自国外的请求每时每刻都有——如果要成立一所培训国外“近藤主义者”的学校,不管是实体的还是依托社交媒体的,都需要近藤去与各方商谈。

  “我管自己叫‘整理狂,”近藤称,“迄今为止我的全部生命都献给了整理,献给了讲解怎样去整理,简直到了一个非常极端的地步。”

  而在我的想象里,接下来几年,她会像圣女贞德一样,穿着整洁的白色宽松上衣,走在整理之神的神圣大军的最前面,所到之处,都会响起阵阵欢呼之声。

  [译自英国《泰晤士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