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灵魂深处的密语

时间:2023/11/9 作者: 创作评谭 热度: 14035
刘梦琪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初读杨光祖《所有的灯詹都暗下去了》时觉得晦涩难懂,心头萦绕不散的只有这句话了。作者如同行走在灵魂的深处,独自彳亍,散发着哲学的幽思,蜿蜒曲折,忽明忽暗。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感,是对人类终极问题的深刻思考,更是对“开窍”灵魂的执着思考,驱使着这一字又一字、一词又一词、一篇又一篇的诞生。如果不是这样,那这深入解剖灵魂、直言批判社会的文字是如何得来的?

  这是作者的第一本散文集,共收入五十九篇散文,其中的《歌哭无端纸一堆》《孤独的走过兰州街道》《残酷的成语》《谁能逾越静默》《一座城市的记忆》《说出你的名字比举起石头更难》《我用文字救自己》等十余篇散文均曾入选全国散文年选和多种权威读本。这一篇篇或平和或犀利或静默或呐喊的文字,都是作者心灵的嗔语,使得你我怀揣着这些心血之作再来审视自己,好像这些文字都变成了一个个有灵魂的符号,由读过之人自由拼贴组合,看别人的故事留自己的泪。它们看似随意,但却不敢细读,这些朴实得有些过分的文字里蕴含着一种逼着你反省自己的强大力量,好似武林高手们过招,一招未出,自知已败。身为评论家的作者,笔锋向来锐利,但是其散文中流露出来的却不是这种锐利的东西,而是一种柔情似水的文字,柔却不媚,思想的光芒闪耀其间。如此犀利为哪般?犀利的批评是作者的外衣,外衣之下是一个情感丰富、天真烂漫的灵魂。矛盾的源头是残酷现实与精神追求的强烈反差,只有拥抱“矛盾”,与“矛盾”和解,才能完成对心灵的一种救赎,才会平和地生活,而且如此对比产生的对照真是可爱。尼采曾说:“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水深则静,深度和美丽的水面一定是相得益彰、彼此成就的,只有作者的精神世界达到某种深度,而又拥有敏感的思维逻辑,再加上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这样的“三位一体”才能造就这些“生命密码”的写作。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好的散文写作不追求某种形式,没有形式的束缚与约束,在精神空间极度自由驰骋的时刻,才能产生出“实、真、博、趣”的独特作品。

  所有的灯盏都暗下去了,世界就黑了,是这样的吧?如今灯光成为夜晚的主角,害得那久违的星光如此娇羞,竟不肯从天上下来。是真的不肯吗?还是现在关注天空的人太少了,发现不了星光灿烂静谧夜空的美妙?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必须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只有这样这个民族才有希望。星空的广阔与灵魂相似,仰望星空之时也是回观灵魂之际。我们的國家和民族需要时时回观国民灵魂的人,毕竟我们走得很快,需要有人提醒我们等一等灵魂。作者以细腻柔情的笔触,撕开灵魂的外衣,让灵魂出窍为自己立言。灵魂出窍的经验不是人人都有,最好也不要人人有之,我们需要仰望星空的人来检视灵魂,更需要脚踏实地的人来实干兴邦。

  通常评价散文,会用“侃侃而谈”来形容作者对文字的驾驭功力,但此书字里行间力透纸背的不是这种从容不迫、款款而来,反而是一种自我拉扯—不,说撕扯更为恰当。这种难言的撕扯带来了“肉中刺”和“隐的痛”。这种精神上撕扯的源头是见识过世界之后的不甘心,或者说是怨,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亦或是走过这么多路之后终于明白“少时繁华”的不可得,而后得来这好一片澄澈之后的欣然。人生总有那么一点不足为外人道也的隐痛,作者将自己的这点隐痛含蓄模糊地写了出来,或许是期待有缘人的进入。就像生命密码一样,留下这一点线索,也许有人解得开呢?解不开也罢,能有那么一点争鸣也是好的。

  我们都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天真烂漫之时,如今读此书,竟似又回到了童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作者对天地万物的描写有一股返璞归真的质感,童年的乡村经历更是赋予作者一双发现的眼睛。见过“清盈盈的月光”的人看到的东西,和在城市“重庆森林”里行走的人是不一样的,此亦为天赋。同时,书中对死亡的探讨非常之深刻:人类是世界上唯一有死亡恐惧的物种,有的人是向死而生,有的人是向死而死。作者从自身感受出发,把自己对死亡的理解均诉诸笔端。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作者的疑问也是整个人类的疑问。翻开此书,也许会找到你想要的答案。恐惧死亡怕是人生后半段的一个主旋律,年轻时精力充沛、无所畏惧,一到中年就由不得自己了,这真是一个定律。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毫不吝惜笔墨,将这种私密的理解铺在纸上,情真意真。

  如果说作者对世界的理解是这本书的主题,那么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就是他理解这个世界的工具,因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印刻在骨子里、内化到血液里代代相传的,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就是基于此。可是现如今好像有了一点变化,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怀疑,而这种怀疑直接导致了文化不自信,常见的表面现象就是我们只关注能给我们带来阅读快感的书籍,那些震撼灵魂的著作我们读不懂了。其原因何在,到底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又应该怎么解决?作者以自己身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在努力回答着。身处这个时代,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传统文化,到底需要怎样的文学作品?回答了这些,也就理解了世界。平凡如斯,是否还需要读使得灵魂震撼的文学作品?我认为需要不需要在这里不是最重要的,更为重要的一个层面是阅读这些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一个普通人也许什么都不读,也不去思考人生、死亡这些人类哲学命题,照样可以安稳地度过余生,但是一旦进入哲学的高地,浅尝辄止、随即退出却是最好的方式:我来过,我看见,但无法征服。最怕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旦看见就无法离开。

  作者说: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平庸的时代,也是需要平庸的时代……人不同于动物之处就是需要理想和激情,就是人类有天才。的确如此,平庸意味着接受教化,合乎规矩,一模一样。但人是最有灵性的物种啊,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就是思想啊。人是会思考的芦苇,人是渺小脆弱的,就像一株生长在河岸边的芦苇,同时人又是无比强大的,生而为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人类始终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忽明忽暗。明亮的光是天才发出的,微弱的光是普罗大众发出的,各司其职,相映成趣。可这是一个需要平庸的时代,身处这个时代,最大的背离莫不过与时代的格格不入。《孤独地走过兰州街道》诉说的就是这样的情感,一种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兰州,一座依着黄河而生的城,兰州蓝,黄河黄,日夜奔流不息的黄河带来了俯仰天地之后的忧思情怀。在追求消费的时代里,甘于平庸是一种选择,热衷思考亦是一种选择。踱步在冷风中,有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而这份孤独正是源于对这块土地的热爱。阅读此篇,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情怀与赤诚。

  读罢《我用文字救自己》,满篇优美诗词真叫人欣然理解其深刻的思想高度。这些文字都是生命的歌唱,我们在这里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故事。吟的是别人的诗词歌赋,感的是自己的喜怒哀乐,由此却也赋予了这些文字以生命,得以生生不息传颂至今。文字的意义不言而喻,有些不能说出来的感情,只能写出来,“用文字给自己挖一个洞”,救自己。于作者而言“救自己”的过程是心灵拉扯后的怅然若失与自我审视,只用自己与有缘人懂得的的语言述说着。究竟什么样的文字能够“救自己”?一定是与自己产生强烈共鸣的那部分,否则读起来无非是徒增知识,就像作者所说的:“真正的写作都与自己的生命有关,是心灵深处的哀歌。”读的是别人的书,看到的却是自己的故事。从书中看到的人情冷暖,如果在现实生活的某时某地以某种方式来到我们身边,那种“粉墨登场”的滑稽,会深刻地印在脑海中,大概永生不会忘记了;真难忘,是你想忘都忘不掉的。

  书中每一篇“生命密码”的写作,都是作者对自己灵魂的深刻剖析。《残酷的成语》一篇中的这句话真是直击心灵啊:人生就怕曲终人散,我们走得迟了。我想作者不是怕自己走得迟了,怕的是无人等候的寂寥与荒凉……人生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向死而生”的境界是需要“抉心自食”的,“自食”己心,向死而生。这个过程中生活的意义在哪里,我们为了什么在活着?作者不断地用这些质朴平和的文字在发问,深深地叩击着,无法避免,唯有自省。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思考,这种隐秘而伟大的思考只适合自己知道。像这种深深浅浅的生命注脚,散布在整本书的各个角落。我喜欢在冷涩幽暗的文字中寻找那一抹柔情,于是“肝肠寸断”浮入眼帘。“一座城市,可以毁掉一个人。古人说倾城倾国,那是人对‘城的‘倾,是美女的力量。张爱玲《倾城之恋》反其道而叙述了一个‘倾城中的极其平凡而不堪的所谓爱情,真有一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味道”。倾城又倾国的美人们从来都是被争被抢的,“花自飘零水自流”,奈何从来身不由己,心难从,但无妨,美人和文人总是心意相通。但凡读过张爱玲文字的人都不禁感叹,如此老辣的文字究竟是如何造就的?从这集散文册中也许可以窥见一二。作者散文的字里行间中隐藏着对这些大家的理解,作者借助对其文学作品的自我解读,抒发自己心中隐藏的情感,与生命有关,与灵魂有关。

  “灵魂散文”是对这些或平和质朴、或古色古香、或冷涩幽暗、或乱中有序的文字最好的描述。《把房门关紧,别让风吹开》中“房门”和“风”是什么?《所有的灯盏都暗下去了》中的灯是什么,暗下去之后是不是失去了光明呢?作者的许多题目初看时平平无奇,不知所云,但是读完内容之后,你只会钦佩作者起初的隐而不发及之后的一鸣惊人。技巧的作用加上内容的深刻,使得每一篇散文都余音绕梁,值得细细品读。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未开垦的森林,是连鸟的足迹都没有的雪原。我们独自前行,也宁愿如此。总是心怀同情、总是有人陪伴、总是被人理解,恐怕会令人无法忍受。”作者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天才,只是很多人被尘世所污垢,或说的好听一点,和光同尘了。他们的灵魂永远没有被打开过,也永远没有被发现过,毕竟‘连鸟的足迹都没有的雪原,不是谁都可以上去的……有时候面对非常有灵性而又懵懂的灵魂,我总是企求她幸福,而幸福的获得就是不要被‘打开。”(《把房门关紧,别让风吹开》)这一段文字真是妙不可言,不管是伍尔夫的遗言还是作者的理解,读罢都叫人久不能言。灵魂开窍的后果就像火山爆发,它会给你带来灵感,就如同岩浆迸发的美丽瞬间,但随之而来的是可怕的火山灰,遮天蔽日,带走你的光明。

  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尼采如是说。《所有的灯盏都暗下去了》显然就是这样一本用来隐藏生命密码、记录生命年轮的书,它不适合浅尝辄止,唯有细细品读。作者的散文博采百家所长,中西典故了然于胸,诗词名言信手拈来,合上书页心中有一团浩气充盈。作者对死亡与恐惧、爱情与灵魂的理解是建立在自己亲身感受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从别处得来的,其中对这些人类终极问题的“悟”更为可贵。“为什么近代以后,没有多少文学艺术大师了?我觉得专业化的发展是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在古希腊,拥有一技之长,那是奴隶的特征。而真正的艺术家必须是通才,必须具有广博的胸怀,过人的眼力,雄厚的艺术修养,和经得住磨练的毅力”。作者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从这短短的几行字中可以了解一二。作者以西方思维来阐释,既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来解释疴旧的顽疾,又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分析此种文化现象,虽少了精雕细琢的理论分析,却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这种出于知识分子敏锐直观的观察更难能可贵。而这样挖掘灵魂用以写作的方式,配以乱中有序、齐而不发的技巧,使得其内容充实、感情真摯。

  作者的散文处处洋溢着对于人类终极问题的感性思考,同时又有哲学思辨融于其中,两种模式相互碰撞,彼此生长。他的感性思考有对“一座城市的记忆”,有“为谁风露立中宵”,有“青草的爱抚,胜于人类的手指”……诚然是对西方文化、国学文化、历史典故、章籍经典的一次情感回归;而其中哲学思辨的历史背景更为深刻。“虚无主义站在门槛上”的时刻,西方思潮涌动不息,他又立足于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省,对人的多维立体式的反省切问,一种由自身回溯历史源头的使命感,以及其走出自身“小感叹”的囹圄,关注人类生命的终极意义,即是作者所说的“灵魂散文”,这可能就是灵魂出窍引发的“小车祸”吧。作者的散文不仅是站在观照当代的基础上的,还表现出强烈的历史性。很多读者读罢潸然泪下,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作者把自己的灵魂、自己的生命通通诉诸笔端,而这些“灵魂”、这些“生命”全部源于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对历史的感悟、对万物的尊重。于是乎,所有的灯盏暗下去了,灵魂开始散发光芒,给你我这些独自负重前行的灵魂以光。

  康德曾说过: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得悟”的作者以静默深沉的文字表象,描绘一幅幅幽思惶惶的人性图像,并以处处跳跃着作者灵魂深处的密语和生命旅途的哲思的写作完成了“自我净化”。在这个人心浮动的社会,作者以自身出发,“抉心自食”,“以肉饲鹰”,完成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承诺。在作者这里,“净化灵魂”变成了一种内在动力,推动着他的每一次追光之旅。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