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青瑶峒的瑶人与舜帝的历史渊源
关于舜帝南巡路线,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杨东晨在《帝舜家族史迹考辨》(载于《虞舜大典》)一文中认为:舜帝“从蒲坂出发,经安邑(山西夏县)南行过黄河,过鸣条(河南封丘东),過宛(今南阳),渡淮河、汉江南行,再经夷陵(今武汉)过江入巴陵(今湖南岳阳),沿湘江南下,至南岳衡山(今湖南衡阳)。之后,再南行至零陵。帝舜又从零陵到各地去巡视”。
苗族、瑶族、畲族等共奉盘瓠(盘护)为始祖,因此,有学者认为舜帝南巡德化的“三苗”族群中就有瑶民,并有舜的后裔融入瑶人。
何光岳《南蛮源流史》载,古瑶民和盘瓠(盘护)是形成瑶族的主要骨干,是瑶族的最早源流。“摇人当属帝舜之后。”“摇民的始字为?。?字呈手制瓦器状,传说舜帝曾‘陶于雷泽,是一个制作陶器能手,因而舜帝之裔便叫?民。”“?加穴为窑,更证实?人确实以制造陶器得名。”《说文解字》:“?,瓦器也,从缶肉声。”瑶族的瑶在古代有多种写法,都带有“?”,说明这个民族擅长制陶,再加上“帝舜生戏,戏生摇民”(《山海经》),可见,舜帝和瑶族祖先有某种直接的关系。
肖献军、胡娟《舜帝与永州瑶族的渊源及其文化影响》文指出:从“帝舜生戏,戏生摇民”的记载来看,舜帝和瑶族祖先有某种直接的关系,作为古零陵全州和永州,瑶族应为舜帝后裔。瑶族的先祖盘瓠(盘护)生活在舜帝葬地古零陵全州和永州一带,盘瓠(盘护)的后裔又称“零陵蛮”。“零陵蛮”作为古族名,是因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在今广西全州县置零陵县和零陵郡,以居其县郡而得名,分布在今湖南西南与广西北部接壤地带。该文认为零陵蛮与瑶族相关,在古老的零陵郡有瑶族存在。《梁书·张赞传》:“州界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隋书·地理志》:“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其男子但著白布裈衫,更无巾裤……武陵、巴陵、零陵、桂阳、澧阳、衡山、熙平皆同焉。”也指出在同属古零陵的全州和永州有莫瑶的存在。
全州青瑶峒,传说中的舜帝葬地九疑山和勉瑶的文明发祥地大楚南会稽山都在这里。在大楚南会稽山中又有舜皇山(一名舜山),地处全州县大西江镇炎井村、文桥镇干六村和东安县大庙口镇、新宁县金石之间,是全州与东安二县的界山。《东安县志》载,东安县境域古属全州洮阳,晋惠帝永熙元年(290年)从全州的古零陵县析出,置应阳县(即东安县前置),东安县的舜文化属全州古零陵文化圈,因此舜皇山在《全州县志》和《东安县志》皆有载。清嘉庆《全州志》记载全州县境内有舜山岩和舜山:“舜山岩在三都去城七十里,有水北出会舜山。”清道光《永州府志·艺文志》引《东安县志》载:“永之东安县有舜山、玉陛源,皆祀有虞氏……因舜巡狩所经也。”
周甲辰在《舜帝避居舜皇山论》中提出“舜帝避居舜皇山”的观点:舜帝曾以治水不力的罪名杀了禹的生父鲧。舜交权给禹后,为避免与禹的冲突,晚年主动选择南巡三苗,避居舜皇山。舜在三苗人生活的岭南,抚慰、教化三苗,示之以德,促使其移风易俗。周甲辰认为这不仅有史料零星的文字记载,而且在民间传说中有广泛反映,至今舜皇山和(宁远)九嶷山一带流传着舜帝斗恶龙、战猛兽的故事。今在全州青瑶峒九疑山、舜皇山这两处广西与湖南二省交界的全州、资源、新宁、东安四县相邻的周边山岭,有众多与舜帝南巡有关的地名,几乎每一个地名,都联系着一个与舜帝南巡有关的传说故事。
全州九疑山和舜皇山因两山相近,传说是舜帝在苍梧之野的葬地和避居地,这一带的舜文化积淀极其厚重。舜帝一直“活”在全州九疑山和舜皇山周边的百姓生活之中。当地人信仰舜帝,称之为“舜皇爬爬”(当地方言,祖父以上称“爬爬”,读音papa),将舜帝视为天地间最重要、最亲近的神之一。舜帝也一直“活”在庙会及祭祀之中。全州民间对“舜皇爬爬”的信仰寄托在祭祀之中,当地有不少祭祀舜帝的神庙。如在民国时期,全州的地方官员常在自然毁损之前的湘源二妃庙隆重举行祭祀舜帝和二妃的仪式;至今全州民间仍传承着“大堂请圣”的祭祀仪式,在全州农村,每家每户立家堂、安香火时,要由师公做法事迎请尧帝和舜帝。“大堂请圣”的唱词有:“东岳治天尧舜帝,南岳师天尧舜皇,西岳松天尧舜皇,北岳安天尧舜皇,五岳五天尧舜帝,五岳五天尧舜皇。”全州大西江的枕山庙就曾供奉舜帝,大西江境域内的青瑶峒人曾有到舜庙迎请虞神到神仙坝祈雨的习俗。
全州九疑山下有零陵屋地名。相传,舜帝南巡时驾崩在零陵屋这一带,按先秦风俗仪式要进行招魂,为让舜帝魂还复体,舜帝的后裔便在此舜帝驾崩之地建造专为舜帝招魂的房屋,这里的地名也因此冠以舜陵“零陵”之名,在民间称“零陵屋”,这应是最早祭祀舜帝的舜庙雏形。
零陵屋与祀山相邻,祀山的山顶上有一大石平顶叫祀山头。相传,舜帝后人曾在全州青瑶峒居住,并曾在此小山的祀山头祭祀先祖舜帝,故称之为“祀山”。
相传,舜帝后裔在零陵屋为舜帝守灵期满后,其中一支又回到舜帝的原避居地、今全州文桥镇舜皇山旁金凤山下的玉陛源口定居,并在那里建起家庙祭祀自己的祖先舜帝,这个庙就叫舜帝庙(一名大庙),其后裔定居在这里,这个居地就叫舜帝庙村,又名大庙村。
金凤山下玉陛源口这座舜帝庙因位于玉陛源口,庙边的这条玉陛源是紫溪河的一级支流,古称大阳川水,又名大阳溪。庙旁的山形神似一只神鸟凤凰,这座山就叫“金凤山”。在金凤山与舜帝庙之间建有道教观宇,因远观金凤山似神鸟仙鹤,这座道教观宇就叫“白鹤观”。
玉陛源为全州文桥和东安大庙口的交界之地。清嘉庆《全州志》除有图标注与全州九疑山相邻的文桥镇舜皇山旁的金凤山下的玉陛源口有舜庙,还记载舜帝庙旁立有舜帝庙村:“三都凡十四村,舜帝庙离城一百里。”是说在全州文桥的三都共有14个村,玉陛源口的舜帝庙村是其中之一,舜帝庙村距离全州县城50千米。全州也称舜帝庙为大庙,如《全州志》记载与全州九疑山有水路相通的庙头镇大庙脚有大庙:“七都二图凡十村,大庙脚离城六十里。”
东安县的大庙口镇这一古老的地名,也正是因这个舜帝庙在当地又叫“大庙”而名。
至今,全州县文桥的玉陛源口村(旧时的舜帝庙村)和东安县的大庙口都有举行庙会给舜帝做生日的习俗。相传舜帝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十二日,东安县的大庙口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二日举行庙会给舜帝做生日,全州县文桥的玉陛源口村则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举行庙会给舜帝做生日,后来玉陛源口村的庙会改迁到村委所在地文桥干六。
舜文化学者张泽槐在其文集《舜帝与舜帝陵》记述:“大庙口,是一个古老地名,也是一个行政区域名称,位于舜皇山下东安县境内,现为大庙口镇。大庙,即舜庙。清《九嶷山志》记载:‘舜庙在大阳溪白鹤观前,盖三代时祀于此,土人呼为大庙。也就是说,三代时,当地人在大阳溪建有舜庙祭祀舜帝,当地人把舜庙称为‘大庙。东安舜皇山下的大庙,也是为纪念舜帝南巡而建,其实就是舜庙。”
可见,以九疑山和舜皇山为核心的地区已形成一个舜帝文化圈。
2008年10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当地有关部门,在舜皇山下的坐果山发掘出坐果山文化遗址,清理出一组完整的山地居住遗迹,共发现古人用来支撑房屋柱子留下的柱洞100余个,灰坑(包括火塘)10余个。从柱洞的位置可以看出,生活在坐果山上的商周古人采用山石为墙,在山石之间空地立柱搭棚,从中可以复原商周时期人类依据岩山的自然环境来建筑居室的情形。在遗址内一条长达数十米的自然深沟中,发现土层厚达3至4米,出土有大量的文化遗物。根据发掘出土的大量动物遗骨,可以确定聚落的经济形态是以狩猎为主体。所发现的石器已构成一条完整的石器制作加工链。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坐果山遗址是一处商周时期南溪河流域的中心遗址,遗址范围约2万平方米。已出土的文物,既有当地区别于中央王朝的文化特征,也出现了中原文化传播、北方文化南下扩散的交流元素。
综上,笔者认为对瑶族起源所诠释的实际情况是:瑶族形成的两个主要骨干,最早是上古时代盘瓠(盘护)氏族和东方夷人虞舜部族的一部分(即《山海经》所载的“帝舜生戏,戏生摇民”这支古瑶民),在华夏族同化的统一过程中,这两支向南迁徙的氏族部落最后定居在以全州青瑶峒为中心的南岭山地,与当地的三苗部落联盟融合在一起。所以,今天的瑶人中有属于舜帝的后裔。
苗瑶部落(三苗部落)与湘水和资水上游的上古文明
20世纪90年代后期,资源县延东乡晓锦村后龙山上发现晓锦遗址。从地理位置看,晓锦遗址位于南岭之首越城岭北侧、资江上游。发掘和研究表明,晓锦遗址包含的文化遗存,早期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期可能至商周时期,晓锦文化是资江上游越城岭腹地最早的史前文化,也是目前所知广西境内最早从事稻作农业的史前文化。
目前在湘江上游河谷这条连接洞庭湖地区与岭南地区的主要通道上,沿河两岸的全州、兴安、灌阳三县也已经发现数十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有些地方遗址分布相当密集,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湘江河谷就已经成为连接南岭南北的主要通道。在湘江河谷所发现的新石器晚期遗址中,保存较好的有全州才湾镇卢家桥、龙水镇渡里园、安和镇显子塘、凤凰镇马路口、兴安县湘漓镇磨盘山洞、灌阳水车镇五马山、新圩镇狮子岩等。湘江上游地区的古文化遗址大都分布在河流两岸,以支流小河两岸为主,尤其在灌江、建江和漠川河等较大支流两岸最为密集。
晓锦文化是目前在南岭山地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石器时代文化;湘江沿岸史前遗址群年代则比晓锦文化略晚,这个时间与古籍记载的三苗南迁和舜帝南巡的时间是重合的。
以上湘桂走廊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可作为三苗南迁的力证。资江流域晓锦文化和湘江流域史前文化的来源不可能是南面的漓江流域史前文化。
实际上,资江上游在地理上完全应该属于岭北而不是岭南;湘江上游则是从岭北进入岭南的交通孔道,历史上称为“湘桂走廊”,如果以流域而言,也是处于岭北的长江水系与岭南珠江水系分水岭以北,与湖南属于同一流域。因此,資江上游和湘江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与其下游湖南地区比较接近是合乎情理的。在随后的几千年里,该区域基本上属于湖湘文化圈,至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原隶属湖南永州的全州、资源、灌阳及兴安的一部分才改隶广西。最显著的一致性表现在语言方面,该区域主体居民的语言可以说是完全属于湖南话系统,而无岭南主要语言壮话和粤语的特征。
三苗,又称有苗,是中国五帝时代一个著名的部落,曾长期与唐虞部落争战。《战国策》:“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这是指整个苗蛮集团的活动地域,彭蠡、洞庭就是后世的鄱阳湖、洞庭湖;衡山是《水经注·汝水》中提及的在雉县(今河南南召县南)界的雉衡山;文山地望在全州。
“文山地望在全州”有史为据。清嘉庆《全州志》:“文山在升乡界,去城四十里。”“今考洮水出山屋源,在文山上。”“洮水在城北三十里,发升乡山屋源,有二源,左出灵源寨万乡界上,右出风王殿岭……经文山下……傍会湘水。”
三苗部落联盟的首领参与过中原部落联盟的权力之争。尧舜禅让,三苗的首领对此非议,于是“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史记·五帝本纪》)。尧讨伐三苗,三苗部落内部分裂反叛,逃到古称南海的洞庭湖流域,建立三苗国或狗民国。
郭璞注《山海经》云:“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是说尧将天下让给舜时,三苗的国君不同意,三苗被尧帝镇压,内部分裂反叛,余部退回到古称“南海”的洞庭湖流域,建立三苗国。
《太平御览》引《外国图》曰:“昔唐以天下授虞,有苗之君非之。苗之民浮黑水,入南海,是为三苗民。去九疑三万三千里。”是说尧将天下让给舜时,三苗的国君不同意,三苗被镇压,百姓从北方的黑水逃到古称“南海”的洞庭湖流域,建立三苗国。
郭璞注《山海经》,又写《玄中记》说:“狗封氏者,高辛帝有美女,未嫁。犬戎为乱,帝曰:‘有讨之者,妻以美女,封三百户。帝之狗名盘护,三月而杀犬戎,以其首来。帝以为不可训民,乃妻以女,流之会稽二万一千里,得海中土。方三千里而封之。生男为狗,生女为美女。封为狗民国。”是说盘护被高辛帝从北方流放到南方很远的会稽山,在南方会稽山至“海中土”洞庭湖这个广阔地域建立了狗民国。
《玄中记》所说的“流之会稽”之会稽山,《山海经》载“会稽山在大楚南”,即它在楚国的南部。又据《评皇券牒》和全州《湘山志》图考记载,这座大楚南会稽山应该就是全州青瑶峒内的会稽山。
地处资江上游和湘江上游地区的上古文化遗存,就在三苗国(或狗民国)南界及南迁后的今广西桂北的全州、资源、灌阳、兴安四县境内。
既然三苗逃亡南方,舜帝又想感化收服三苗,舜帝南巡就是顺理成章之事,其崩于巡狩途中的苍梧之野,葬于九疑山也是符合情理的推断。
上述同属湖湘文化圈区域的全州等县的上古文化遗存的时间,与古籍记载的三苗南迁和舜帝南巡的时间大体重合。笔者有理由相信,在资江上游和湘江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那些年代在公元前2070年以前的文化遗存应是三苗部落所遗留,年代在公元前2070年之后的文化遗存,则应混杂有虞舜文化的成分。
《评皇券牒》记载的全州青瑶峒曾是勉瑶文明发祥地
全州青瑶峒是勉瑶文明的发祥地。瑶族历史文献《评皇券牒》记载瑶族始祖盘瓠(盘护)与帝女成婚后,入住全州青瑶峒会稽山繁衍后代。
《评皇券碟》的发布范围与瑶人分布地区的地名有会稽山、中南山、鹅眉山、清凉山、南山、岳山、万阳山、幽烈山、大罗山等,从这些山名来看,排第一的是会稽山。笔者认为,这个会稽山指全州青瑶峒的会稽山,勉瑶生活的这些山岭多在湖南和广西交界的山岭,最主要的是在今广西境内。
今青瑶峒盆地内尚有瑶人生活留下的“城门口”古地名。旧时进入青瑶峒,四面皆有城防设施:从东进入,要经白石岭的硖石古寨;从南进入,要经探口(今坦口)、牛路口、石塔口、城门口等四个城防关口;从西进入,要经古木洞古闸门、桃花古寨;从北进入,要经八十里山古关。从全州青瑶峒的城防布局来看,这里应是舜帝的后裔南迁与盘瓠(盘护)的后代勉瑶融合后,在青瑶峒内建立的一个瑶人部落的小方国。
今全州青瑶峒内及周边山岭尚有大量的瑶族历史文化遗存。峒内有与瑶人有关的地名狗头源(勾头源)、天子潭、天子屋场及瑶人古墓群。当地的一些地名也与盘王的后裔曾在此生活有关。如会稽山上的舜皇山下有坐果山文化遗址;会稽山上的狗头源又叫勾头源,相传狗民国的勾姓头目曾住在这里,瑶人又以龙犬为图腾。《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因民国,勾姓,黍食……民曰摇民。帝舜生戏,戏生摇民”,说古瑶民为舜的后代,古瑶民与盘瓠(盘护)的后裔是现代瑶族的先祖;峒内的炎井河又名“盘溪”;峒内的“八十里山”又名“盘溪八十里山”;峒内还有因莫徭而名的“老莫岭”等。峒内有瑶人原始家园传说中的冉水即夷襄河,这条河流将上、中、下三峒连接,只有1个峒口与外界相通;《盘王大歌》所唱的“九峒”(会稽山所在的大西江青瑶峒内有三峒、文桥境内有六峒,共九峒),有“石山背后是峒头”的白石岭,有“日上东山白石岭”,有“红光撒满三江口”,有“水过龙门石谷中”,有“日落山阴映江水,弯弯河水似金龙”的日出日落景象;有瑶人原始家园民间故事中的“梓溪源一十八路(步)险路”、古塘、九牛戏水的九牛塘、狮子岭(瑞狮)、马山(马头岭)、鸟山(凤凰山)、石狗、石门、石童子等瑶人的历史文化遗迹。
瑶人在青瑶峒内生活的一些历史遗迹也常有发现。如在当地出土了西汉至宋代时期的古钱币。《全州县志》载:1986年,大西江乡锦塘村农民蒋继信在建房时挖得窖藏古钱50公斤,古钱品种为新莽货泉、宋代大观通宝;1989年,大西江乡月塘村出土西汉、三国、晋代窖藏古钱3公斤,古钱品种绝大部分为西汉“五铢”。其中有六朝钱,如晋代的“太平百钱”。三国蜀汉刘备铸“百五铢”,还有平当五铢、沈廊钱“五金”等。
以上似可表明,自上古至宋代就有瑶人生活在青瑶峒会稽山。如今,青瑶峒内大多居住的是元末明初从外地迁入的汉人。全州青瑶峒的瑶人又去了哪里,这有待今后探究。
宁远九嶷山祭祀舜帝的宗庙是如何建起来的?
由于改朝换代及后来东汉王朝对古零陵地域人民的残酷镇压,居住在全州青瑶峒盆地及周边山岭的已融入盘瓠(盘护)勉瑶的舜帝后裔,有的也被迫离开他们祖祖辈辈生存的原始家园。宁远县九嶷山一带又是舜帝的弟弟象的封地有庳所在。有庳为古地名,亦作有鼻,又名鼻墟、鼻亭。相传舜封其弟象于此。《孟子·万章上》:“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汉书·邹阳传》:“昔者,舜之弟象日以杀舜为事,及舜立为天子,封之於有卑。”颜师古注:“地名也,音鼻,今鼻亭是也。”《汉书·昌邑哀王刘髆传》:“舜封象於有鼻,死不为置后,以为暴乱之人不宜为太祖。”
《晋书》载:“泉陵县,北部东五里有鼻墟,象所封也。”有鼻的范围在湘江以南、九嶷山以北的潇水流域,象的封地的驻地就在今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的访尧村,村中有座有鼻亭,又稱象祠,自古至今香火鼎盛。九嶷山就在象的封地内,舜的后人带着舜的牌位祭物来到象的后人生活的九嶷山一带定居后,就建宗庙祭祀祖先,宗庙逐步演变为舜帝庙;又或者是居住在宁远九嶷山一带的象的后裔将舜的牌位祭物接到这里,为舜帝建起祭祀的宗庙。
东汉之后有文人记载舜帝葬地为潇水流域的宁远九嶷山
笔者查阅东汉之前的史料,并无舜帝葬于宁远县九嶷山的记载,东汉才有记载,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营道,九疑山在南。莽曰九疑亭。”
有关舜帝葬地在零陵营道或冯乘县即宁远县的九嶷山记载,最早的是东汉学者应劭,随后有三国荆州从事文颖、三国曹魏陈郡丞如淳,他们都给《汉书·武帝纪》所载的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这一历史事件做注。如应劭注:“舜葬苍梧。九嶷,山名,今在零陵营道。”文颖注:“九嶷山半在苍梧,半在零陵。”
南朝宋时期的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