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深处有一方圣地,那是精神的家园,生命最坚固的堡垒。这里,栖息着以理想信念为灵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意愿、心理归属。它给情感以慰藉,给人生以导向,可以帮助疗伤,也可以激发斗志。
人生沧桑,征途漫漫,绕不开精神家园这一古老的命题。
1835年,卡尔,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宣告“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尔后,毕其一生践行这万丈豪情。他给后世留下批判的辩证法、坚定的人民立场与情怀、实践第一的理论品格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精神遗产,成为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精神家园里的不朽內核,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科学取向、功利取向、道德取向、审美取向。
《艾思奇:矢志建設共产党人精神家园》,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现实化,帮助人民用真理之光,穿破旧中国的阴霾。《小物件背后的长征故事》,见证艰苦卓绝环境下,革命大家庭里互助互爱共克艰难的手足情谊无处不在,无论职务高低年龄长幼,大家共同守望同一个精神家园。《雷平在延安和东北的文艺战士生涯》,讲述一位文艺女青年在革命大熔炉里,将红色精神文化融入血脉,思想和艺术协同迈向更高的境界。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大巴山区剑阁县鸯溪公社化林大队,张正桃带领群众向穷山恶水开战,以“战天斗地”精神创出非凡业绩,引发全国农业“学大寨,赶化林”热潮。这位化林领头人竭诚奉公,虽享殊荣却永葆本色,但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形势下,思想却转不过弯来,红星陡然陨落,令人唏嘘。《“化林之子”张正桃的风雨人生》启示,精神家园这一心灵寄所、思想基地,与时俱进方葆活力。
利益决定立场,立场决定观念,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梅开二度。《从“皖南事变”看国共关系》,事变表面上因两党立场观念冲突而起。实为两党利益冲突激化所致;在民族存亡的最大利益面前,无论两党争斗如何激烈,最终携手共克时艰。《国民党<中央日报)在重庆谈判前后的态度》,可谓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对国共和谈态度的表征,实为国共两党利益格局迥异使然。
精神家园,奠基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形成于人的生命历程,受制于人的利益格局……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