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姓氏和名字
● 叶桂郴
刘文典 (1889—1958),字叔雅,国学大师,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国立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一生风骨凛然,不媚权贵。他任安徽大学校长时,因学潮被国民政府责成向蒋介石当面汇报。见面时,蒋介石问:“你是刘文典么?”刘文典傲然答道:“字叔雅,文典是父母长辈叫的,不是随便哪个人可以叫的。”
文典是名,叔雅是字。为什么说“文典是父母长辈叫的,不是随便哪个人可以叫的”呢?这和我们下文说的姓、氏、名、字有关。
姓,来源于远古母系氏族的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每个氏族公社有一个共同的女祖先,全体成员是其后代。氏族女成员接纳其他氏族的男成员进行群婚,男成员成年后去别的氏族进行群婚。由于是群婚制度,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此,上古的姓大多从女:姚、姜、嬴、姬……
由于子孙繁衍,分支增加,每一个分支就有一个特殊的称号,这就是氏。氏可能因为祖先的国——吴、楚、赵;可能因为祖先的爵位——王、侯;可能因为祖先的官职——司马、司徒;可能因为祖先的职业——陶、巫、卜;可能因为祖先的居所——西门、南郭。
也可以说,姓是旧有的族号,氏是后期的族号。
在上古,氏用来区别某个人的身份贵贱,姓用来约束婚姻。氏同姓异者,可以通婚;姓同氏异者,不可通婚。《左传·信公二十三年》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倒不是古人就知道优生学,而是经验的总结。
“秦晋之好”用来比喻两人结为夫妻,但历史上秦国和晋国因为两国毗邻,却是一对生死对头。为什么生死冤家的两个国家却要联姻呢?原因就是,秦国是嬴姓国家,晋国是姬姓国家。秦国国内的嬴姓和嬴姓、晋国国内的姬姓和姬姓是不能通婚的,双方只好跨国结“秦晋之好”。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姓氏逐渐合二为一。
古人生三月后,就取名,名用于自称,除君王、父祖,别人不能直呼名。男子二十行冠礼取字,女子十五行笄礼束发取字,以供朋友或兄弟姐妹称呼。女孩未嫁又叫待字闺中即源于此。
古人的名和字,一般是单名双字,字和名必须有某种联系。
列举数例以说明(见例图):

古代自称时说名,称人的时候称字,随便称呼别人的名是非常失礼的行为。如果是师长,称呼下属和学生的字更是表尊。
毛泽东提倡党内互称同志,但对于党外人士,毛泽东则以字来尊称。毛泽东的老师,著名语言学家杨树达(1885—1956),字遇夫,往来书信中毛泽东称遇夫先生或遇老。力促湖南和平解放的程潜,字颂云,毛泽东称其为颂公。其他的如德邻先生(李宗仁)、文白先生(张治中)。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