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胡适与广西古石刻碑文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史春秋 热度: 16262
● 梁晓音

  胡适先生1935年到广西讲学和游览时,对广西的古石刻碑文,发表过不少恰如其分的评价和热情赞美。

  1935年1月4日,胡适到香港接受香港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10日,胡适在广州收到了桂系头面人物白崇禧、黄旭初的一份“专电欢迎”,欢迎他到广西讲学游览。他愉快地接受了广西当局的邀请,从1月11日到25日,进行了他的广西之行。在主人的精心安排下,胡适尽情地游览了南宁市容和武鸣的灵水、起凤山风景区;在柳州和融水,虽然逗留时间短暂,却仍能尽兴揽胜;在桂林,观赏了百里漓江江景,畅游了独秀峰、七星岩、龙隐岩、象鼻山、雁山、虞山等名胜古迹。

  作为一名知识渊博、满腹经纶的学者,胡适在游览过程中,十分留意广西各地存留的古石刻碑文,每当他看到那些不可多见的古石刻碑文后,就触景生情,兴奋不已。他对那些古碑文的许多评论,自有独到之处,一些真知灼见,至今令人回味。

赞叹壮 (僮)、汉民族的和睦相处

1月17日,胡适在友人陪同下,兴致勃勃地畅游了武鸣的灵水和起凤山。 “群峰拔地起,仿佛桂林城”的武鸣,自古就是一个旅游胜地,古籍记载: “武缘县 (武鸣原称武缘)灵水,昔有灵犀出岸,顶有光彩,故以灵名。”那灵水形如葫芦,一潭碧波,清澈见底,鱼虾成群,早就举世闻名,湖边曲径通幽,花木葱茏,楼台亭榭,相映成趣;灵水恒清、恒温、恒量,不论春夏秋冬,水温均能保持在20℃左右。胡适先生畅游灵水时,正值隆冬季节,北京是天寒地冻,可是在南疆武鸣,却是一片春意盎然、花红柳绿的景象,当地老百姓居然能下水游泳,这实在是令胡适感叹。

  灵水,在20世纪初曾是旧桂系首领陆荣廷的私家花园,湖的四周原有多处陆荣廷手迹的石刻。可惜的是,胡适游览灵水时,陆荣廷的手迹石刻已消失,但在灵水湖西“螃蟹山”青石上,他看到民国二十三年 (公元1934年)江西余江人吴迈题名的 “灵源”石刻,观看到观鱼台上桂系军政要人李品仙题名的 “观鱼”石刻。胡适在灵水湖边,细读了 《邑令庄振徽重修灵水庙碑记》 《邑令乔金灵水庙碑记》 《邑太史刘定卣重修灵水庙碑记》,让他对灵水成为名胜古迹的发展史有了进一步了解。

  武鸣城东夏黄村的起凤山,是武鸣的八景之一。胡适在蓊蓊郁郁的起凤山,饶有兴趣地寻找到了明代进士黄锡衮、举人黄燝在此隐居读书、修身养性的遗迹。他还在江边的夏黄村小看到黄燝的第八代子孙黄诚沅给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的次女刻写的广德公主碑碑文 《叔祖虚白公暨其媳广德公主轶事拾丛》。

  抚摸着这块石刻,胡适兴致勃勃地向陪同的随行人员讲解石碑上的碑文,那是一个悲壮的爱情故事:永历五年 (公元1651年)十二月十五日晚,武缘县夏黄村举人黄燝,字虚白,收留了被清兵追逐的朱由榔次女广德公主,正好那天晚上,黄燝的二儿子黄梓的老婆丰氏不幸病逝,于是按黄燝的安排,广德公主被 “移花接木”,冒充黄家的“二少奶奶”,躲藏在夏黄这个壮 (僮)乡的小山村里,而黄燝却因不肯 “剃发留辫”,被清王朝逮捕,最终屈死在思恩府 (府治在今武鸣县府城镇)的狱中(《武鸣风景名胜荟萃》P43)。

  那广德公主虽贵为金枝玉叶,却多灾多难,从一出世起,就面临着战争的血与火的煎熬,流离颠沛,没享受过一天的荣华富贵。虽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是,广德公主虽到了婚嫁的年龄,却一直无法解决婚姻问题。后来,还是陪同广德公主的宦官唐公公 “出作蹇修,与梓公 (黄梓)实践夫妇伦义”,于是在起凤山下的香山河畔,一户普通的壮(僮)家农户,迎娶了一位不寻常的汉家姑娘,演绎出了一出皇帝女儿下嫁平民百姓的浪漫故事。

  黄梓与广德公主,这对有情人的金玉良缘、天作之合,诠释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成就了一段留芳千古的风流佳话。武鸣是壮(僮)、汉民族混居的地区,两个民族水乳交融、和睦相处,两个民族的青年男女通婚的事例,可以说是极为平常的事情,而胡适却对这一对经过生生死死的磨练和劫难的、不同民族的男女,最终成为眷属,感到格外的欣慰,他对壮 (僮)、汉民族和睦相处,感到由衷的高兴。

  

  起凤山

  

  元佑党籍碑

喜出望外的发现

1月19日,胡适结束了南宁的行程,飞往柳州,游览半天,并演讲了一次,20日上午飞往桂林,在桂林城内游览了两天。桂林地处西南要冲,为文化、教育、经济、政治、军事的核心地域,是人文苍萃之区,古石刻文献极多。胡适对美轮美奂的桂林山水情有独钟,对桂林各处岩洞里保存完好的古题名石刻,更是赞不绝口。在七星岩游览时,胡适发现岩外摩崖石刻甚多,而北宋名将狄青的 《平蛮三将题名》保存完好,异常兴奋;当他在龙隐岩看到保存尚好的 《元祐党籍碑》,更是喜出望外。

  胡适说: “我久想见此碑,今日始偿此愿。”此碑当时全国只在广西有两处摩岩刻本,一本在融县真仙岩 (今属融水苗族自治县),刻于嘉定辛未年 (公元1211年);一本即是桂林龙隐岩附近的摩岩,刻于庆元戊午年 (公元1198年),这两本都是南宋翻刻的。胡适在 《南游杂忆》说: “桂林此本乃是用蔡京写刻拓本翻刻,故字迹秀挺可爱。”他说这些石刻,历千百年尚多保存很完整的,有其不可估量的价值。

  石碑上蔡京手书的 “元祐党籍”四字,虽久经风雨侵蚀,文字已模糊不清,但尚可辨认。胡适向随行人员叙述了那一段不被常人所知的史籍: “元祐党籍立于 (宋)徽宗崇宁元年 (公元1102年),最初只有九十八人,那是真正元祐 (1068-1093)反新法的领袖人物。徽宗皇帝亲写党籍,刻于端礼门;后来又令御史台抄录元祐党籍姓名 ‘下外路州军,于监司门吏厅,立石刊记’。到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六月,又把元符末 (公元1100年)和建中靖国 (公元1101年)年间的‘奸党’和 ‘上书诋讥’诸人一齐 ‘通入元祐籍,更不分三等’ (三等是原分 ‘邪上尤甚’‘邪上’ ‘邪中’各等)。这个新合并的党籍,共有三百九十人,刻石朝堂。此碑到崇宁五年正月,因彗星出现,徽宗下诏毁碑, ‘如外处有奸党石刻,亦令除毁。’除毁之后,各地即无此碑石刻。”因此,在广西残存的 《元祐党籍碑》,其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是难以估量的。胡适还称赞说: “桂林的岩洞以石灰岩为多,坚固耐久,有唐宋元明清的名人题名石刻甚多,历千百年尚多保存很完整的,如舜山的摩崖 《舜庙碑》是唐建中元年 (公元780年)韩云卿所立,距今已一千一百五十五年了。” (胡适 《南游杂忆》)

  传说,舜帝南巡时,曾游览过桂林虞山,此后当地人把此山称作虞山,又叫舜山,还在虞山修建了虞帝庙,并镌刻了多块 《舜庙碑》来表示对虞帝的崇敬。胡适游虞山,激情四溢地赞美虞山韩云卿所立的 《舜庙碑》:篆额用笔端雅,如精金美玉;圆润盘屈,形同玉筋 (筷子),是舜庙里各式碑文中的 “三绝之一”。胡适感叹说韩云卿的碑文,文辞雅丽,书法凝练端庄,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的石刻艺术精品,自然是让人叹为观止,赞叹不已。

  在游览过程中,胡适发现虞山上还有一洞,名为 “韶音洞”,虽不甚深,而风景清幽,洞中有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张栻 (南轩)的 《韶音洞记》石刻,可惜字太小,且模糊、缺字太多,胡适已无法辨认了。

  遗憾的是,胡适在游览过程中发现,有些地方的古石刻碑文保护得不够好,当他和朋友从栖霞洞下山,看到路边有范成大题名、张孝祥题名,淹没于路边茅草里,没人注意,感到十分惋惜。胡适痛心疾首: “此类古代名人题记,往往可供历史考据,其手书石刻更可供考证字画题跋者的参考比较。”胡适在《南游杂忆》中写道: “盼望 (广西博物馆)诸公能作系统的搜访,将各地的古石刻都拓印编纂,将来可以编成一部 ‘广西石刻文字’,其中定有不少的历史的材料。”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