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象州军田村古城与秦桂林郡治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史春秋 热度: 16153
● 黄隆天 陆干斌

  秦始皇统一岭南设置三郡,其中的秦桂林郡是广西第一个 “省级行政机构”,而秦桂林郡治 (政府)在哪里?史籍无记载。

  唐代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 “邕州,古越地也,秦并南越为桂林县地,在汉为郁林郡之领方县地也。”据此考证,秦设有桂林县。从史籍记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秦桂郡治和桂林县治所在地,皆因该地桂树 (肉桂)最多而得名。勿庸置疑,秦代桂林郡是当时广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桂林郡治在哪里?目前尚无定论。

  2014年12月25日,广西来宾市象州县政协组织政协委员进行专题调研,并邀请广西博物馆原副馆长蓝日勇、秦桂林郡研究专家陈小波等3位学者到象州进行实地考察研究。蓝日勇是广西有名的考古和历史学家,他指出: “若军田村古城是秦桂林郡治,源头是骆越古城,利用骆越古城,研究秦代桂林郡治问题,对深入研究古骆越国都城也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陈小波认为: “秦有桂林县,桂林郡治在桂林县,这是新说。这个问题解决了。秦桂林县在象州这里,那么秦桂林郡治就有可能在这里。”

  本文尝试从桂林郡行政地名起源及考古发现等入手,去探寻秦桂林郡治所在地,以求抛砖引玉。

桂林郡与桂林县

若谷在 《广西地区秦郡郡治考辩》 (《广西地方志》1993年第5期载)称:桂林郡的郡治在哪里?史籍无载。

  按 《汉书·地理志》的行文惯例,郡下属县中首列者为郡治。汉郁林郡下首列县为布山,而郁林郡由秦桂林郡更名,有的学者即推论:布山也可能是秦桂林郡治。还说近年贵港市罗泊湾西汉前期一号墓出土可作佐证,该墓葬出土漆器中不少烙有 “布山”二字,一些铜器也有 “布”字。但这只能说明汉武帝前已有布山县,它是南越国桂林郡的属县。至于秦代有无布山县,还待深入考证。因为作为郡治总得有遗址留存,但至今不见有秦墓发掘作佐证。因此,即使秦有布山县,桂林郡下首列县也不会是布山县,应为桂林县,其理由有如下几个方面:

  秦国兼并六国后,于始皇三十三年 (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置桂林、南海、象三郡。从此,岭南地正式纳入秦朝版图,统一在祖国的大家庭里。秦破灭后,驻守南海郡的秦将赵佗,乘机兼并岭南三郡建立 “南越王国”。汉武帝时派兵平定叛乱, 统一南越(岭南),废除桂林郡,改名郁林郡。东汉班固撰 《汉书·地理志》在郁林郡下自注说,“郁林郡,故秦桂林郡。属尉佗,武帝元鼎六年开,更名。”秦桂林郡治地点未有说明。郁林郡有12个县,其中桂林县地在今象州县。秦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秦代桂林郡是否有县?唐代 《元和郡县图志》中有: “邕州,古越地也,秦并南越为桂林县地, 在汉为郁林郡之领方县地也。”据此文献并有专家考证,秦朝桂林郡设有桂林县。

  据唐 《本草拾遗》记载: “桂林、桂岭、因桂为名。今之所生,不离此郡。从岭南际海,惟柳、象州最多。”可知,桂林郡、桂林县都因该地象州桂树最多而得名。象州即今象州县一带。 《旧唐书·地理志》对桂林郡得名解释说: “江源多桂,不生杂木,故秦时立为桂林郡也。”这里有发源于大瑶山的大樟、落沙、落脉3条大河,流入柳江,这里的 “江源多桂”。由此可知,秦桂林县因该地桂树最多,桂树成林而得名。因该地江源多桂,故秦立为桂林郡。 “象州 (桂树) 最多”,有关遗址考古表明,桂林县治在象州(清朱佩莲在 《象台书院序》中写到,今象州,乃汉郁林郡之桂林县也),桂林郡治也很可能是在象州即今象州县。秦统一中国设立的39个郡,其中有10个郡是用郡治所在县名为郡名的,这符合秦代行政地名来源的特征。

  三国时,吴凤凰三年 (公元274年),分郁林郡设桂林郡,桂林郡治在桂林县。桂林郡统辖武安、桂林、潭中等6县,今柳州地区大部分和河池地区的部分地区。汉武帝设置桂林县至唐朝废除。三国时,吴国分郁林郡设桂林郡,因郡治回归秦朝桂林郡治原地,故复用桂林郡名。

  陈小波明确指出,从地名地物看,桂林郡和桂林县 “这两级行政机构显然设在同一个地方”。这里具备 “桂林郡”和 “桂林县”同在一地命名的地形地物。具备相应的命名条件,就有 “可能是郡县治所最初设置之地”。这一带地方民间亦有传说 “军田郡,普化县”,其意是说大普化村古城是秦桂林县治,军田村古城是桂林郡治。

军田村一带地理位置优越



  俯瞰军田村全景

  “自古建邦立国,先取地理形势。”象州县罗秀军田村位于广西中部,村前2千米处为罗秀河,村后是黄汉河,沿河下20多千米到柳江,沿江上可达柳州,下可至梧州和广州,水路交通便利。军田村是古代驿道,是陆路南北交通要道。宋景德四年 (公元1007年), 赵恒帝因 “象 (州) 为名郡, 克壮炎荒,地控百蛮”,升为防御州,说明这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军事战略要地。

  罗秀河两岸是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排灌便利,有10多万亩良田。 《汜胜之书》记载,汉朝每人每年粮食约240公斤,这样每人每年口粮约需4.6亩耕地。西汉郁林郡领县 12个,户 12415,人口 71162,平均每个县有1034户,5980人。这里有10多万亩良田,耕种能供养很多人,可以作为郡治的地方。

  FEP对于外部时钟服务器而言,主要扮演NTP客户端角色;但对于应用服务器而言,它又充当NTP服务器角色。

  《象州县地名集》记载: “军田村,据传汉朝曾在此屯兵垦田,故名。”军田村前2千米处有战国大墓,附近一带还有很多汉墓,这说明在战国秦汉时代,这里已得到较好的开发,人口众多,农业经济发达。

  目前,广西发现秦汉时期的城址基本上都在河旁的平地或距河较近的山坡上。军田村自然地理位置优越,又是军事战略要地,有理由成为秦朝设立桂林郡治的地方。

古城与汉墓

有研究秦桂林郡治的专家指出,要证明桂林郡治的所在并非易事,不是几条文献史料,几块瓦片或几座墓葬所能证明得了的,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城的遗址才能最后确定。蓝日勇专家也认为, 《史记》等重要历史文献均未说明它的郡治所在地。古城遗址很可能就是最能证明桂林郡治所在的确凿证据。

  关于象州县军田村古城遗址。军田村古城东西长约350多米,南北宽250米。现残存底宽约10米,上宽4米多,高4至6米,长300多米的土夯城墙。城墙外有城郭,现北南尚存2段城郭,底宽为3米,高1.5米至2米,总长120多米。整座城呈圆角等腰三角形。1996年6月,因连下大雨,象州县罗秀镇军田村村前的土夯闸门倒塌,发现一块长约40厘米、宽30厘米、厚7厘米的石碑,碑上刻着小篆体的 “桂林郡”,而秦始皇统一文字用的正是小篆体。这一证据表明,这里很可能就是秦桂林郡治所在地。

  广西在商周时代为西瓯、骆越的地方。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谢寿球提出,骆越国都,一说在今广西贵县,一说在今越南河内。但是这两个城市不可能是骆越最早的“都城”。 《汉书·高帝纪》 记载: “越人之俗,好相攻击。”军田村古城及周边出土的铜矛、铜钺、铜剑、铜镞等配套兵器,反映骆越内部战争频繁。《前汉书·严助传》中记载: “越为人众兵强,能难边城。”“城以卫民,郭以卫城,常也。”城的建立,首先是军事上的需要,为安全的需要修建城郭。军田村古城呈圆角等边三角形,与兴安秦城呈长方形有明显不同,这应是在战国时期建成的。今年3月21日至22日,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韦革先后深入到象州县罗秀镇军田村、大乌来村和中平镇普化村考察三大古城,认为象州县三大古城在区内很罕见,有着相互发展关系,尤其是呈等边三角形的军田村古城没有见过,如果搞清楚年代,将是中国城池史上的奇观,对研究象州早期历史非常重要。

  

  在军田村出土的汉代铜鼓,为当时岭南部族的王权象征。

  1966年,距军田村前方2千米下那槽村边的战国墓,出土文物有青铜矛、铜钺、铜剑、铜人首柱形器等器物。2000年,这个战国墓地又出土了一件人首柱形器。目前,全广西仅在这里出土2件人首柱形器。人首柱形器是岭南地区特有的礼器,始于春秋,终于战国。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员邱立诚说:“凡是出土人首柱形器的墓,周围并不见有大批墓葬。可见并不是任何人都能享受这种葬礼。因此推测,这种可安装于它物之上的器具,当系较有身份的部落头人或部族酋长、方国贵族所拥有。平时作象征权杖之物,死后则作为殡葬祭器,是社会地位的一种标志。”广东省罗定博物馆原馆长陈大远指出:“最能代表王权的是人首柱形器。”这里的“那槽”村名,在古骆越语中是 “国王、首领”的意思。在周代,王都是世袭的,在战国时期为王的,那么在西周时代也会是王。汉武帝时置郁林郡,骆越时地广人稀。 “越千人众号称王”,说明这里在骆越时是地方王的居住地,军田村古城是战国时骆越的王城。

  关于大普化村古城遗址。大普化村75岁退休教师闭会球带领我们参观古城时介绍说,古城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220米。现东面残存城墙约100米,底宽约10米,高约1至2米。小时候看到城墙有4米高,宽约5米。在古城墙外西面30米处出土有一面汉代大铜鼓。这里或是秦桂林县治的地方。

  蓝日勇说: “古城遗址很可能就是最能证明桂林郡和郁林郡治的确凿证据。”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一致公认:凡是秦汉郡、县治的地方,都有汉墓遗存。军田村古城周边,有岭南、侣塘、从贡、落沙、新庆、红岭、六外、三逍岭、官坡等古汉墓群,共有1200多座汉墓。现在汉墓封土堆一般高出地面1米以上,封土堆直径4至11米。军田村周边15公里的范围内,封土堆高出地面和淹没在地下的共约有1200多座汉墓。

  秦汉时代郡县治所附近一般都有窑址。象州县运江镇瓦厂村有5座窑长30米、宽3.8米的龙窑遗址,芽村也有3座龙窑遗址。这些窑址靠近江河,水运十分便利。瓦厂村陶窑生产的瓮、罐、钵等物器,形状和纹样与广西汉代早期其它地方墓葬出土的陶器相似,专家断定为西汉早期陶窑。象州县有大型窑址,符合郡县治古城附近一般都有窑址的规律。

  象州县遗存有军田村等三大古城遗址,又有大量的汉墓和窑址,这些正是秦桂林郡治最有力确凿的证据。

骆越祖居地

秦统一岭南时,岭南骆越 “地广人稀”。秦设桂林郡治应在骆越祖居地,人口众多的地方。象州县是骆越人的祖居地之一。

  象州县境内有南沙湾贝丘遗址。遗址位于象州镇南沙湾村北面约500米的柳江东岸台地上。1981年,自治区文物普查队发现,遗址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文化堆集层1至1.5米。堆集构成物有螺壳、蚌壳、动物骨骼、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夹砂陶片等。地表面上能采集到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等。此处遗址被列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自治区文物考古队在此考古发掘,经科学测定,距今有5500多年了。还有娘娘村贝丘遗址。遗址位于象州县石龙镇娘娘村东面约100米的柳江西岸台地上,自治区文物普察队发现,遗址东面宽60米,南北长160米,文化堆集层0.5至1米。被列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大乐镇古车村贝丘遗址。

  

  象州县大乐镇鸡德村边出土的春秋战国青铜戈、青铜矛。

  军田村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位于象州县罗秀镇军田村。在地面上可采集到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夹砂陶片。磨制石器有石斧、石锛,多数通体磨光。夹砂陶片火候较低,质地疏松,纹饰有绳纹、水波纹。蓝日勇、陈小波、黎之津3位专家在军田村考古时,采集到打制盘形石器一件,磨制石器一件,夹砂陶片多件。这个地方因早已修筑为城郭,现在难以看到遗址的原貌了。

  陈小波介绍,广西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较晚,考古发现到秦代还有使用磨制石器的。广西壮族地区的青铜铸造发端于春秋时期,铸造的器物有钺、剑、矛、镞、人首柱形器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青铜人首柱形器、铜钺、铜鼓。

  在军田村发现和出土有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夹砂陶片等。邻近的地方出土有春秋时期的青铜矛、青铜戈和战国时期的青铜钺、人首柱形器等。在军田村出土有战国时期的青铜剑、青铜矛、青铜戈、箭镞等兵器。在这里采集到战国后期的菱形纹、回形纹陶器残片,西汉早期的黑陶器残片等器物。从以上出土文物可以看到,从新石器时代延续到战国时期,一直有骆越人在这里居住、繁衍生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这里 “人众兵强”,农耕经济发达。当时,岭南骆越地方人口稀少,到汉武帝时分设郁林郡,一个县仅有数千人。这里是骆越人的祖居地之一,为大部落聚居地,人口众多,具备作为秦桂林郡治的条件。

  

  象州县罗秀镇军田村中疑为古城墙的遗址

  

  曾立在军田村闸门边的石狮子

桂林郡治与郁林郡

秦灭亡后,驻守南海郡的秦将赵佗乘机吞并桂林郡和象郡,于公元前207年建立“南越王国”。汉武帝时,派兵平定叛乱,统一南越。汉武帝把桂林、南海、象三郡分为九郡。废除桂林郡,改名郁林郡。东汉班固撰 《汉书·地理志》在郁林郡下自注说: “郁林郡,故秦桂林郡。属尉佗,汉武帝元鼎六年开,更名。”秦桂林郡治地点未有说明。汉武帝元鼎六年 (公元前111年),分桂林郡为三郡,其中郁林郡有12个县,其中桂林县在今象州县,桂林县治很可能在今象州县大普化村古城。从汉书的记载,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秦桂林郡与郁林郡有明显的区别:

  设置时间。桂林郡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置。郁州 (后来的郁林郡)在西汉初年设置。贵县 (今贵港市港北区)罗泊湾一号墓出土的漆器烙有 “布山”字,一些青铜器也有 “布”字。说明西汉初期有布山县。西汉初年尉佗设的郁州治、汉武帝时的郁林郡治都在布山县,即后来的贵县。

  地名来源。桂林县县治所在地因桂树最多,桂树成林而得名。桂林县自秦代设置到唐代撤销,一直在今象州县境内。桂林郡治在桂林县,这里的 “江源多桂”,故秦时立为桂林郡。三国时,吴国分郁林郡置桂林郡,桂林郡治回归桂林县军田村古城, 所以复用秦桂林郡名。郁林郡 (郁州)治在布山县。 “布”骆越古语是泉水的意思,布山即是有泉水的山。

  郡治地点。秦桂林郡治很可能在今象州县罗秀镇军田村古城。汉郁林郡 (郁州)治在布山县,郡治具体地点尚未确定。有史书记载秦朝设有桂林县,考古发现西汉初年有布山县。历史上朝代更替,郡治迁移更改郡名是常见的现象。

  管辖范围。秦桂林郡设在今广西, 统辖今广西大部分地区。赵佗建立 “南越国”,桂林郡改名郁州,后又改为桂林郡,管辖地区与秦桂林郡相同。汉武帝时平定岭南,把桂林郡分为苍梧、郁林、合浦三郡,每个郡管辖范围缩小。其中郁林郡管辖12个县,郡治在布山县。

  可见,从文献记载、郡名来源、桂林郡碑文、地理位置、古城汉墓、窑址铜鼓,青铜钺和人首柱形王权礼器、出土文物等方面相互印证,综合分析研究,似能证明秦朝设置的桂林郡治在桂林县,即今象州县罗秀镇军田村古城。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