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有着5000年文明的中国也不例外。近年来,中国数字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数字技术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政府实行自动化网上办公;商人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交易;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市民利用网络查询信息、学习、交友及休闲娱乐。越来越多的人借助数字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领略生活的丰富多彩。数字化技术正在改变中国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我们应该借助高效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重新整合,搭建宣传展示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持续生存与发展提供新的保护模式。本文将以厦门市同安区为例,探索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一、同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同安自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县,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同安人民积累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区自2006年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以来,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普查工作,挖掘了大量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目前,我区共有闽台送王船国家级非遗项目(传习点)1个,莲花褒歌、车鼓弄、厦金宋江阵、汀溪珠光青瓷烧造技艺等省级非遗项目4个、同安薄饼传统习俗等市级非遗项目14个,省级传承人5名,市级传承人19名。
在非遗传承保护过程中,凸显出一个明显问题: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随着电视、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及运用,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改变,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现代文化,冲淡了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受众面越来越窄,濒临失传。
二、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新型保护模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无意间从我们身边流失,在这种情况下只靠自然传承的方式已经无法实现保护与发展,我们必须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数字化平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获得一个崭新的强大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搜集、整理、保护和利用。
(一)利用数字化平台有效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1、利用数字化平台建立全新的资源搜集模式
厦门市同安区于2006年、2009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非遗普查,共搜集“非遗”项目线索3531条,调查项目1067个,编纂整理出版了《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同安分卷》九册。建立了以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多种手段记录下来的非遗资源档案,收集了一大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珍贵实物和资料。据统计,这次普查走访群众6万余人次,普查的文字记录量达11.9万字,拍摄图片4000多张。但即便如此,仍然有部分普查线索、图片、录像、录音等资料,还分散在基层文化机构中,由于条件有限,很多资料无法妥善保存,散失、损毁的现象不可避免。如果这些珍贵档案得不到及时科学保存,将使普查失去意义,今后的保护工作也将失去重要依据和基础。
而今年正在进行的全国宗祠文化普查,就使用了数字化平台,其优势就充分体现出来了。各区普查办每周将完成的普查资料、数据复核后上传至“闽台宗祠文化系统平台”,普查中征集的族谱、牌匾、乡规民约等资料,也逐页扫描,上传至调查平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十分明显,不仅大大减少了普查、管理的人力、物力成本,还通过统一标准和格式,规范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质量。
2、利用数字化平台建立系统的资源储存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传承就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配合,我们可以用分类储存的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记录,比如:用A、B、C、D、E、F、G、H、I、J分别代表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又如,用B—1代表传统音乐类的第一项“莲花褒歌”。分类的储存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它能让整个庞大繁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清晰,也有利于检索和统计。分类储存的办法能为非遗理论研究提供很多的素材和基础数据。比如,在研究本区民间信仰中的福德正神信仰时,可根据编号统计出本区有多少村落有此信仰,范围、数量等一目了然。当然,数字化的非遗平台也是建立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的。只有实地考察才会将鲜活的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的采集和分类处理。
(二)利用数字化平台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搭建互联网平台
首先是搭建官方网络平台。例如在政府网、文化馆网站上开设一个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栏。将非遗项目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归类上传,让广大群众可以随时查阅。与此同时,重视民间网络的宣传力量,如文化馆可将非遗文化制作成系列专题,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宣传普及,网民可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了解接受。例如厦门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就将本市的所有非遗项目的简介及图片通过微信平台推出,网友纷纷转载,对非遗的普及起到很好的作用。
2、建立立体多维的数字化展示平台
如何生动展现流传千年的民俗、工艺?这不仅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科学保存、保护,也关系到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传统博物馆式的单一陈列展示,已经很难满足时代的需求。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脆弱性和局限性,在展览时必须十分注重自然环境,而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民间信仰、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也无法通过物品陈列展示出来。采用数字化展示平台就可以突破上述限制,其所兼具的记录、保存、展览、搜索和共享等功能,有利于对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规范和安全管理,开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利用的新天地。数字化平台的应用,不单纯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把其变成“活化石”,还能利用数字技术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生态,包括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文环境等组合的立体多维空间,挖掘其现代价值。
(三)利用数字化平台探索非遗发展新思路
1、探索传统艺术动漫化
布袋戏起源于闽南漳泉,以手掌套布偶演出得名。但如今传统布袋戏由于缺少演出市场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传入台湾的布袋戏却迅速发展,从走乡串里的野台戏发展到电视布袋戏,再到自设片场每周发片租售,目前已经成为地方标志的“台湾意象”。纵观台湾布袋戏的发展过程,动漫化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将布袋戏搬上电视,从而快速传播,长足发展,是布袋戏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芗剧、高甲戏等都可以借鉴布袋戏的发展过程,在保留其个性的前提下以动漫化的形式搬上荧屏。既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接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可以将非遗项目以另一种形式留存于世。
2、探索“网络演出”新形式
将传统民间艺术通过网络进行现场实时展示。可建立网络演出线上平台,将歌仔戏、宋江阵、车鼓弄、莲花褒歌、闽南童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播放。把互联网线上平台和传统演出线下平台相结合,探索“网络演出”新模式。
利用互联网络,把非遗表演视频放在了“非遗视频网站”上展示,这种展示方式的新特点是不受地域限制,能够把民间艺术表演迅速分享给远在世界各地的朋友,网络和演出融合在一起,是当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网络演出既可以作为传统演出的延伸,也可以作为传统演出的一种推广形式。
数字化技术造就了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文化消费方式和审美倾向等。数字化时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弊有利。对于处在数字化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该把握数字化时代给我们创造的机遇,同时又积极迎接挑战,构建数字生态保护模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盼盼.数字化时代的民俗文化传播与保护[J].中国商界,2012年8月,第8期.
[2]王琳.数字化时代“网络演出”新机遇——“明星艺苑”利用数字技术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探索[OL].明星艺苑,新浪博客,2014年4月24日.
[3]周锦章.数字化平台与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J].求是,2011年3月.
(作者单位:厦门市同安区文化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