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群文天地 热度: 8303
■刘婷婷 陈晓蕾

  课外实践教学组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法律精神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学生的道德培养需要在生活实践中完成。因此,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文章主要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实践教学。

一、引言

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形象地表达了教师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决定着课程教学的走向和实际效果,进而体现着课程教学应有的地位。反之,既定的课程教学地位和作用,也对规范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要求,对整个教学活动起到规划和引导作用。我们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主导作用就应当成为一种既定的课程教学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课程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讨论的组织引导。既定的课程教学地位和作用的明晰,对加强和改进课程教学,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进而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说来,实践教学分为两种:直接的实践课程和间接的实践课程。直接的实践性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的局限性,主要是课时有限,难以保证学生开展道德实践的时间。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外,还需要间接的实践性课程与之配合。

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马克思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明了人的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的统一,学生不仅是认识过程的主体,而且是实践过程的主体。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认识论方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才有可能从根本上紧扣时代脉搏,实事求是地分析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出现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才有可能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生活。坚持实践性的意义在于:

  第一,坚持实践性,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理论和现实的互动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念要化为学生的信念,离不开实践。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育要求来看,道德实践比思想道德知识的教授更为重要。因为离开了道德实践,教学的效果将无从检验,道德价值也无从落实,即使“接受”也只是知识性地接受,而没有将这些价值观念内化为其内在的价值信念,并转化为道德行为体现于道德实践之中,从而成为毫无意义的纸上谈兵。

  第二,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运用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生通过针对具体实践对象的深入细致的观察,获取了相关的感性材料,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加深了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知识体系的领悟和理解,形成了正确的概念、科学的态度。学生带着理论困惑走向社会,又带着现实课题回归课堂,实现了思维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的跨越。第三,实践性改变了学生角色,使他们变被动性的接受为主动性的研究,有利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养成。在实践中,学生是带着问题、责任与使命参与其中的,他们自发搜集、分析来自各方面的多种信息,寻找到事物本质从而接受教学的观点,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信念。实践性包括三个方面:为认识、探索、掌握理论及规律而展开的研究、探索等验证性实践;为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综合性、设计性及探索性实践;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体验性实践。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案例教学、电影观摩起到强化作用

广义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内容丰富、内涵和外延都比较宽泛的范畴,它包括了一切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在课堂上实施的手段、方式。而在此讨论的课堂教学则是从狭义的层面上,强调的主要是老师的“教”。这样的知识性、认识性的“教”区别于案例、影视声像材料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为此,专门收集了一些学生关于案例教学和影视教学方面的自述材料,从中可以看到案例教学和影视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起到了鲜明的强化作用。同学们带着浓厚的兴趣看完电影《首席执行官》,这部片子给同学们极大的鼓舞和启发。

  案例、影视材料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原料,把学生带来了广阔的思想情境之中,让学生自主思考、自由想象,进而形成自己的认识、理解,这些再结合老师的导引,就能够形成较为科学和深刻的意识,无疑对我们的课程教学会形成很好的强化作用。而且这样的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体验的方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更能反映学生的直接需求,势必会呈现更强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现实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在教学中注意选择那些带有普遍性、反映学生思想症结的问题。把现实性与发展性相结合需要在理论教学中,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第一,联系理论本身形成、发展的现实。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空中楼阁。当教师讲授基本理论时,要把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包括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理论创立者的背景等交代清楚,这可以使学生有一种真切地回到理论产生的实际中的感觉,容易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那种背景下会产生这种理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联系学生的现实。这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学生是施教的对象,教师运用何种教学方式、何种教学手段、何种表达方式开展教学,当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联系学生的现实,包括了解学生的专业情况、生活情况、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个性差异等,从而使教学有的放矢。

  第三,联系社会的现实。联系社会的现实包括联系以往的社会现实和当下的社会现实。以往的社会现实,包括联系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当下的社会现实,即联系当代世界的形势和中国的现实国情,特别要联系重大现实问题包括很多敏感问题、热点问题。只有坚持教学联系现实,才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大学生思想问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设计专题参与式组织模式

专题参与式教学组织模式,关键在于“专题”和“参与”。并非生活里的一切事情都可以成为专题,在与教学内容体系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基本原则下,专题的突破口在于现代生活中的重大课题、重大问题与大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之问的结合。确定专题是要注意专题设立的现实性、启发性和适度性。所谓适度性是指,被选专题的理论深度和难度适中,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能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如何让学生“参与”是组织教学的难点。在定题时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让学生参与到专题的选择中来。在备选专题中根据学生的投票确定学生感兴趣的专题,比较容易获得学生的配合,而且在组织教学的开始就有学生参与,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一旦选题确定之后,学生容易产生成功感和进步感,进一步激发自身的参与意识。

四、结论

总体而论,课堂讲授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基本形式,但是一定的课时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单纯学理性教学模式的不足,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接触社会亲身参加实践,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便于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积极性,使抽象的理论学习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从而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1]戴钢书等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质性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2]余玉花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阎钢,黄丽珊主编.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