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民通唱法和其它唱法共鸣与音乐之比较

时间:2023/11/9 作者: 群文天地 热度: 8446
■邢东媛

  民通唱法吸取了民族之韵味,通俗之方法,形成独特的一种演唱形式,它的共鸣和音乐处理与其他唱法有一些区别,参考了各种唱法的特点,形成了自然又流行的城市音乐文化。

  良好的歌唱共鸣能使演唱的声音圆润响亮,具有穿透力,传送较宽、较远、较久,并且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歌唱共鸣的训练和运用是表现歌曲内容和情绪的有力手段,也是声音艺术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处理是歌唱的归宿,是歌唱者最终要给听众展示的音乐画面。

共鸣技术的比较

民族唱法的共鸣应是头腔和胸腔的结合,这样才能产生统一的声音位置,不管是高声区还是中声区以及低声区,都能够有整体的共鸣色彩,共鸣的调节,是歌唱发声的需要,更是音色变化的需要。因为歌唱的共鸣是以泛音共鸣为主,三个腔体的灵活调节对音色的影响很大,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中声区缺少头腔共鸣的声音是“扁”的,而高声区只有头腔共鸣的声音是尖锐单薄的,低声区只追求胸腔共鸣的声音是喉音。因此,在歌唱时,必须注意共鸣区的统一协调,也就是要有比例恰当的混合共鸣。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共鸣区的统一问题也就解决了。所以只有善于调配各腔体的共鸣比例,才可能在统一共鸣区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各共鸣腔体的特点,才能发出丰富多彩的声音,以达到表现歌唱艺术的目的。

  例如歌曲《天涯望月》需要头腔和胸腔位置的结合,如果哪句位置没有了,那么整首歌也就失去了明亮的特点,就会暗淡无色;还有歌曲《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也需要一定的共鸣位置,每句出来都需要有一定的混合共鸣,这样以来整首作品的完整性就有了,在根据气息的运用由弱渐强,歌曲的感情色彩也就有了,这样整首作品也就会被演绎的如火纯青了。

  通俗唱法常运用口腔共鸣,有时可能也会用到鼻咽腔共鸣和胸腔共鸣。这种唱法并不需要演唱者像演唱民歌那样追求很大的共鸣,而是借助音响话筒设备来扩大声音,从而美化音色。使声音很轻松的就能传达到每一个角落。当然,通俗唱法并不排斥好的嗓子,也并不有意放弃共鸣,它只是借助音响话筒的功能,充分利用了混响效果,使音响设备这个巨大的体外共鸣器与演唱者连为一体。这样一来,通俗唱法在声道和腔体的要求就简单多了,只要声音流畅不堵塞就行了。例如陈奕迅演唱的《十年》歌曲刚开始音域很低,如果没有话筒的扩音,基本上声音很小,但是借助音响设备的调节,就可以很舒服的诠释整首作品,也很好的表达了歌曲的情感思想。再别如周迅演唱的《飘摇》也是音域很低,但是借助了电音设备,效果一样很好,而且被很多青少年所喜爱。

  民通唱法在共鸣腔体的运用上介于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之间。它比民族唱法简单一些,位置不需要很高,但是一样有必要通过话筒借助音响设备来扩大音量,美化音色。比如歌手谭晶在演唱电影《赵氏孤儿》主题曲《不说》时就借助了音响设备的作用,才能够表现出这部电影主题曲的内涵与思想。

音乐表现的比较

我们知道歌唱是一种听觉艺术,一首优秀的歌曲必须要经过歌唱者的演唱,才能让听众接受它、欣赏它。也就是说一首优秀的作品,还需要演唱者进行再创造,即进行二度创作。歌唱者通过熟悉、了解、分析作品,包括作者的创作意图、歌词内容、曲式结构、风格特点、主题思想等,然后演唱者根据自身的思想意识、艺术修养、生活实践经验,以自身具备的演唱功力和表现处理才能,使听众能欣赏到优秀的声乐作品和优美的演唱艺术。

  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表现要求“声情并茂”,声音是基础,以声音表达感情、唱出感情才是目的。歌唱的情感和表现是高层次的思维反映,它包括文学艺术修养、道德情操、审美意识的追求,生活实践的体验等方面,通过声音演唱把“声情并茂”表现出来。这样就造就出来歌唱家往往在声音和艺术表现上各有不同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经过二度创作表现处理的歌曲,也是丰富多彩,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和欢迎。例如:优秀的藏族女歌唱家才旦卓玛演唱的《翻身农奴把歌唱》悠扬奔放,《唱支山歌给党听》真切朴实,《北京的金山上》恬静亲切。歌唱家吴雁泽他演唱的《草原之夜》悠扬婉转。准确的把握了作品的内在情感,深受大众的喜爱。女高音歌唱家彭丽媛演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激越豪放,歌剧《党的女儿》中《万里春色满家园》稳实悲壮,《在中国大地上》热烈激扬。

  通俗唱法的表演多从演唱者的喜好出发,追求风格的个性化。表演者可以随意加动作,只要是能使歌曲更加生动,活跃,都可运用,有的摆头、跳舞、没有规范的要求,可以说是“想怎么表演就怎么表演”。例如小虎队的《蝴蝶飞啊》里面就加了好多的手势来增添歌曲的感官色彩,还有《爱》同样是加了很多的肢体语言,也有许多摇滚乐的歌手主要是以乐队的形式来表演,如歌手汪峰的《飞得更高》里面甚至都达到了嘶吼的感觉,但是加上乐队的电子伴奏,效果强烈、震撼富有激情,以达到吸引观众的眼球。

  民通唱法的表演主要还是以民族唱法为基础的。只是比起民族唱法来,它离通俗唱法又近了一些,从通俗唱法那里吸收了不少表演要素,因而更显时尚时代气息。民通唱法的表演也比较随意、自然,没有美声或民族唱法夸张;着装上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和限制,只要好看,符合歌曲的风格内容即可。演唱时也以自然为主,有时也会借鉴一些现代舞的动作,例如于文华和尹相杰演唱的《纤夫的爱》,不管是从着装还是其他地方都十分的现代,除了演唱者的声音,根本发现不了任何民族风格的痕迹。而另一位女歌手谭晶,在演唱电影《赵氏孤儿》主题曲《不说》中声音已经很接近通俗唱法了。但是技巧上都比民族唱法新颖、独特,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也为许多传统民歌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对民通唱法和民族、通俗唱法的比较,不难发现,这三种唱法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不管是哪种唱法都应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向前发展。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