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设计概论》之我见
■夏德成 胡东然 张 兴
设计概论是学习设计必修的一门课程,能够让我们了解设计的历史。今年是我学设计的第一年,在这堂课上这我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许多。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慢慢地了解了设计,渐渐地喜欢上了设计,现将课堂上学到的一些知识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我谈一下对《设计概论》这门课程的理解。通过老师的讲解和书籍的阅读我基本上理解了这个概念。它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研究和概述设计现象、设计基本原理、设计基本规律,以及对设计范畴的相关问题作知识性介绍、理论上探索。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让我们比较全面地掌握设计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我们的设计文化修养和吸收前人、他人设计成果的能力,扩展专业知识、扩展艺术思路,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使我们认识到设计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知识,以其前瞻性、超前性与创新性思维投入到设计中。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设计教育的最高目标。
其次,是我对课堂上一些内容的体会和理解。
一、对设计概念的理解
苏联美学家鲍列夫在他著作的《美学》中写到,设计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实用艺术无限扩展其范围,在工业基础上发展的结果,是美学渗透到艺术,艺术家深入到生产中的结果。德国人波尔舍设计的甲壳虫汽车可以说是在工业基础上几何学原理美、艺术美和实用型产品的完美结合。他的设计完美的融入了几何学中的美,车身恰好是黄金椭圆的上半部分,车窗重复了该椭圆,车门位于黄金矩形的构造正方形中,后窗也是一个黄金举行,几乎所有表面都是相切的椭圆,甚至天线都正好位于前轮的切线上。在美感方面,车身外部是流线型的,给人一种细腻、柔和和精巧的感觉。这种流线美对后来船舶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是在现在这种流线美仍然被广泛运用,当代许多设计师将流线美深入到家具、文具等各种生产中。同时,波尔舍设计的甲壳虫汽车是在希特勒的要求下产生的。在当时美国汽车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希特勒要求波尔舍设计一种大众的汽车,于是价格合理且带有怀旧意义的甲壳虫汽车应运而生,这种汽车风靡于当时的欧洲,对德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浅论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在谈到现代设计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时,我想会有许多人不约而同的想到日本。是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以日本的设计为线索来体味一下现代设计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后产生的不同凡响的感觉吧。同时,我们不能不会想到,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为什么没有在这一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呢?在我个人看来,日本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国家,它的设计在面向现代化的大潮流的同时又不断地融会大量的日本传统文化因素,从而使其既能体现时代感,又能形成独特的日本风格。同时,由于东方文化大背景的影响,日本抓住了这一宝贵财富,这又使日本的设计蕴含了深远的东方民族文化的精神。在日本的设计中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比如,日本的著名设计大师山城隆一的设计作品,他尤其善于将日本文字通过现代表面的形式进行演变,使文字在现代设计中获得了新的诠释和多样化的表现。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继承和弘扬了日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是其传统文化的结晶,这对我们现代的设计有很大的启示。因此,如何使现代设计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已成为我国当今设计工作者需要认真探索的一个课题。
日本现代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其传统与现代的双轨并行体制。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了现代的设计热潮,最重要的是日本的传统根本没有被现代的设计风潮破坏,它在时代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仍然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传统,甚至可以说是不断发扬了自己的特色民族传统。
由此,中国设计者是否应该得到一些启发呢?对于中国,设计是在二十世纪80年代才起步,并且水平落后,与发达国家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这就是中国设计的现状。然而,我们是否会这样思索呢?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将中国的设计寄托于“洋设计”,这是不符合中国实际的,更可能会使中国的设计误入歧途。我们应该知道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命线,而我国又是一个有着六七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底蕴,有后人享用不尽的文化宝藏。
此外,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他曾获得300多个设计大奖,在1999年被授予香港紫荆勋章及二十世纪杰出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的称号。他也强调:设计当中的这种融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融合。
总之,设计有重要的的功能原则和美学原则,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少设计家强调产品的“功能决定形式”、“完美而纯粹的使用价值”和“从实用性和简洁性而来的干干净净的优美和雅致”。这就是功能决定形式。然而,在当今充分文明的生活中,人们对于人类灵魂的满足比对物质的满足更重要了。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设计原则,坚持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充分考虑到人性化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便捷人们的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
综上所述,设计就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陈出新,设计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作品。
[1]王受之著.世界平面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2]王序,靳埭强著.面设计师之设计历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
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