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之我见

时间:2023/11/9 作者: 群文天地 热度: 7545
付仕清

  “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是每个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不断的追求,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且较为隐性的任务,写进了《课程标准》之中,因此我作了一些有意的探索。

  赫·斯賓塞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数学家陈景润说过:“孩子有个性才能成才,文艺家、政治家、科学家都靠个性的发展才获得成功。”课程改革把“情感与态度”作为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学习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些说明并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呢?下面谈点粗浅的做法。

  一、有意引领,培养学生的个性

  观念和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有了正确的教育思想,才能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和学生观,这是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的重要依据。作为教师,首先要有培养学生个性的意识,才能在教学中有意引领,以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学中,老师可以提供许多数学信息材料,让学生从中筛选出自己喜欢且符合自己的文化知识和认知条件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决;还可以有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从中找到最佳解法,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存在的价值,培养他们的个性。

  二、学会包容,张扬学生的个性

  “包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宽容”,而“宽容”则为“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合情理”的现象,有时会脱口而出,有时会不加思索……,这时我们老师绝对不能训斥、指责学生,要引导、包容学生的这些举动,要采取理智、妥善的办法处理,这样做不是压抑学生,反而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如在教学“比的认识”时,我刚引导学生把“长是宽的”可以说成“长与宽的比是5∶4”,这时一名学生大声的说“1∶1∶1”,我知道这是红蜻蜓色拉油的广告词,是指责学生呢还是……我略显迟疑,因势利导问该生,你能说说“1∶1∶1”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表示什么意思呢?该生一一答出,我表扬了该生“你真了不起,同学们要向他学习,随时留意我们的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接着又继续引导学生:“同学们还想知道‘比的其他知识吗?”这样处理,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与新课教学自然的衔接。

  三、真诚倾听,发展学生的个性

  实践证明,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生的个性有一定的联系。真诚倾听指的是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对知识的独特见解、对习题的独到解法。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者对题目的解答未在教师的预料之中,甚至可能是教师未知的,怎么办?是搪塞还是敷衍,还是装着没有听见或当作没有发生?我觉得这样做都不大好。课堂上教师应该带头并组织全班学生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然后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剖析或让学生讨论或辩论,从中找到有用的东西。作业或试卷上习题的独到解答,可以让学生向老师或者全班同学阐述自己的想法或观点,从而明白他的思维活动和解题过程。这样做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四、注重探究,展示学生的个性

  鲁宾斯坦曾经说过:人的性格“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人的实际生活经济中形成和改变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好表现”是学生的个性,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一个成功感,而成功感则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是课程改革提倡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动手操作,从中感知感悟获取知识,要留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交流,只有这样教学中才有可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充分展示学生学习数学的个性,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个性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才富有弹性,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如“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课前我要求学生准备好“形状一样一样大小的直角三角形和任意三角形各2个、大小不一样的任意三角形各1个、剪刀1把”,教学中我先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及推导时的转化思想,然后我将学生分成4个人一组,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6个三角形,要求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拼摆成学过且能求出面积的图形,然后让学生想一想,拼成的图形与三角形的什么是相等的?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应该等于什么?同学们在小组中经过自己的操作、探究和同学间的帮助,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个结论,知道了“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的2倍”,之后我鼓励学生只用一个三角形、直尺、笔和剪刀,小组合作探究,想想办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不一会就有两、三个小组的同学举起了小手。听了学生的汇报,还真不错。这样的教学就展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个性,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假如把把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筑一幢大楼,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真正的建筑师是学生自己。”

  “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是每个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不断的追求,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尽情飞扬学生独特的个性吧!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学实施指南》.

  [2]陈科频《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国本小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