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对当代书坛的启示

时间:2023/11/9 作者: 群文天地 热度: 7103
以黄庭坚为代表的宋代书家在继承前人的前提下,敢于突破传统的规范,在创作中尽情地张扬个性,崇尚精神流露,开创了“尚意”书风。其书法美学思想对当代尤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启示作用。

  一、宋代的书学特点

  唐代书法把法度美推上了顶峰,成为宋代书法难以回避和超越的背景。面对唐代强大的“尚法”书风,必须另辟蹊径,再开时代之风。宋人不甘心落后于唐楷,有识之士在努力地探索,最终在行书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宋代思想活跃而开放,文化艺术相当发达。禅宗的思维方式逐渐渗入文人士大夫的艺术创作中,中国传统艺术越来越强调“意”,追求创作时的“得意忘形”。经过宋代书家的努力探索,终于开创了一代新风——“尚意”书风。

  相比唐代已取得的成就,宋代书法有其自身特点:

  (一)突破了唐代重“法”的束缚,以意代法,注重生命精神,张扬个性,实现自我。宋代书家极力倡导注重主观情感表达,追求心态自由的“尚意”书风,与“尚法”书风迥然不同。

  (二)有意将书法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以“宋四家”为代表的宋代书家非常强调个人品质、学养对书法的影响,从而使其书作满溢“书卷气”。这种“文人化”倾向使得北宋书家的创作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试分析“宋四家”中以黄庭坚为代表的书学思想,以求能对今人有所启发。

  二、黄庭坚的书法美学观

  不论是文学还是书法,黄庭坚都不甘居人后,力求创新。黄庭坚尊苏轼为师,却有其独到的主张与鲜明的风格。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另辟蹊径,走师法古人之路。其书法美学观主要表现为三点:

  (一)学书必先打好基础,吸收前人精华。其取法对象甚广,将各家之法集于笔下,一身兼具数家之长。他的兼收并蓄不是简单的量的堆积,而是能取其所长,化为己用。其《山谷题跋》云:“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人法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唯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在他看来,学书要先钻进去探出古人之妙,而非盲目学。

  黄庭坚不满足于蹈前人旧辙,除了向各代书家学习以外,还通过师法自然进一步悟得古人笔法。大自然的奇险万变给予他极大的启发。其沉着痛快、一波三折的笔法,正是由“观荡浆拨棹”而悟得:“山谷在黔中时,字多随意曲折,意到笔不到。及来棘道舟中,观长年荡浆,群丁拔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跋唐道人编余草稿》) “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出草,索靖银沟虿尾,同是一笔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论黔州时字》)

  (二)书法创作要“脱俗”,才能表现书法之“韵”。如何祛除俗谛而获得自由,是黄庭坚终生追求的目标。他把“俗”或“不俗”作为重要准则来判断书法优劣:“余尝论右军父子以来,笔法超逸绝尘,颜鲁公、杨少师二人。”“蔡远明帖笔意纵横,无一点尘埃气,可使徐浩服膺,沈传师北面。”“见颜鲁公书则知欧、虞、褚、薛未入右军室,见杨少师书,然后知徐、沈有尘埃气。”(《山谷题跋》)“尘埃气”即指“俗”。他认为好的书法必须“超逸绝尘”,远离“俗气”。“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书缯卷后》)“若使胸中与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跋周子发帖》)他特别强调通过读书才能提高文化修养,“字外功”的提高才能促进书艺的提高。在艺术上要脱胎换骨,不仅仅在于笔墨之工巧,更取决于作者的“胸中之韵”:道义与学识。

  黄庭坚的草书曾经被苏轼讥为俗品:“钱穆父、苏子瞻皆病予草书多俗笔,盖予少时学周膳部书,初不自寐,以故久不作草,数年来犹觉湔祓尘埃气未尽,故不欲为人书。”(《跋与徐德修草书后》)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草书作为突破口,取法古人,参悟自然,读书养气,最终成为宋代第一草书高手。当他找到自己的位置时,就再也不顾忌世人眼光了。他注重创作时的痛快,那是自己与作品的融合,是体验一种更真实的自我的过程。

  (三)书法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出新面目。黄庭坚在吸收唐人书艺精华的同时,对“尚法”书风发起了攻击:“予尝论右军父子翰墨中逸气,破坏于欧、虞、褚、薛及徐浩、沈传师,几于扫地。”(《山谷题跋》)他认为他们没有得到二王真髓,反而斤斤计较于法度,只是简单地重复古人,毫无生气。他对经典之作不是盲目照搬,而是有所取舍:“兰亭虽是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划以为准。”(《跋兰亭》)他认为艺术的生命不在于继承而在于创新:“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题乐毅论后》)他崇尚“入古为新”,通过多方面的修炼,创造出一种新格调,使自己的书法达到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

  黄庭坚的学书过程是对传统的依归,结果却是对传统的反叛。他在创作中善于打破常规,犯险而制造矛盾,同时又建立起新的平衡,因破而立,相反相成,体现出他深厚的学养和“尚意”的审美追求。

  三、黄庭坚书学思想对当代书坛的启示

  黄庭坚用毕生实践证明,趋附时尚、随人作计终不会成功。凭着深厚的艺术功力,高度的文化素养,加上锐意创新的勇气,他最终走出了自己的路。研究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对当代书坛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中,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经济发达,信息多样,书法艺术正进入一个繁荣期。研究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我们从中获得不少启发。

  首先,当代书家应该注重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培养独特的人格魅力。黄庭坚作为成就卓著的文学、书法大家,其书法透露出一股浓浓的“书卷气”,这一点值得当代书家加强学习。书法艺术应从外在形式上表现出深邃的文化内涵,表现出创作者的学养、品格、境界等。当代书法外在的视觉形式大大进步了,但创作者的人格魅力与文化内涵却大大衰落了。不少作者过于重视形式技巧的把玩,而对书法文化本身缺乏深刻体悟,因而显得粗浅浮躁。书法需要与广博的哲学、文学、社会学及道德情操等诸多修养有机统一,才能形成生命鲜活的艺术特色。

  其次,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书法的传承和创新。传统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它。在向传统书法学习方面,不应局限于某家某帖某体,而应以现代人的视角去关照传统,对传统精神作全面的了解和把握。通过继承传统中有价值的东西,掌握诸如笔法、墨法、章法等基本规律,做到古为今用,辨证吸收。如果仅一味追求继承,一生中只临某一种碑帖,临得再乱真,也毫无自身的风格。因此,不能一成不变,长时间以雷同的风格重复过去。黄庭坚在“入古出新”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第三,要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书法的探索实践。黄庭坚等书家反叛唐代的法度,倡导“尚意”而变法,在当时被讥为不合古法。但历史是公正的,谁的创造符合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谁就将载入中国书法发展史。历史证明,黄庭坚等人的书法革新符合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在中国书法史上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当代书法发展多元化,出现了“学院派”“新古典主义”“流行书风”“新帖学”等等书法新潮。许多人在看待这些现象时采取了一种消极或否定的态度,这是因为他们“习惯于被动的接受方式,习惯于接受类型化创作模式和复制性生产机制的艺术产品”。可见当代书家的探索创新步履维艰。有识之士指出:“在现代社会高度运转的状态中,要想让那些被动的乘车人也达到开车人的那种兴奋或担忧的程度,就要想办法把乘车人培养成为会开车的人,或者至少让他们在一定的程度上了解开车人在高速行驶状态下如何调节方向和节奏。”(黎东明《当代书法的艺术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可见,当今书法教育的普及是多么的紧迫。暂且不论这些现象是否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只要它能适应时代审美发展的需要,就会为历史所接受。

  总之,黄庭坚的书法美学思想和创作,对当代书家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善于从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中筛选、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正确地引导当代书法创作走上更繁荣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志平.黄庭坚书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陈振濂.中国书法批评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

  [3]黎东明.当代书法的艺术生产方式及其生产關系[J].书法世界,2003(10).

  (作者简介:黄坚(1980-),男,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美术学专业中国书法方向)。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