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人在传达信息的时候,与自身经历所获得的经验或者是身体经验有很大的关系。人类起初是依靠自身身体及其获得的经验来表达外在具体事物的,进而推广到抽象的事物。人类在表达具体事物时,必须对所要认识的事物进行隐喻化,由此来达到认识事物并建立起一个抽象的认知概念系统等。而认知心理学指出,人类对事物的隐喻化,其实就是从一个认知领域转向到另一个认知领域的映射。通常来说,人们是通过自己已知的事物来表达或推测陌生的事物的。《武林外传》中处处彰显出一种草根意识,迎合了普通群众的心理欲求,人们在喜剧色彩中映證出了自己的身影,《武林外传》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获得了成功。
何为“草根”呢,从溯源来看,其最早产生于十九世纪的美国,当时美国正处于淘金热的时期,相传在草根茂盛的地方就蕴含着黄金,后来社会学领域引用了“草根”一说,“草根”也渐渐的被赋予了“平民百姓”的意味。“草根”一词是从英语的“grassroots”直译过来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对“grassroots”的解释时指出,其主要运用在政治的环境中,特别指的是那些与政府或统治阶层相对的阶层,有时也指代一些非政府组织为草根组织。不过“草根”一词传入到中国后,其语意变的多层次化,基本意指的是“草的根”,根据草的特性使得“草根”的比喻意非常丰富,比如“代表一种生命力量的顽强”、“指代平凡朴实但又坚忍不拔的人”等等。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辞典》把grass roots单列为一个词条,解释为群众的,基层的,乡村地区的,基础的,根本的。从对“草根”含义的界定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草根”一方面指的是民间的一种通俗而又新鲜的文化精神面貌;另一方面指的是普通大众的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位的卑微状态。“草根群体”主要是指由那些处于社会下层,散布在社会各个领域或行业中的人所组成,他们的身份地位卑微,对社会的影响力很小,与精英阶层相对,游走于社会主流文化的边缘。
不过正因为这些“草根群体”,他们虽然出身贫寒,没有社会地位等,但他们具有“草根”般的坚韧精神,胸中藏有不平凡的人生梦想并且执着勇敢的追求着,形成了一股非常强大的草根文化现象。草根文化出自于民间,是平民大众自立于社会文化的现象,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草根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极少受到主流文化的规约,带有一种原生态的文化特色,具有活生生的市民气息,同时蕴含着极为强烈的生活共识,他们有很强的诉求欲望。草根意识随着草根文化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宣扬,我们可以从网络中找到很多针对草根阶层的诉求而建设的平台,比如新浪微博中就专项设立了一个草根名博栏目。为此更多的草根人士能够积极的表达自己,并从中的社会的认同与自我的认同,实现自己的理想价值。
《武林外传》中的人物群体,其实就是一个“草根群体”,在同福客栈里面,上至掌柜,下至跑堂都表现出了一种平民风格。人物形象的塑造平凡无华,性格的刻画也是极为贴近普通百姓。比如打杂的郭芙蓉,是一个野蛮女友的形象,武功不怎么样却喜好闯荡江湖,最终由大侠千金落魄成为一名勤杂工,但郭芙蓉的形象深受人们的喜欢,主要跟她的性格刻画有关,她是个大大咧咧、心直口快的人,敢说真话敢于抗争。还有顽皮的小女孩莫小贝,她是店主佟湘玉的小姑子,不知道她是怎么成为江湖上传闻的衡山派掌门人,并且是五岳门主,更是大逆不道的女魔头等等,不过在我们看来她真真切切的是一个顽固不化的少女,不喜欢念书且经常逃课,只想吃糖葫芦的丫头片子。
此外《武林外传》在剧情的设置过程中,并不仅仅是简单的陈述一个故事,还常常带有极为深刻的社会生活常理,而这些生活常理,有的具有常识性意义,有的则侧面反映了人们的心声。不过这些生活常理大部分隐含在人物的对话之中,其巧妙的消解了说教的姿态,让人们在观看之后,慢慢的体味与顿悟个中道理。《武林外传》总共八十集,每一集在说笑的同时都暗含有某个事理,比如第一集中佟湘玉说:“不会干可以学嘛!没有人会笑话你!做事情要靠手,而不是嘴。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势。嘴上说的天花乱坠,大道理一套一套,做起事情来啥都不会。时间一长,谁还会信任你提拔你。谁还会给你机会证明你自己呢……人生要一步一步走,事情要一点一滴做……”;又如第四十八集中郭芙蓉的话:“幸福与否,与钱多钱少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总之,《武林外传》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收视成绩,正是因为其具有很强的草根意识,不管是从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还是从故事本身来看,都跟普通百姓息息相关,反映着老百姓的某些心声,群众在观看《武林外传》时,从中总是能找到某些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因素,成为一种自我的心态的反照。
参考文献:
[1]李金兰.味觉隐喻化的认知结构及语义特征[J].修辞学习,2005(3).
[2]武林外传全剧本[EB/OL].武林外传吧,2008(1).
(作者简介:林炳华(1984-),男,福建莆田人,重庆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