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舞蹈创作的创新意识

时间:2023/11/9 作者: 群文天地 热度: 2454
■迟佳

  舞蹈的创作编排是一种艺术行为,这就对舞蹈的编导有着较高的要求,而舞蹈创作中如何融入创新意识,则需要更高的要求。

  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语言”的艺术形式,它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社会功能。古人说:“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戏之至也。”当人们的情感达到极致,用语言与其他方式都无法尽情宣泄时,舞蹈就是最好的抒情表意之举。舞蹈的创作编排是一种艺术行为,这就要求舞蹈创作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修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当然,这些都是靠持之以恒的时间与积累逐步形成的。所以舞蹈创作中我们也大力倡导“拿来”与“创新”,因为这样作品不仅会出现新颖的创作元素,更会融合各个领域的精髓。

一、舞蹈编导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培养

首先,作为一名舞蹈教师是要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舞蹈作为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对舞蹈编导的文化修养要求也是较高的。舞蹈编导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对一般文化、姊妹艺术文化、专业艺术文化等,都要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所了解。其次,作为一名舞蹈教师是要具备独特的审美能力和敏锐的视角。在对待同一件事物上,人人都有自己审美能力,在看待同一个问题上,人与人之间也会用自己那不同的视角去看待。然而对于一名舞蹈编导来讲,在对待同一事物,看待同一问题上,就要用自己最敏锐的视角,最独特的审美能力去发现、去寻找平常事物中人们“看不到”且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只有这样才会使得自己的作品,在滔滔不绝的作品中,更加出众,更加有吸引力,更加有魅力,从而使之成为最后的“主角”。最后,作为一名舞蹈教师是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丰富曲折的生活体验和日积月累的生活阅历,是创造优秀作品的基本材料和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舞蹈须源于生活

遵循舞蹈艺术创造规律,进行舞蹈创作,首先,舞蹈编导必须热爱生活,融人自己对生活独特的审美感情。“情”,是舞蹈的原动力,舞蹈编导在生活中不动情,无所感.就无法创造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作品中人物也就没有情,更谈不上感染观众。要使舞蹈作品有“情”,舞蹈编导先要“动情”,但凡优秀的舞蹈作品是编导在情感高度激动时的审美创造和形象反映。舞蹈编导在生活中选择,提取创作素材时,必然带有对某种事物特别动情的独特心境,凝聚成创作时的情感动力,因为只有那些能引起我们情感共震的生活现象,才能激起编导的审美情感,继而成为舞蹈创作的题材和内容。优秀舞蹈艺术家杨丽萍,便是最好的例子。有了审美情感后,我们在创作时还要把重点放在挖掘和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上去,这样的“情”才真挚细腻。比如过去一些表现战斗生活的舞蹈。往往都是单纯表现一些血淋淋的战争场面,就像是一场战斗演习。而1980年出现的舞蹈作品《再见吧!妈妈》却是一个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舞蹈作品,这个舞蹈虽然也是反映一个战斗生活片段的内容,但是作者懂得挖掘人物精神世界,他的视点不是放在战斗场面上,而是集中表现一个为国捐躯的小战士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通过表现小战士对祖国母亲深挚的热爱,使整个舞蹈作品情感更为丰富,从而受到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三、题材的选择需创新

舞蹈题材虽来自生活,但生活中的一切事件并不等于就是创作的题材。任何一个舞蹈编导都是从他的立场、观点出发,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包括直接和间接生活)获得强烈感受后,才去选择那些最能激动人心,决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和少数人有感所发的,舞蹈作品总是影响着千百万人。因此,作为舞蹈题材,无论其类别和大小,都具有实际的社会意义和社会责任。所以我们在提倡题材多样化的同时,更积极提倡反映现实斗争生活的题材。除了要有积极的内容外,还必须考虑是否能适合用舞蹈来表现这一题材。凡适合舞蹈表现的题材,必须是通过人体的外在动态去深刻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是用无声的语言——舞蹈动作来传情达意的。舞蹈“动态性”,就是指不需用语言,而可用形态动作来鲜明表达各种事物和感情。例如纺织工人的“巡回”和“织布”、社员的田间劳动、牧民草原牧放、战士练兵、战斗,这些生活事件的本身就具有着强烈的“动态性”,易为舞蹈编导捕捉舞蹈形象。一个好的舞蹈题材,应当既具有鲜明“动态性”又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但是,生活中的一些感人事件,往往虽具有“动态性”,但并不一定存在“强烈抒情性”。从而达到用舞蹈语言充分揭示人们的内在心灵,真正地形成外在动作和内心感情的统一。

  舞蹈编导要想创新,就必须有独树一帜的创作灵感,这种创作灵感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的,因此舞蹈编导应该学会用眼睛在现实社会中发现别人看见了但没有感觉,以及人人都看见了但并没有发现出美的事物,即使是对于已经司空见惯的事物都应产生舞蹈的创作想象力及创新点,学会把生活中那些看似很平常的事物用舞蹈的语言进行转换,最终以舞蹈艺术特有的语言表现方式进行推进,促成创新。其实,根据不同的经验、视角、专业能力、兴趣爱好、创作习惯、审美追求,不同的舞蹈编导发现的创新点是不一样的,,但是就是在这种差异性中才会产生创新,因此,舞蹈编导必须具备一双慧眼,具备一颗“生活之心”。

  [1]孙景琛.舞蹈艺术浅谈[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2]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