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初来北京,想跑最少的地方去品尝种类最多、口味最地道的清真小吃,那十个北京人中大概会有九个推荐这条街——
伊宝的荷叶甑糕透着浓浓的枣香味儿;石记的牛肉馅饼咬开一个小口就能唇齿留香;洪记的松肉和姜汁排叉美味非常,牛肉粒选的都是无筋无油的部位,滑嫩可口;礼拜寺的斜对面,老诚伊的羊蝎子肉烂而不柴,啃完后轻轻一扯,一条完整的脊髓就呈现出来;更不用说长年人山人海的聚宝源涮肉,还有吐鲁番餐厅的羊排烤包子、酱鸡、糯甜卷果、炸带鱼……
这里是牛街,北京最大的回族群众聚居区。
很少有地方比这条街道更加包容万千。三十二个民族的特色融洽地汇聚在这片占地144平方公里的辖区,人口数近六万,被划分为十个社区,多民族和睦聚居是这里的特点。以牛街为中轴线,两旁六十余条弯弯曲曲的巷弄胡同,聚居着一万多名回族群众,这里的建筑和饮食都具有鲜明的伊斯兰风格。
沈琦就是牛街的女儿。
生于斯长于斯,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牵动着她的心,她的喜怒哀乐早已与这里绑定。大学毕业后,在牛街派出所做社区民警的十五年里,沈琦把她社区里的十五栋楼、三千零四十八间房、一座电影院、一所小学、一家医院,还有一幢写字楼都视为家一般的存在。
沈琦也是牛街百姓的女儿。
十五年,这里的街坊邻里全成了她的亲人。很多同事都曾疑惑,为什么她的精力看起来永远那么充沛?哪怕没有事情发生,也总有居民过来找她,她总是笑意盈盈地迎上去,邀请人家进来坐会儿,把老百姓的话听进去、记在心坎儿上,为帮老百姓解决问题操碎了心。就算事情一转眼又堆积如山,她也不急不躁,从不抱怨,只给同事们留下一个忙碌的背影,留给辖区居民的永远是笑脸。
对了,笑脸。该怎么去描述沈琦的那张笑脸呢?
6月末的一个上午,我和沈琦聊得畅快。出了门,蝉鸣树绿,漫步在熙熙攘攘的牛街,我眼前晃着的就是她那张灿烂可爱的笑脸。
这张笑脸干净明媚又澄澈,带着一股爽朗清冽的甜,像极了回族群众钟爱的那道甜菜——它似蜜。它带着回甘,润到你心窝窝里,却不会觉得腻,只让你觉得舒服,让你愿意相信和靠近,直到把心里话都放心地讲给她听,甚至身后事都愿意交给她来办。
笑脸似蜜,她也似蜜。
沈琦令人心甜。身为牛街派出所副所长的她,所获的任何一个荣誉拿出来都是响当当的,但她很少谈论自己,她的骄傲全在她的居民、她的战友、她所热爱的公安事业。
“你看这个照片上,这些大伯大妈当志愿者特别尽心,有他们帮着我,我就有了千里眼、顺风耳,你都不知道我有多幸福!我老觉得,能在北京当警察,特别是能在牛街当警察,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大家伙儿照顾我,支持我,他们是我的亲人。”明明是她像个大管家一样从早忙到晚,但她这种由衷的、贯穿始终的感恩之心总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你看,这是我们所里这些年涌现出来的模范典型,他们每个人都可厉害了,各有各的绝活儿!”她自豪地向我介绍着派出所走廊墙上的一张张获奖民警的照片和这些优秀的同事们,如数家珍。
“都安排好了,所长,他们两口子确实关系紧张,我觉得咱们得多考虑考虑,不要引起群众的负面情绪,要不咱们这么办,您看行不行……”采访中,她接了N个工作电话,你能从只言片语间清晰觉察到,这位“80后”女警在工作中的周密、老练和胸有成竹。
聊了半晌,她专门将我引至牛街派出所大门口,“你抬头看呐!”她仰起头,指着大门上方镶着的大字,一字一句地念起来,特别认真,特别庄重——
爱人民,爱牛街,爱公安。
这九个字,也不知道她在心里念过多少次,仿佛道尽了她前半生的爱恋和牵挂,也照亮了她一辈子的信仰和执着。
从北大荒到牛街,锦旗里浓缩着一代人的青春
“尊敬的西城公安分局领导,您好!我是西城牛街西里二区一名普通市民,今天我满怀着感激之情,写下这封表扬信,只为沈琦警官献上我最真诚的谢意!”
2022年6月28日临近中午,六十一岁的李霞和她的哥哥、六十五歲的李书林来牛街派出所找沈琦。远远看到等在大门口的沈琦,两位老人打心眼儿里高兴。
“大琦是真正把我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出主意、想办法,如果没有她,我们真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李霞感慨地说。
这故事,还得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说起。
问爹问娘问夕阳,天上有没有北大荒
喊儿喊孙喊月亮,天上有没有北大荒
咋不见着了火的红高粱,咋不见平坦坦盘腿的炕
咋不见风雪里酒飘香,咋不见草垛里的烟锅点太阳
……
生命是首诗,青春是抒情的开始。而那一代人的青春,是从无数个喧嚣的、沸腾的火车站台开始的。
1968年6月,原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
李霞是李家备受宠爱的小女儿,深受三个哥哥疼爱。1969年,她的大哥就这样胸戴大红花踏上了北去的列车,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插队。从此,他和五十四万北大荒知青的命运,就与这片黑土地紧紧连在了一起。
不幸的是,次年,他就在当地去世了。丧子之痛,深入骨髓。噩耗传回北京没多久,李霞的父亲也在悲痛中离世。
年轮巨转。
2015年,李霞的母亲在北京去世,留下了牛街西里二区的一套房产。两个哥哥想把房子留给年龄最小的李霞。但办理继承手续却成了大难题——不动产中心发现,李家还有一个大哥,按照法律规定,大哥也有继承这套房屋的权利,李霞要继承就得提供正规的死亡证明。但在世的兄妹三人谁都没有大哥的死亡证明,也就无法办理继承房产的手续。
与大哥永别的悲伤再次涌起,可他们不得不去面对。死亡证明,怎么办?
兄妹三人曾想过去东北,可去了东北能找谁呢?
要知道,1976年2月25日,原来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就已撤销,改编为黑龙江国有农场总局,后来又组建成北大荒集团上市公司。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当年老兵团的那些干部早就散到东北各地,上哪儿找呢?
去东北不行,那就在北京努力吧。兄妹三人到北京市公安局户籍管理部门询问,也没辙,因为大哥当年去了东北,户口和档案也就跟着调过去了,再加上年代久远,根本查不到相关的记录。
一筹莫展。
多次查访无果,兄妹三人非常苦恼。这天,李霞来到牛街派出所户籍窗口咨询这事,正巧遇上了沈琦。
“李姨,您怎么来啦?”
李霞看着沈琦,眼含泪光,犹豫片刻,一咬牙:“大琦警官,我真的遇到了一个大难事儿,可我不好意思给你打电话……”
“您甭着急,我能帮您什么就帮您什么,咱们一起想办法。”听完李霞的倾诉,沈琦的答复非常和缓且坚定,这让李霞备受鼓舞。
“我当时试着向大琦求助,这么难的事,我本来也没抱希望,可没想到她竟然爽快地答应帮助我。”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李霞仍然非常感动。
沈琦也向记者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所以我跟您说,我们的居民特别可爱。可爱在哪儿?他们遇到了难事,其实想找我,可老人心疼我,怕给我添麻烦,不好意思张嘴,也有可能她觉得这个事确实太难办了,我就是一个小民警也办不了,但别管办得了还是办不了,居民遇到了难事,我们大家是在一起的,我要让大伙儿知道我会竭尽全力帮着想办法。”
困难确实很多,他们处处碰壁。但再难的事也怕用心的人——这句话形容沈琦太贴切了。为了帮李霞开出这份死亡证明,沈琦费尽心思,四处查问打听,终于找到了当年和李家大哥一起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知青又返城回来的战友、同学。
这才只是第一步。这些同学和李家兄妹三人年龄都大了,很多人眼睛花了、耳朵也背了,他们根本不了解怎样出庭作证,更别提疫情期间的“云”开庭了。
“为了得到法官的认可,大琦警官帮我们组织证人写证词、复印身份证,把整个过程按照规定录了像。她还考虑到我们兄妹三人和证人们并不熟悉,就把这些材料保存后统一做成光盘,指导我们联系法官调取资料,整个过程安排得特别细致周到。”李霞说。
现在说起来寥寥数语,实际做起来的过程真是千头万绪。
“咱们这样,这个事儿由我居中做个担保,证人们把证言写完之后,都放心交给我归档,我把视频资料刻好盘,整理好之后,我也不交给托我办事的人,我直接拿在手里,咱们走正常法律途径,让法院公对公地来进行外调。”——这是沈琦的条理分明和严谨细致。
因为防疫需要,法院开庭要通过“云法庭”软件连接手机进行视频操作,需要证人在线上出庭作证。沈琦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她耐心地组织起几位证人按时参加了数次“云”开庭。
6月21日,北京已是热浪滚滚。沈琦就在牛街派出所大门口摆好椅子,组织好证人,用手机连接好软件设备,再次协助开庭作证。经过一个小时的努力,终于顺利完成了最后一次网上开庭。
其实,不止李霞感动,沈琦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深受触动。
“看着当年的几位老同学、老战友坐在一起,我就能特别清晰地感觉到当年这些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一起在北大荒时结下的那种纯洁的友谊。本来我只请了一位参加开庭,结果他给我又带来了三个同学。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我一听,太好了!他们不光和李家大哥一起插过队,后来大哥出事了,李家老爷子去东北为儿子处理后事的时候,这几位证人作为北京过去的知青,在兵团老树林里帮着看护过大哥的尸体。他们的证人证言是特别有力的。”
感动还不止于此。跟着四个老战友一起来参加线上开庭的,还有当年的两位老街坊,他们都知道李家老爷子去东北为李霞大哥处理后事的情况。
没想到能来这么多证人,李霞兄妹三人激动落泪。“当时一见面,李家三哥边抹眼泪边说,您不是那谁谁谁吗?您怎么这么老了啊!我在一边看着就乐了,您也不看看这么多年您自个儿也变了啊!但是那种发小之间的感情没有变,他们青春里的回忆没有变。”沈琦感慨地说。
“法官您好,我们这边的证人今天有点儿‘淤,请见谅。”线上开庭时,沈琦举着手机,跟西城法院的法官解释,“街坊们太热情了,來的证人比一开始报上去的多了好几位。”看着老人们一张张真诚的脸,法官也忍不住笑了。
如此一来,多位证人之间的证词更可以相互印证了。最后一次开庭非常顺利,当天下午,李霞大哥的死亡证明就开好了。
从起诉到开庭,历时六个多月,在这期间,李霞时不时就会担心证人们是否愿意出庭作证,也不知道最终他们将以什么方式出庭。
“沈警官知道我的疑虑后,特别坚定地跟我说,‘证人的事不用担心,有我呢,这个事我会帮到底!当我听到她这话时,心里那种温暖、那种踏实,真是表达不出来。我只能说,在我们身边,能有这样热心、工作能力强、态度还和蔼的好民警,是我们小区居民的福气。感谢党和国家培养出来的人民好警察!我要向所有的好警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李霞激动地说。
“热心为民高效率廉洁正直好民警李霞及全家敬赠”——李霞和哥哥兴冲冲展开这面厚重的锦旗,锦旗抬头上,“沈琦”的名字后面还特地绣了一颗红色的心。
“这可真不是一面普通的锦旗,这锦旗里浓缩着一代人的青春啊!”沈琦接过锦旗,腼腆一笑,露出了虎牙。
每当这种深深感到被群众需要、被大家认可的时刻,她都会有点儿恍惚,恍惚间觉得自己又变回了那个在牛街舔着蜜卷的北京小妞。那时候,她还远远不是这么独当一面、英武果敢的“沈警官”,她还只是一个扎着小辫、脖子上挂着钥匙上学放学的小沈。
那时候,罩着小沈的,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位男性角色——老沈,那可是英明神武一好汉。
土豆土豆,我是地瓜!
“最近有个流窜犯,多次尾随小姑娘,入室抢劫还有流氓活动,听说已经进入到咱这片儿了,小刘让咱们提高警惕,发现可疑的人,马上报告派出所!最近你发现了没有,咱们这边来了个收旧家具的,好几天了,一样旧家具也没收,我看很可疑。”
“那咱们得盘问盘问!咱得转入地下,从现在开始,你叫地瓜!一旦目标出现,我就说‘地瓜地瓜,你就快来!”
……
“大妈,我看您可不是诚心卖家具。”
“小伙子,我看你啊,也不是诚心收家具。多少日子了,你连个沙发腿儿都没收!我們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你就是躲得了地雷,也躲不过我地瓜!”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赵丽蓉、马泰、黄梦如演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小品《人民战争》一经推出就火爆全国。尽管赵丽蓉老师已经去世多年,但“土豆土豆,我是地瓜”等脍炙人口的台词,永远留在了观众的记忆中。小品中,居委会戴着红袖标的大爷大妈把收废品的“可疑人员”团团围住,后来才发现这是公安局的侦查员,最终,他们与这位侦查员一起打响了维护社区平安的“人民战争”。
这个经典小品中侦查员的原型,就是老沈。
“老沈”者,沈琦的爸爸是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沈琦来说,“爸爸”这个角色是缺失的、模糊的,因为他总是不在家,有时候一“失踪”就十天半个月,就算回来了也是行踪神秘,少言寡语。那会儿,沈琦家住胡同里,老沈是北京市公安局宣武分局的刑侦民警。
记忆中唯一的浪漫,就是爸爸妈妈之间的暗号。
“有时候我爸骑着自行车路过家门口,但他在执行任务不能进家,路过的时候他就会咳嗽一下,假装清清嗓子。我妈的耳朵特灵,听见了就悄悄告诉我,‘你爸来过了。这就是爸爸和我们之间特殊的联系方式。”沈琦回忆。
在女儿眼里没什么存在感的老沈,在北京城乃至全国公安机关,却是一位响当当的、传奇式的铁血刑警。
1992年,京津冀地区发生多起尾随女孩儿入室盗窃、抢劫、强奸案。歹徒专找脖子上挂钥匙的女孩儿,跟踪到家后,假装查水表,骗孩子开门入室行凶。
案件晚破一天,就会对无辜群众多一份安全威胁。公安部门将其列为“天字一号”案,全面布网,追查凶犯。
警方曾试图主动出击。他们发现,嫌疑人最开始在宣武和丰台等地作案,之后又向朝阳、海淀和西城等区域流窜,因此,警方最初判断该嫌疑人应是外地人,乘坐汽车到木樨园后再伺机作案,为此,警方到廊坊和天津等地走访,但都没有发现可疑对象。
后来,有目击者证实,一名穿拖鞋骑自行车的男青年两次在案发现场出入,自行车上似乎还有一袋肉馅,应该是本地人。警方根据这条线索摸排本地人,但也没有发现嫌疑人的踪迹。
此时,沈琦正上六年级,准备升初中。“那时候没有手机微信,我们班里每一个女孩儿的家长都要留下来,单独开家长会,老师给每户发一个嫌疑人的画像通缉令,要求所有女孩子必须得有家长接送。”
“好好看看这个男人的画像,见着这样的人不许跟人家走!”老师再三的告诫令沈琦印象深刻。
由于受害女孩儿年龄小,对犯罪嫌疑人的特征描述不确切。警方唯一的线索,就是从现场提取的指纹。那个年代,没有如今先进的大数据和科技手段,老沈硬是背下了犯罪嫌疑人的指纹,即便混在几十个指纹里,他也能一眼认出。
老沈不光是刑警,还是父亲。一想到受害的女孩儿都跟自己闺女沈琦差不多大,他就恨得咬紧牙关,誓要跟这个嫌疑人死磕到底。
时逢盛夏,老沈乔装成收废品的,在案发地周边蹲守。根据分析,这个嫌疑人爱杀回马枪。可居委会大妈巡逻时,发觉老沈可疑,一起围上来,搞得老沈差点儿暴露,他这才不得不透了底:“我是便衣,在这儿蹲守呢。”
大家心疼老沈,三天两头送水果、送汽水给他解暑,弄得老沈哭笑不得。他求情道:“哪有收破烂的天天吃西瓜喝汽水的啊,坏人看见了,我就暴露了。”
时间来到1994年11月2日下午4时许,老沈正在旧市府大楼煤气站附近蹲守。突然,他发现一名戴墨镜和口罩的男青年十分可疑。
老沈装作不经意的样子,点着烟慢慢走了过去,发现这男青年身穿灰色西服,骑着辆绿色二八自行车,左脸颊有条明显的疤痕,留中分头,体貌特征与掌握的嫌疑人形象极为相似。老沈不动声色地跟着男青年,男青年则东张西望,似乎是在寻找什么。
他在附近转了两个圈,并没做什么,打算蹬车离去。
说时迟,那时快,在一旁跟踪监视良久的老沈迅速上前喊道:“站住!我是公安局的。”
男青年一愣,转而飞快地蹬起自行车,发疯似的往前跑。老沈也骑车猛追,超前一轮后用车一别,“啪”的一声,两人同时摔倒在地。老沈一个鱼跃扑到男青年身上,死死抓住他的手,掰过来一看指纹——就是他!
直到嫌疑人被押上警车,老沈都没松开紧扣的手。
那一晚,公安局里灯火通明,像过年一样。
“同学们,坏蛋已经被沈琦的爸爸给抓着了,沈琦的爸爸是个大英雄!”
沈琦至今还记得,老师在班上高兴地大声宣布这件事的时候,那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仿佛要把她淹没。从此,“爸爸是英雄”成了她最自豪的事,她不再纠结爸爸为什么总不回家。
因为出色地侦破此案,老沈荣立个人一等功,这是当时宣武分局的第一个个人一等功。
这也让沈琦重新开始审视“警察”这个职业。从这时候开始,一颗向往正义的种子,已在沈琦心中悄然发芽。
二十年后的热烈拥抱
别看现在的沈琦泼辣干练、能说会道,学生时代的她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杵窝子”。
什么是“杵窝子”?这句北京方言,在沈琦形容自己时多次出现。
“这个词就是形容害羞内向、怕见生人,不善于和熟人以外的人打交道,也带点儿‘窝里横的意思,在家里滔滔不绝、敢说敢做,可一和外人接触就紧张得要命,恨不能永远藏在我妈身后。”沈琦回忆,中学时代的自己腼腆胆小,用时下流行的话说,是有点儿“社交恐惧症”。
刑警的闺女是个“杵窝子”,这怎么行呢?“女孩子胆子太小,将来是要吃亏的。”老沈暗戳戳地出马了,他的方法很“各色”。
“为了锻炼我的胆子,我爸净给我抓一些奇形怪状的虫子、土鳖,一群一群的,全放进空罐头瓶子里,再把那个罐头盖子掀起一个口,正好能放进一个小孩的手。”
对“80后”一代的孩子们来说,铁皮的水果罐头可是人间美味。但对沈琦来说,那些吃空了的罐头瓶子简直就是人间噩梦。
满满一罐子张牙舞爪的“吊死鬼”(老槐树上面的肉虫子),旁边再放一个空罐子。
“大琦,今天你的任务就是用手把这些‘吊死鬼抓到旁边这个空罐里头。”老沈发话了,小沈傻眼了。
“爸,咱能直接倒进去吗?”
“废话!倒还用你?”
沈琦只得硬着头皮闭起眼睛,把小手伸进虫子堆,再一只一只抓进旁边的空罐子里。满罐的虫子挠着她的小手,“麻麻嘤嘤的,肝儿颤!”
还别说,这招儿确实灵验。徒手倒腾了几次虫子之后,沈琦胆儿也肥了,人也皮实了。后来她不仅自己带着小朋友成群结队去捉虫子,还拿着虫子去找姑妈搞过恶作剧。
青春期的女孩儿大都有自己的偶像,而沈琦的偶像就是自己的父亲。虽然父亲很严厉,也不经常在家,但他对沈琦的影响是深远的。遇到困难或者挫折,她会对着镜子喃喃自语,不停给自己打气——“你是刑警老沈的女儿,你什么都不怕!”
不知不觉间,沈琦走进了大学校园。进入中国政法大学学习的时候,她郑重地选择了法律专业。那时候,她似乎对检察院和法院的工作更感兴趣,而对公安工作只是朦胧的好感,却没想过要从事这个行业。
直到她目睹了这样一件事。
那是大学里的一个假期,沈琦和父亲正在牛街挑牛肉。人群中突然冲过来一个阿姨,激动地一把就抱住了老沈,眼含泪光。她身后还有几个人,全都激动得不得了。沈琦坚定地追随父亲的脚步,投身到人民警察的队伍中
沈琦有点儿懵。“这是什么情况?我有点儿吃醋。再一看,我爸也愣在原地。”
“沈警官,老沈!谢谢,谢谢您!你是小沈?都长这么大啦!孩子啊,你爸爸在二十年前救过我们全家的命!”
沈琦吃惊地看着老沈。老沈使劲儿回忆,好不容易才想起來。
原来,二十年前,大家都住在平房区,冬天全靠煤球炉子取暖。老沈是个热心肠,别看他是刑警,却跟周遭邻居街坊都打得火热。每天早上起来,老沈就在胡同里挨家挨户敲敲门喊一嗓子——“张大伯今儿早起吃啥呀?”“李大妈您起了吗?”“小兵子去上学了吗?”
这样的叫早,是平房大杂院里不成文的约定。大家早起互相照看,问问谁家还没出屋子,别被煤气熏着了。
真的有一天早晨,老沈敲到这家门的时候,没反应。再敲,还是没反应。老沈在外面喊,里面也没人答话。边上街坊们逐渐围拢过来,告诉老沈,这家人从早上就一直没动静。老沈一看不对劲,当机立断,一脚把门踹开,发现这一家五口人或躺或趴,煤气中毒,已经不省人事。老沈把他们一个个背出来,紧急送往医院。由于送医及时,全家人都被抢救下来。
“警察这个职业,干上五年,一个人的容貌就可能大变样,因为长年熬夜和奔波,人就老得特别快。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二十年间,我爸得老了多少、变了多少?可这位阿姨一家人还是一眼就认出他来。”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沈琦。“一个人活这一辈子,能让一两个陌生人记住你的好,那这个人就没有白活,他活得就值!人生追求的价值,就是要对社会有用。我当时就在想,是警察这个职业为实现这样的人生价值搭建了更好的平台。”
走!当警察,入公安!
就这样决定了,在那一瞬间。
从此,她坚定地追随父亲的脚步,投身到人民警察的队伍中。在后来的许多年里,她像父亲一样,把那些滚烫的忠诚、热爱和坚守,双手捧出来,献给这些可爱的、需要帮助的人们。
片儿警不怕下马威
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沈琦参加了北京市公安局的考试,被分派到牛街派出所。2008年11月11日,沈琦正式成为一名负责牛街西里二区的片儿警。穿上警服、戴着警帽、头顶警徽,她的心愿成真了。
在沈琦看来,片儿警代表着基层,是党和政府与群众关系的神经末梢,但这个神经末梢又最为敏感,它需要和老百姓面对面打交道,直接关乎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威信和地位。
牛街西里二区,是2005年政府投资建设的回迁区域,也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区内九千余人,汇集了十一个民族的居民,其中51%是回族。
“你就是新来的社区民警?”
沈琦第一天上岗,先来到社区居委会。治保主任上上下下打量了她好久,还没等她答话,就为难地说:“供暖的事小区还没人管,居民有意见,你说怎么办吧!”
沈琦决定,先到片区走一走,跟街坊叔叔阿姨伯伯大妈们见个面。可让她没想到的是,迎接她的却是一个大大的“下马威”。
刚进小区,就看见几十名群众已经聚集在一起,他们高叫着、呼喊着,面对这个从未谋面的年轻女警,一见面就是斥责、批评。
“你是警察吧,你是不是代表政府?我们冻病了你们管不管?”“这可是小区的回迁房,国家就这样安置我们吗?”“这不是糊弄我们老百姓吗?”……你一言我一语,一串连珠炮似的发问,让沈琦如坠雾中。
细问才知道,原来,小区供暖突然中断,有关部门尚未明确承诺什么时候能够恢复供暖,在这呵气成冰的时节,群众自然无法忍受,就聚在一起找领导讨说法。人越围越多,有人怀里还抱着孩子,小脸儿冻得通红。大家情绪越来越激动。
在这一点就着的节骨眼儿上,第一次走上岗位的沈琦没有慌乱。她想起了父亲对她的叮咛——
“你肯定会遇到矛盾,矛盾不会无缘无故产生。作为基层一线的民警,你必须替党和政府分忧,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化解矛盾,而不是火上浇油,更不能躲闪回避。”
沈琦告诉自己:你身着便服时,群众为什么没有对你批评指责发火呢?因为你和他们一样,你也是普通老百姓。可现在不一样了,你头上顶着警徽,身上穿着警服,在老百姓心里,你代表的就是政府。老百姓有事必然要找你嘛!
想到这儿,她开始细心安慰居民。
“大伯,这事我们不会不管的。暖气不热,我给您买棉被,不会让您冻着的。”“大妈,您的小孙女没感冒吧?先去我们办公室坐坐吧,别在外面冻着孩子……”
一番嘘寒问暖后,气氛缓和下来,居民们的情绪也渐渐平复。此时她走上台阶,非常坦诚地向大家介绍自己。
“叔叔阿姨大伯大妈们,我是新来的片儿警,我叫沈琦。我家就在这儿,跟大家是街坊,我是给大家服务解决问题来了。大家挨冻的时候,我们全家老少也一样都在受冻,我跟大家一样,盼望今晚就能供暖啊!可是用现在这种方式,显然不能解决问题。如果大家相信我,请配合我。咱们一起来尽快解决问题,好不好?”紧接着,她仔细听了大家的叙述,也把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安排和进度向大家做了如实汇报。
一席话,让大家心里暖烘烘的,群众情绪更平稳了些。很多人说,这个新来的小警察别看年轻,倒像是给老百姓做事的样子。
这时,一位白发大妈颤颤巍巍地过来扯住了沈琦。
“闺女,你说你姓沈?你也是在牛街长大的?”
“是啊,大妈。”
“咱牛街有两家沈,那你是‘炉食沈,还是‘珠宝玉器沈呐?”
沈琦明白,这是牛街独特的“堂号”文化。
牛街的回族老住户,都有姓氏的习惯叫法,就是在姓氏前边加一个定语,这些冠在姓名前边的定语多以职业、商业字号、官职或者原籍甚至个人特征为内容,牛街人把这种姓氏前边的说明叫作“姓氏小说”。比如说某户姓张,别人问“什么张”?回答说“草张家”,就知道是经营饲料草料的张家;回答“切糕张家”,就知道是卖切糕的张家;回答说“通州张家”,就能知道这是从通州迁移过来的张家。同样,骆驼王、烤肉刘、邮票杨、馅饼周、果子贾、奶酪魏等特色称谓,大都源自牛街这种“堂号”文化。
“大妈,我们祖上是做火烧点心的,是‘炉食沈。”
大妈一听这话,激动了:“那你该是警察老沈的闺女,你家住麻刀胡同吧?”
沈琦纳闷:“是啊,大妈您怎么知道的啊?”
大妈拉着沈琦,仔仔细细端详半天说道:“孩子,你爷爷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啊!新中国成立前你们家做点心,我们一家七口,一大群孩子养不活,就是靠着吃你爷爷给我们攒下的点心排叉渣子才活了下来。没有你爷爷,我们一家可没有今天呀!”
说着,大妈拉着沈琦的手对四周群众大声说:“街坊们,这可是‘炉食沈老沈家的闺女啊,人家几辈子都是大好人!咱们可不能为难这闺女呀,她爹是咱北京的警察模范啊!大家快散了吧。”
那一夜,沈琦几乎没有合眼,她连夜会同街道领导向上级汇报,提出解决供暖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当晚问题就直接报到区里和市政府,作为一个关乎百姓民生的重要问题,市区两级政府携手合力,想尽办法急事急办,立即组织力量抢修抢干。
当晚,沈琦不停地摸着派出所里的暖气。“派出所的暖气和居民区是通着的,我一摸,热了,这心里才踏实了。”当天夜里,小区就恢复了供暖。人们争相传颂:“社区新来的那个小警察,解决了大问题。”
上岗的第一课是严肃的,也让沈琦明白了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很多时候群众的要求并不算高,关键看你怎么去处理。“如果把人民群众视为对立的一面,把他们正常的要求当作无理取闹,往往不大的矛盾越弄越激化。如果将心比心地去面对,几句暖心的话,几句心贴心的问候,几个实实在在的办法,就能化解很多矛盾。这就是社会工作中的心理学。”
民族工作无小事
牛街是北京历史的重要一章。
牛街的年龄,论起来可比北京城还要大。早在唐末,便已有穆斯林民众在此居住。宋辽时期已经形成村落,金元时期街道形成,村落逐渐消失,而且在金中都时期还是主要的南北通道。忽必烈东征,从中亚和西亚带回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探马赤军和工匠,他们同当地人和部分已定居北京的穆斯林民众通婚,这是牛街成为回族群众聚居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牛街早先不叫这名字,先前叫过东湖柳村、岗上、礼拜寺街、太平街等。为什么改叫牛街?因为穆斯林民众喜欢种植石榴树,这条街道早先遍种石榴,人们就管它叫“榴街”,后来“榴街”叫着不顺口,就改成了“牛街”。明嘉靖年间加筑外城以后,牛街的位置就在彰仪门大街两侧,彰仪门是过去南方各省进北京的必由之路,所以这一带商业发达,老北京一度流传着“一进彰仪门,银子碰倒人”的说法。
因此,这里的居民,除了在城里找差事做之外,大部分穆斯林民众都以经商为主。有开店铺的坐商,也有走街串巷的生意人。当时人们多称呼他们为牛街“两把刀”和“八股绳”。
何谓“两把刀”?一把是割牛羊肉的刀、一把是切切糕的刀。“八股绳”则指的是走街串巷,以收、卖为营生的小贩。一条扁担、两只箩筐,分别用四股绳儿将箩筐拴在扁担两头儿,起稳定作用,由于前后一共八股绳子,所以老北京称呼这类游商为“八股绳”。
在还没有汽车和火车的时代,人们远途运输,以骆驼做拉脚工具。骆驼忍辱负重,耐力超强,从牛街可以走到河北、山西,远至甘肃、宁夏。各地的土特产靠这些骆驼运到广安门,运到牛街。早年间,牛街的居民经常一大早就能看到长长的驼队从街头穿过。“丁零零”的驼铃声,摇醒了孩子们的沉梦。
漫步今天的牛街,柏油路干净、平坦,路边植树种花,古老的街道洋溢着现代化气息,具有伊斯兰风格的社区和修葺一新的清真古寺,十多层高的回民医院大楼与宽敞明亮的回民小学教学楼遥相辉映。
别具一格的清真食品小市场里,传来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头戴白色礼拜帽的老人互道“色俩目(穆斯林相互祝安和问候用语)”,构成了一幅富有民族风情的画面。
有名的牛街礼拜寺,历史也比故宫久远,它可是京城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清真寺,是广大穆斯林群众心目中的圣地。每年开斋节、古尔邦节等伊斯兰教节日,都有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穆斯林群众和国际友人到这里参观礼拜。为了保卫来寺的各界人士和穆斯林群众的安全,无论严寒还是酷暑,牛街派出所的民警们认真做好安全检查,多年来没有发生大的治安问题。沈琦(左)在牛街巡逻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牛街礼拜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寺内的大殿高大宽敞,可容纳千人同时礼拜。大殿内,红毯铺地,宫灯高悬,明柱金碧辉煌,拱门古色古香。许多穆斯林老人从水房沐浴完毕,依次脱鞋登殿,虔诚地跪下,随着阿訇悠扬的诵经声,朝着位于西方的伊斯兰圣地麦加叩首礼拜。
礼拜寺的阿訇在牛街德高望重,受到回族居民的崇敬。
值得注意的是,牛街地区的阿訇、哈吉、乡佬,大都住在沈琦管辖的这个社区。维护民族团结,确保社区稳定,自然成为沈琦的首要任务。
2009年9月末的一天晚上,沈琦接到电话:“是小沈吗?我们楼里发现一些熟食广告,有不尊重民族风俗的嫌疑,你快过来看看吧。”
“我马上到!”沈琦急忙打车到社区,一路上抓紧汇报,布置巡防队员逐楼查收广告。
到了社区,沈琦又赶紧到居民楼,对居民进行劝阻、疏导。面对情绪有些激动的居民,沈琦好声好气劝解着:“大伯,也许投广告的人并不了解咱们回族的情况,您放心,我也是回族,一定替大家把事情解决好。”“大婶,您也别生气,所里正组织民警回收广告,您刚才说哪儿还有来着?”
经沈琦劝导,居民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与此同时,民警和巡防队员从社区收回了两百余张广告。沈琦马不停蹄,又联系有关部门,及时查找广告发出单位。
不出沈琦所料,这家商户就是随机发小广告,全然不知牛街的特殊,甘愿接受处罚。当晚十一点,事情妥善解决,沈琦这才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沈琦收到群众发来的一条短信,内容只有十四个字:牛街警民一家亲,民族工作无小事。
“闺女,接妈回家吧”
每天走街串巷,调解邻里纠纷,宣传安全防范知识,警情或大或小,都是她的“家务事”。生活、工作在片儿里,沈琦感到亲切又自在。
沈琦管辖的社区老龄化程度很高,光是超过八十岁的就已占到实有人口的17%,而且有很多独居老人。为切实保障老年人人身财产安全,她充分发挥“穿警服的副书记”职能作用,推行邻里守望、结对子、服务生活小商圈等工作机制,为辖区老人提供生活便利和安全保障;建立“老年人平安档案预警系统”,通过一键式呼救、智慧家居等方式为独居老人提供帮助。
很多老人遇到困难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沈琦。
隆冬的一天,社区里一位大妈因为刚经历丧偶来到居委会登记,沈琦在边上听见老人说自己年纪大了经常犯迷糊,子女又住得远,不在身边,她便拿出一张警民联系卡递到老人手心里,告诉老人:“您有事儿就给我打电话,别客气,您就当多了个闺女。”老人接过卡片边看边念叨着:“闺女,哦,闺女的电话。”说着,老人掀起外衣的衣角,从里层的衣服兜里掏出一块淡蓝色的手绢,里三层外三层地把卡片包起来。
两个月后的一天晚上,沈琦接到一個电话:“有一位老大妈找不到家了,我们从她身上找到了您的联系卡片。”沈琦脑中立刻浮现出这位大妈的身影。赶过去后,她看到满身泥土的大妈目光呆滞,无助地不知该看向哪里,沈琦心头一阵酸涩,她连忙跑上前去伸出手,老人一把攥住她的手。
“闺女,接妈回家吧!”
沈琦的眼泪夺眶而出。“妈,咱这就回家!”
自那以后,沈琦就多了一份牵挂。隔三岔五,她就去探望大妈,陪老人聊聊天,为她梳洗头发。老人也总是嘘寒问暖,叮嘱她注意身体。直到前年,老人去世,沈琦以“闺女”的身份给老人送终。
“我谁的话都不听,就听沈琦的。”这是社区里一位独居大叔的信条。他的父母几年前相继去世,几个姐姐也年事已高。沈琦在十几年前就认识他们一家人。当时,大叔的父母托付沈琦,希望在他们过世后能帮忙照顾儿子。此后,沈琦一直把这件事挂在心上,带着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走访,帮忙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解决实际困难,大叔也把沈琦当家人一样看。
有一段时间,大叔开始出现焦躁情绪,考虑到他年纪越来越大,家人照顾起来也有困难,沈琦多方联系协调,终于联系到一家专门的养老机构,将他送过去安顿妥当。养老和照料的难题解决了,他和家人对沈琦不停地道谢。
十几年间,沈琦已陆续照顾过十二名孤寡老人,日子久了,社区里的长辈们也都管沈琦叫“闺女”,居民说:“她实心实意地对我们好,我们真把她当亲闺女。”
“百姓的亲闺女”,这是牛街百姓对沈琦的共同称谓,大事小情,家长里短,针头线脑的芝麻事,牛街百姓喜欢跟沈琦唠一唠。在沈琦看来,只要百姓有求于你的事,你就要认真地尽自己所能,帮百姓把事情做好。做到竭尽所能,这是她的格言,也是她为百姓做事的一个信条。
2009年11月的一天,一位年已七旬的回族大伯突然来找沈琦,问沈琦能否帮他寻找年幼时失散的妹妹。四十多年前的事情,而老人能够提供的线索又十分有限,难度实在太大。
但看着老人的眼神,沈琦明白已经步入老年的大伯对寻找亲人的渴望。她默默下了决心,要帮老人实现这个愿望。大伯走后,沈琦开始忙碌,她找遍了一切可能的线索,问遍了每一个有可能提供线索的知情人,翻查了每一页平时积累下来的民情日记,不放过哪怕一丁点儿可能的机会和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她找到了最符合条件的线索,原来大伯失散多年的妹妹就是家住西城的黄女士。
连老人自己都无法相信,一场几乎没有任何有效线索的寻亲,在沈琦的努力下,居然让他与自己的亲妹妹在四十年后实现了团圆。当老人与妹妹终于相认时,兄妹二人哭着拥抱在一起。老人将绣着“四十余载寻亲路,热心民警来相助”烫金大字的锦旗送到了牛街派出所。
这是百姓对一个普通民警的称赞,也是对一个基层派出所工作的最高奖赏。
“牛街姑爷”和“元帅夫人”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滋味。”电影《阿甘正传》里这句台词,让沈琦印象深刻。
参加新警培训时,沈琦正赶上跟着新来的一大拨军转干部一起培训。谁承想,她就在这次培训中遇到了属于自己的那块“巧克力”。
这些军转干部里,有个又高又壮的小伙子,名叫袁军(化名),人特别逗,转业前是八一手球队的专业运动员,比沈琦小了两岁半。
“培训中有室内项目,当时他一跑出来,我就想,这是从哪儿来了个‘白面口袋?”运动员一退役,多少都会有些发福,但这个“白面口袋”却像小太阳一样,让沈琦觉得特别阳光,特别正能量。闲聊中,俩人自然而然地聊到了对“警察”的理解。
“警察对我来说不是个职业,警察是我的信仰。”袁军非常认真地告诉沈琦。他眼眸中的真诚和率性把沈琦打动了。“他虽然比我年龄小,但他的认识挺深刻的。我喜欢跟他聊天,这个过程中我的理念也得到了提升。”沈琦回忆说。
就这样,两个同样阳光、同样正能量的年轻人慢慢走到了一起。他俩领结婚证那天,正好赶上社区搞团拜会。沈琦带着新郎官去给居民们发喜糖。“大伯大妈,这是我先生,也是民警。我们俩今天领证儿啦!”
居民们全都围过来道喜,听说袁军有个外号叫“元帅”,大家乐呵呵地起哄:“行嘞,咱们沈琦成了‘元帅夫人啦!”
“呦,‘姑爷来啦!又来和你家‘元帅夫人一起下片儿啊?”直到现在,西里二区的居民们见到袁军,老远就会打趣。
在牛街,沈琦是居民们离不开的“亲闺女”,袁军就“夫凭妻贵”,升级为牛街居民喜闻乐见的“亲姑爷”。这位“牛街姑爷”平时是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国家大剧院派出所的副所长,下了班就成了牛街派出所的编外警力。没办法,“元帅夫人”加班成瘾,老喜欢在下班后去片儿里转转,跟居民唠唠嗑,走街串户帮百姓解决点儿难事,就是不着急回家,“牛街姑爷”可不就得陪着一起去?这是从俩人谈恋爱时就培养起来的“优良传统”。
这俩人在一起的段子特别多。
刚结婚那会儿,婚房还在装修,小两口就在沈琦管辖的西里二区租了一套小房子先住着。晚上快十二点了,两人正睡得迷糊呢,忽听外面有人咣咣敲门。
一开门,一个一米八五的大小伙子靠在门边,非要“找沈琦姐姐聊会儿天”。袁军揉揉眼睛,认出来了,这是媳妇辖区里那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年轻人。“牛街姑爷”的专业素养可不是吹的,他马上反应过来,热情地说:“哥们儿,来,哥哥陪你聊!”他这一聊就是个把小时,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就差没看雪看星星看月亮了,愣是给精神病患者聊得嘎嘎乐,也不郁闷了,开开心心回家睡觉去了。把人送走后,两口子关上门,睡意全无,大眼瞪小眼。
“您真是人才!”“元帅夫人”叹为观止。
“必须的!”“牛街姑爷”岂是等闲之辈?
又有一回,社区里有居民晚上十点多在楼道里发现了贴小广告的可疑人员,一个电话打给沈琦,两口子抄起外套就一块儿出警去了。只要夫妻俩都在家,他们就一起出警。“我们对职业有共同的追求,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我们太懂彼此了,约会时碰到贼,只需要一个眼神儿,开抓!结婚以来一起抓的嫌疑人都有四个了,老百姓围着我俩鼓掌,心里特满足。”沈琦笑得很开心。
但她也有不太能笑出来的时候,比如,看见老沈更宠爱女婿却冷落了自己的时候。
“我算看出来了,我爸肯定是特别想要个儿子。只要跟女婿在一起聊天,这爷儿俩就说在门口抽根烟,且回不来呢!一会儿聊聊案子,一会儿聊聊国际局势,聊这聊那,聊着聊着,老沈就把他那些精髓全都传给他女婿了!”
安全感要自己给自己
“刑警和管打击的民警就像外科大夫,做手术、除毒瘤,长了个疖子就给你剜掉;社区民警就像保健科大夫,负责给你打预防针,今儿该打水痘疫苗了,明儿该打流感疫苗了,一针一针下去,效果慢慢就出来了。”讨论起不同警种,父亲形象的比喻让沈琦深受启发。
“我发现青少年的安全教育真是头等大事。我们得想办法让孩子们记住: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不要指望着别人发现危险去帮你报警,真正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有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和意识,这非常重要,这是从小就要培养的。”沈琦决定做些什么。
为了社区的平安,她与居民们一起创建了“平安小剧场”,把涉及百姓安全防范的大事小情编辑制作成小视频、微电影。她发现,居民们特别喜欢这种形式。
“快的时候,上午居民反映的问题,我们下午就能做出视频,通过新媒体向广大居民进行防范提示,‘平安小剧场是警民携手共创平安家园的体现,现在我们平安小剧场申请了志愿项目,还得到了青少年的支持和参与。”沈琦说。沈琦兼任多个学校的法治副校长,为学生们开设法治课堂
微电影、小品、群众会、小课堂……结合群众防范薄弱点进行有方向性的防范宣传工作,是“平安小剧场”的灵活之处。“我们不光由民警自编自演自导了微电影,还邀请社区居民一起来演小品,讲的都是咱们居民日常生活中能遇到的事兒。”沈琦说,这样生动的“讲述”,把发生在群众身边真实的电信诈骗、入室盗窃等案例改编成小品、舞台剧的方式,让群众在喜闻乐见的演出中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风雨同舟一家人。牛街居民在社区这个舞台上,展现了石榴籽一般的血脉相连、相依相偎、团结友爱。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无法集中演出,居民们就通过“云直播”的方式,在视频号和“北京牛街”微信公众号上展播。
“不行不行,这样危险!玩插座会有生命危险!”平安小剧场之居家安全(防触电篇)短视频中,台词朗朗上口,“小电源要注意,不触碰不玩耍插座;小电源很怕水,不靠近,远离水;安全你我他,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小演员们的表演,也生动传神。
“平安小剧场”不仅是社区安全宣传的重要平台,更是沈琦发动群众的有力抓手。她依托“平安小剧场”,广泛发动、联络辖区单位、物业、青年群众参与社区平安建设,组建了一支二百余人的社区巡防队伍,定期组织安防培训,提升服务保障和应急处突能力,为社区构筑了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了校园的平安,沈琦还兼任多个学校的法治副校长,为学生们开设法治课堂,定期带领学生们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安全教育,主动协调司法部门,创建了法律服务进校园机制,用专业的法律服务化解矛盾,为师生专心学习保驾护航。
少年毛豆的寂寞与幸福
“警察的孩子早当家”,这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别看沈琦跟学校里的孩子们讲课讲得眉飞色舞,还深受“平安小剧场”的小朋友们欢迎,她心里觉得最亏欠的、陪伴最少的,还是自己的儿子毛豆(化名)。这一点,从沈琦日常随手发布的朋友圈里,也能窥见一斑。
“祝大朋友、小朋友们节日快乐!期待能早点儿和毛豆约会。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毛豆成长得很快,像个大人一样照顾老家儿,虽然有时会有些小委屈,我们还是个宝宝呀,别看个头儿……”今年6月1日,忙碌在工作岗位上的沈琦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这是毛豆没有爸妈陪伴的又一个儿童节。
“突然就觉得儿子长大了。爸爸妈妈工作忙,毛豆自己去上学,自己起床整理,自己哄睡,自己训练,自己……感恩感谢雪中送炭的朋友和家人们,更要感谢生命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让我们加速成长!”再往前翻,3月7日,这条朋友圈也记录了毛豆的独立生活。
令人欣慰的是,就在第二天,三八“女神节”,毛豆特意送给妈妈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由中国歌剧舞剧院颁授的考级证书。
毛豆有一个“拼命三娘”式的妈妈。
从怀孕开始,沈琦就一直保持着高负荷的工作状态。预产期是10月中旬,她直到国庆节还在忙活。怀孕六个多月的时候,社区里发生一起跳楼案件,沈琦挺着大肚子第一个赶到现场,急得伸手就去摸跳楼者的鼻息还在不在。社区里一个阿姨看得直抽凉气,忙把沈琦拽到自己身后,心疼地提醒:“你还怀着孕呢,不能再往这前面凑啦!”
一直到分娩当天,沈琦还保持着每天处理十五件事左右的状态。没办法,忙惯了,日程本上的勾不打完,她就难受。
“我的妈妈是超人……”看着电视上的广告,有了孩子的沈琦更深刻地体会到,社会对女性的要求真是越来越高了。
身为妻子,你要温柔贤惠,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最好能文能武,更得会赚钱照顾全家老小,重要的是别有太多的脾气;
身为人母,你最好精通厨艺和文学,练就一身拿得出手的才艺,才好应对孩子的作业辅导,照料好孩子的健康饮食,重要的是别有太多的脾气;
身为女儿,你要温良恭俭,照顾好老人的饮食起居,关怀老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多多陪伴,少些抱怨,重要的是别有太多的脾气;
身为职场人,你得才华横溢,努力奋进,处事周全,谨慎小心,这样才能保证稳定的工作和收入,重要的还是别有太多的脾气……
刚生完孩子,随着激素水平的断崖式改变,沈琦一度有点儿抑郁。她脑袋里有太多事想要去解决,有太多困难想要去克服,有太多现状想要去改变,但很多时候,她又觉得自己充满无力感,一拳打在棉花上,焦虑、无助、烦躁、委屈,充斥在她的生活里。
直到重返工作岗位,逐渐忙碌起来之后,她才慢慢回归内心的平和自在。可忙碌却又意味着,时常要亏欠孩子。
毛豆小的时候,有那么一阵子老嚷嚷着想去海南,甚至还为此哭过鼻子。沈琦觉得奇怪,问毛豆,为什么非要去海南?
“去了海南就能跟爸爸妈妈睡一张床!”
原来如此。从警十五年,沈琦唯一一次休假,就是带着老人和孩子去了一趟海南。在海南的那五天里,毛豆破天荒地能天天见到爸爸妈妈,而且还能和他们睡在一起。对毛豆来说,那是不能更幸福的五天——爸爸妈妈没有加班,没有案子,没有不告而别,没有突然离开……只有毛豆。
说到这件事的时候,沈琦有些哽咽。她明白,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就再无机会“补课”,可他们偏又是个双警家庭,对孩子欠缺陪伴,这几乎是注定的。
后来,她慢慢就想开了,既然给不了毛豆更多的陪伴,那就努力给他一种荣耀感。
“我不希望毛豆像我小时候似的,觉得警察这个职业把我和爸爸分开了。我要让他明白,警察这个职业让爸爸妈妈变得特别光荣,要让他从小就有这种正能量。他是警察的孩子,他天然就要有这份担当。”沈琦有自己的考虑。
也许是平时的潜移默化,也许是用心的言传身教,也许是毛豆自己的慧根和骨血里的基因,总之,沈琦很快在他身上看到了这种担当的雏形。
一次,老师让毛豆负责整队形,有的小朋友不听话不守纪律,毛豆“先礼后兵”,口头制止不了的时候,就一手提溜一个小朋友,把他们塞回队伍中去,颇有家父风范,把老师都给逗笑了。每次听到老师的转述,沈琦都有点儿惊讶,在家里最小的毛豆,到学校里竟然能自然切换成一个大哥哥的范儿。
还有一次,牛街派出所举办警营开放日活动,毛豆所在班级也积极参加。在警营文化课开始之前,毛豆先站在教室前排看了看,随后悄悄绕到后排,碰碰一位矮個子同学的肩膀,小声问:“你看得到吗?你要是坐在这里看不清楚,就去前面坐,那里还有个空位。”并没有老师安排他去做这些事,但他天然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照顾别人。
看到孩子的成长和变化,沈琦心中的满足和欣慰难以言喻。她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那些影响她至为深远的人。
“我爷爷生在1911年,一辈子没和人红过脸,总是和和气气的,能帮人一把就帮人一把,他跟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吃亏如吃蜜。我奶奶虽是家庭妇女,但为人公道,管理能力很强,把一大家子人治理得和和睦睦。他们都是心中有爱的人,影响着我爸,我爸又影响了我。”现在,沈琦希望毛豆也能把这样的家风传承下去。
“心中有爱的人,才能被爱包围,才会快乐。人生短暂,只要孩子们能高高兴兴地过好每一天,就是父母的幸福。”沈琦说。
光荣时刻
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
小时候,沈琦就曾走进这里参观,大厅顶部巨大的红色五角星让她仰起头看了好久,那种庄严、光荣和神圣的氛围,深深印刻在她的脑海中。
2022年5月25日,沈琦又一次来到这里。这一次,她不再是参观者。
这一天,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隆重召开。沈琦被评为“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
这一刻,她正和所有获奖代表一起,等待着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见。
25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切会见会议代表,向他们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公安民警辅警致以诚挚问候。
“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向我们挥手,离我们越来越近,我激动得脸都抽筋了,手也拍红了。”说到在人民大会堂的光荣时刻,她的眸子里迸发出别样的神采。
这其实并不是沈琦第一次向习近平总书记报告。
时间回到2019年2月1日,农历腊月二十七。年味儿越来越浓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祝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祝伟大祖国繁荣吉祥。
这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公安局指挥大厅,与奋战在一线的执勤民警进行视频连线,沈琦就是其中一位。视频连线中,她和牛街西里社区的两位志愿者,一起向总书记报告工作,给总书记拜年。
但真正与总书记面对面,还是第一次。
“能够近距离见到总书记,激动得大琦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当总书记对我们点头、招手时,他眼神中透着对人民警察的关爱与信任!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感谢组织的认可,感谢百姓给予的荣誉,努力工作仍将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为了国泰民安!”5月26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的沈琦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当时我的眼泪真是围着眼圈转。”沈琦回忆。
这是万分幸福的眼泪,也是万分感慨的眼泪。
她从牛街西里一路走来,走进人民大会堂,有幸站在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公安民警的队伍中,接受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检阅,她太明白,这一路有多少双手扶着她披荆斩棘,这一程有多少颗心为她胸前的奖章绘就底色。
鲜花和掌声中,十五年从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突然一涌而出,那些人、那些事,就像电影般在脑海中一幕幕浮现。
她想到了牛街派出所一代代兢兢业业的前辈、战友们。
红墙卫士,红墙精神。从1949年2月24日建所开始,牛街派出所已经陪伴着这里的居民走过了七十三年风雨历程。多年来,全所民警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立足岗位,为促进牛街地区的经济建设、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作出了突出贡献。没有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和努力,就不会有牛街长治久安的祥和安宁;没有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教导和培养,又哪来如今这张出色的答卷?
她想到了社区里那些真心护着她、支持她的居民们。
有一次,沈琦下社区时抓住一个卖假古董骗老人的小贩,小贩想跑,沈琦硬拖着他不松手。一队巡逻的大伯大妈出来,正看见沈琦和小贩拧在一起,立马急了,扯开嗓子就喊:“快来人啊,小沈挨打了!”顿时出来一大帮街坊邻居把小贩围住了;
有一次,遇上喝醉酒的人打架纠纷,大伯大妈们第一时间把沈琦护在身后,因为他们知道她刚刚怀孕;
还有一次,沈琦领结婚证了,两口子去给居民们发喜糖,人群里有位阿姨高兴得拉着沈琦的手直抹眼泪,像看到自己闺女出嫁一样……没有他们多年来像家人般的支持和鼓励,就不会有今天的自己。
她想到了父亲,以及成千上万个像父亲一样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一线的老一辈民警。
2018年3月14日,北京市公安局领导来到牛街派出所,为沈琦颁发了一枚个人一等功奖章。看着熠熠生辉的奖章,沈琦忍不住流泪了。领导诧异,这么高兴的事,这丫头怎么还哭了呢?
那一刻,沈琦想到了当年父亲几个月熬夜蹲守和抓捕换来的那枚一等功奖章,她清楚那背后的艰辛。如今,“一门两父女,两位一等功”,她为自己终于传承了家族的荣誉而由衷欣慰,也深深感受到了组织对社区民警扎根平凡岗位的鼓舞与鞭策。
“奖章和荣誉不是给我一个人的,那是对所有默默付出、扎扎实实为百姓服务的基层民警的认可。”沈琦说。
她想到了同样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过表彰的杰出身影:
已经满头华发的“刑警之魂”崔道植,被烈火燒成伤残仍在坚守岗位的“拆弹专家”张保国……她的眼眶湿了又湿。与这些人相比,她觉得自己做得还是太少太少,而党和人民已经给了她太多太多。
征途漫漫。唯有不停奋斗,唯有接续努力,才能不负韶华,才能不辱使命。
太阳又升起来了。
“王大伯,遛鸟去啊。”“李阿姨,这两天身体怎么样?买了点儿牛肉给您送过来,您尝尝”……
从人民大会堂回来的第二天,沈琦又投入到忙碌的社区工作中。
眼下正是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的关键时期,新的任务,新的挑战,她比从前更忙了,连续熬夜加班的节奏再度开启。
这么忙,她的身体吃得消吗?我担心地翻着她的朋友圈,赫然看见凌晨时分她加完班发的这一条——
“没有什么是一碗盖浇面解决不了的。”那碗面只剩面汤,连香菜都吃光了。
嗨,我怎么忘了呢?她是牛街的女儿,牛街的每一份盖浇面、每一碗豆汁,都给她源源不断的动力,将她滋养成元气满满的太阳花,微笑着散发光与热。
这个牛街警花,她似蜜。
(文中沈琦家人均为化名,照片由作者提供)
选题策划/杨桂峰
责任编辑/张璟瑜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