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清遗民诗词结社考
潘静如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辛亥革命以后,清遗老遍布各地,以月泉吟社、复社、几社为效法对象,结社吟咏,以寓其故国之思。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区往往成为清遗民的麇集之地,因而这些地区的遗民诗社和词社也较多。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民国时期行世的各类杂志、别集以及若干稿本,可考证出清遗民诗词社58个。其中,上海13个,北京26个,天津5个,其他省市13个。这也反映了相比于古代社会,民国时的租界城市、政治中心成为了遗民群体新的避居之地。
清遗民;遗老;诗社;词社;上海;北京
社之为谊,孳乳孔多。丹徒柳氏,胪考可观。要不离“相群”者是。诗社之目,肇自有宋。原所从来,邈乎尚矣。绵蕝草创,浑而未剖。由汉至唐,缕缕可述。胡氏《癸签》,载之尤备。天水一朝,名实乃兼。曰豫章诗社,曰许昌诗社,曰临川诗社,曰昆山诗社,胥其属类。顾犹以郡名,寓意匪深,盖一出便宜,朴而不华,大异夫后世诗社云者。名不苟立,是在来叶。宋元之际,若月泉吟社、汐社之俦,前此所无,足为楷式,不但为遗民诗社之滥觞也已。合志同方,用示嘤鸣,可以类归,足资隅反。有明三百祀,浩浩昌昌,极天下之观。重授受者,讲学也,诗社无之;严组织者,党派也,诗社无之。故诗社者,彼沙龙(salon)、俱乐部(club)之俦也。朴散既久,厥用寖广,可以避世,可以娱情,可以广交游,可以通声气,或以扬扢风雅为务,或以砥砺气节相尚,寖假而旁及朝政,以清议自持。其事至微,其效可睹。穷途末路,所赖尤多。不殖将落,用是相警。故清帝逊位之明年(1912),高太痴翀举“希社”,以嗣响几、复自期,又明年(1913),樊樊山增祥创“超社”于前,周梦坡庆云立“淞社”于后,先后一揆,波澜莫二,均以“月泉”为归,遗逸之思,不难概见。总兹三者,莫非周遗。然而行与言违,其来有自;情随境转,初无恒宪。乙而成凫,由于积远;今之视昔,难乎为怀。殷顽云者,人之一端。假诗以鸣,流风可慕。作《清遗民诗词结社考》。
曹辛华先生《民国词社综论》细大不捐,务在求全,导夫先路,助我实多。兹于曹先生及其他学人所已及者,但叙其大概;于曹先生所未及者,详考其颠末,若韬园诗社、观澜诗社、存社、晚晴簃诗社、俦社、可兴诗社、嘤社、棠社、冷社、明伦诗社之类是也。
凡例:
一、消寒会、消暑会、鱼翅会、雅集之类出一时兴会者不与,若赵金鉴《瓢沧先生诗稿》、庞鸿书《归田吟稿》诸集所载之消寒会或消寒社、曹秉章等之设鱼翅会、王部畇等之秀水九老会、赵尔巽等之青岛十老会、陈浏等之花江九老会是也。
二、以谈学为鹄的者不与,若李详之创通社是也。
三、学会、教会之类无关词章者不与,若康有为之孔教会、郑孝胥之读经社是也。
四、杂志社之类,虽成员多以词章相尚而究非诗词社者不与,若国学扶轮社、词学季刊社是也。
五、举于辛亥以前之诗社不与,若梁鼎芬之南园诗社、王鹏运之咫村词社、林思进等之花朝诗社是也。
六、虽社员时以词章相过从而其立社本旨不以诗词为职志者不与,若樊增祥顾震福等之射虎社、关赓麟高步瀛等之隐秀社是也。
七、大抵由通常所谓“遗少”者组成之诗社不与,若江西之宛社、甘肃之雍社、南京之白门诗社是也。
八、所与成员多属所谓“旧文人”而颇乏三五逊清遗民以为之宗主者不与,若喻鸥侣之虞社、胡朴安之鸥社、关赓麟之清溪诗社是也。
九、诗词社者,非党派也,其成员思想或且至相异,而所谓清遗民诗词结社者,视其社友之大概成分或主事者如何耳,未可拘泥以求;又有一人先后出处不同,苟其人确以遗民自居,虽后来或先前曾入仕民国政府,本文亦视为清遗民之列,如傅岳棻、郭则沄、陈宝裳等人是也。
上海1.超社超社由樊增祥发起,今人考之已详,今但叙其大概。超社,全称超然吟社,以1913年创于上海,先后约十九集,至1914年秋而止。先后入社者有樊增祥、瞿鸿禨、陈三立、沈曾植、梁鼎芬、沈瑜庆、周树模、缪荃孙、吴庆坻、吴士鉴、左绍佐、林开谟、张彬、杨钟羲、王仁东等人。2.逸社逸社由瞿鸿禨发起,学者考之已详,兹但叙其大概。逸社者,继超社而起,以1915年正月举于沈曾植上海寓所,与会者瞿、沈而外,有冯煦、缪荃孙、陈三立、吴庆坻、王仁东、朱祖谋、林贻书、沈瑜庆、陈夔龙、王乃征、张彬、杨钟羲,凡十四人。其后,递有新人加入。诗社活动约在1927、1928年间而止。3.淞社淞社由周庆云、刘承干发起。淞社,全称淞滨吟社,以1913年举于徐园,至1925年而止,先后雅集近六十次。刊有《淞滨吟社集》《淞滨吟社乙集》,均晨风庐刊本。杨钟羲《雪桥自订年谱》记其事甚详,然于入社人员名录,多所阙略,第得三十余人而已。周延礽编《吴兴周梦坡先生年谱》得人八十有六,最为完备,可以参看。4.希社希社由高翀发起,以1912年举于豫园寿晖堂。惟希社非超社、逸社之比,不仅以词章为务,尤欲溯往策来,维道统于绝续之交。高翀《希社小启》曰:“希之云者,风雅久衰,声气难广,仰鲁殿之仅遗,叹秋星之可数,则与此有寥落之感焉,又幸之之词也,是希也者,亦犹有几复之遗志焉。”《希社小启》而外,王洵《希社丛编题词》、姚文栋《希社丛编序》、郁屏翰《希社丛编序》、邹弢《希社记》、唐咏裳《希社序》,亦均道其旨。刊有《希社丛编》系列。历时既久,成员亦夥,有姚文栋、邹弢、周庆云、刘承干、潘飞声、赵汤、胡寄尘、刘炳照等人。5.沤社沤社由夏敬观、黄孝纾发起于1930年,至1933年止,凡二十集。集皆有作,汇而成编,是为《沤社词钞》,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沤社凡二十九人。周延礽编《吴兴周梦坡先生年谱》载名录甚详。周氏所录,当系本自《沤社词钞》第二页《沤社词集同人姓字籍齿录》。成员有朱孝臧、潘飞声、周庆云、程颂万、洪汝闓、林鹍翔、谢抡元、林葆恒、杨玉衔、姚景之、许崇熙、冒广生等人。6.舂音词社舂音词社由周庆云以1915年举于上海。曹辛华先生考之甚详,谨就曹文抄录如次。周延礽编《吴兴周梦坡先生年谱》云:“府君创舂音词社,初夏为第一集,以樱花命题,调限花犯,推朱沤尹为社长。先后入社者有朱沤尹、徐仲可、庞檗子、白也诗、恽季中、恽瑾叔、夏剑丞、袁伯夔、叶楚伧、吴瞿安、陈倦鹤、王莼农诸先生。”其社员盖亦止此。徐珂《可言》谓“至十七集而风流云散”,是词社活动仅一二年而已。王西神《舂音余响》述其事,别增曹君直、李孟符等人。7.罗溪吟社罗溪吟社由朱世贤以1920年代创于上海。据《罗溪吟社诗存》卷首《姓氏录》,知成员有朱世贤、陈祖衡、顾晋康、王德高、陈祖方、施文若、朱保穆、潘肇廷、王鼎梅、杨芃棫、王秉彝、施同人、严同熙、朱世鉁、沈鸣时、朱钟符、周蝶、许观、张官倬、诸斗星、任霞明。别有孙延庚序,略云:“当宋之末,诗亡迹熄,乃有方韶父、谢皋羽辈晞发于山阿,行吟于泽畔,唱予和汝,以寄其所思。”盖诗社中人,隐然以宋遗民方凤、谢翱自居也。8.鸣社/求声社鸣社由郁葆青以1916年举于上海,止于1937年。厥初名为求声社, 1919年始改称鸣社。严昌堉《鸣社二十年话旧集序》云:“鸣社初名求声,始丙辰,其兴起后于诸吟社。……己未易今名。”《瓶粟斋诗话》云:“倭难作,社事寖歇。”是社事寖于1937年。严寿澂先生《〈瓶粟斋诗话〉与沪上旧体诗词》叙及瓶社,引其先人严昌堉“迨丁丑秋,狼烟四起,社事中辍”之语,亦可证。夏敬观、李宣龚诸故老则皆系所谓“社宾”,实亦与鸣社诸公为桴鼓之应也。9.丽泽文社/晦鸣社丽泽文社由唐宴、宋文蔚以1917年举于上海。文社颇延郑孝胥、沈曾植、冯煦为诸生阅卷。入该社者,有张志沂、刘之泗、刘朝叙、杨懿涑、江万平、王文蔚、叶蒲孙、张廷重、刘公鲁、何晋彝等,多世家子弟,为故老之后。如张志沂为张佩纶之子,杨懿涑为杨钟羲之子,刘之泗为刘士衎之子,刘朝叙为刘铭传之孙,皆是其例也。迨1919年,丽泽文社改称晦鸣社。郑孝胥民国八年八月初四日记云:“阅丽泽文社课卷,丽泽改曰晦鸣。”其所以改名之故,今不可晓。10.汐社(?)民国初,周树模侨寓沪上,亦与友人有汐社之结。傅岳棻《山左笏卿先生墓碑》称:“辛亥鼎革,(周树模)避居沪滨,与诸公结汐社,每一篇出,翕然传诵。”“汐社”二字或非实指,乃用以代称。录此备考。11.小罗浮社施赞唐有《小罗浮社唱和诗存》,今见南江涛编《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汇编》。12.声社声社由夏敬观以1935年举于上海。《词学季刊》1935年二卷四号“词坛消息”云:“声社以本年六月十八日成立于沪西康家桥夏吷庵宅。主其事者为夏敬观吷庵、高敏浵潜子、叶恭绰遐庵、杨玉衔铁夫、林葆恒讱庵、黄濬秋岳、吴湖帆丑簃、陈方恪彦通、赵尊岳叔雍、黄孝纾公绰、龙沐勋榆生、卢前冀野,亦以十二人为限。”13.午社1939年举于上海。凡集七次,得词一百六十阙。次年刊有《午社词》。据《午社词》所附同人姓字籍齿录,社员凡十五人,有:廖恩焘、金兆蕃、林鹍翔、林葆恒、冒广生、仇埰、夏敬观、吴庠、吴湖帆、郑昶、夏承焘、龙沐勋、吕贞白、何嘉、黄孟超。北京14.晚晴簃诗社晚晴簃诗社由徐世昌以1919年举于总统府集灵囿。是社与他社不同,惟以甄选清诗为务,历十年始刻刊行,名《清诗汇》,一名《晚晴簃诗汇》,都二百卷。诗社成员有徐世昌、樊增祥、王树枬、易顺鼎、周树模、柯劭忞、郭曾炘、秦树声、徐树铮、曹秉章、赵衡、吴传绮、张元奇、王式通、宋伯鲁、陈田、成多禄、董受金、郭则沄、林纾、严修、高步瀛、吴廷燮、郭树声、陶湘、沈祖宪、郑沅、丁传靖、闵尔昌、章华、关赓麟、夏孙桐、吴昌绶、金兆蕃、傅增湘、纪巨维、吴笈孙、许保蘅、傅岳棻、章钰、金梁。15.漫社漫社由张朝墉以1921年举于北京之半园,即张宅也,曹经沅任社长。厥后二三年,凡七十余集。同人诗作,今世所存,有孙雄辑刻《漫社集》系列,均张朝墉题签,民国十一至十二年间铅印本。成员有张朝墉、萧延平、陈浏、贺良璞、成多禄、孙雄、黄维翰、周贞亮、程炎震、陈士廉、路朝銮、向迪琮、曹经沅十三人。《漫社三集》卷首于《社友题名》而外,别附《特别社友题名》《特别社友题名续录》。16.嘤社嘤社由孙雄等以1924年举于北京城北宋小濂之止园。此所以继漫社而起。职是之故,嘤社成员,多系漫社故老。宋小濂、徐鼐霖、王树枬、涂凤书、丁传靖辈则为新加入成员。陈浏《闻嘤社诸公花朝集都下止园感叹有作》长序云:“止园者,有清恭忠亲王故邸,今属之吉林宋使君者也。……先是,奉节张髯侯结漫社半园。阅时三载,宾客雨散,使君别就止园召集之,而易其名曰嘤社。”17.声社声社之创,与嘤社约略同时,其成员亦多漫社社友。陈浏《后漫社诗》其二云:“又闻创声社,我意滋乖背。”18.榖社其成员暂不详,其成立时间当较嘤社稍晚,在1924年亦即漫社解散、嘤社成立之年以后。孙雄《公祭旧京诗社故友宋、程、成、陈、陈、延、黄、徐、章九先生文》小引曰:“旧京之有诗社,始自共和纪元之七载,岁在戊午,初曰漫社,又分为嘤社、榖社,旋又规复漫社之旧称。”是也。陈浏《后漫社诗》第二首云:“厥后蒨士(延鸿后小西涯有明玕馆)起,榖社良沆瀣。我亦与游宴,雨前茗芽焙。……”是“榖社”殆延鸿所创,例集于小西涯之明玕馆。19.棠社棠社由满人张润普(1882—1967)以民国十四年(1925)左右发起,盖取“甘棠勿剪”之义,以寓故国之思。张润普系前清户部主事、财政监理官。入民国,官至财务部代理次长。孙雄《旧京诗存》卷二《秋风》诗题下自注:“棠社社集,拈得此题,时俞荆门世丈新逝。”是孙雄亦与棠社。考其相关诗作,知棠社别有成员曰张润普、孙雄、徐行恭、郑海平、陆树棠等人。20.赓社涂凤书民国十九年庚午(1930)以后有《纟襄蘅邀同听水、樊山诸老宴集什刹海酒楼越日鹤亭复招饮于此并集赓社同人作荷花生日》《赓社集瑞芝书屋听雨和鹤亭韵》《诗社同人公饯退舟回武汉大学集宋》诸题,是赓社即当立于是年,且冒广生亦系赓社成员。考孙雄有《漫社易名赓社率赋七绝一首索同社诸君和》,又有《庚午仲秋赓社周而复始重印社友题名喜赋》诗,据所附《社友名录》凡十二人,徐鼐霖、孙雄、萧方骏、金兆丰、邓镕、冒广生、涂凤书、谭祖任、李宣倜、曹经沅、溥儒、溥僡。嗣附《从前社友今已离社者六人》,不备录。21.余园诗社余园诗社创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初,余园位于傅增湘之藏园,在西城石老娘胡同七号。傅增湘任社长。编有刊物《雅言》,先后出五卷六十期,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12月乃止。由王揖唐、安藤纪三郎、梁鸿志赞助。及汪精卫政权既立,则赞助人复有齐燮元、周作人、汪时璟、殷同。刘承干、傅增湘、王揖唐、胡先骕、梁鸿志、张伯驹、夏仁虎、启功、黄宾虹、王季烈、谢国桢、冒广生、叶公绰、刘盼遂、卢弼等则皆为撰稿人。22.瓶社瓶社由孙雄以民国八年己未(1919)四月二十八日举于陶然亭。是日,为翁同龢生日。夏孙桐有《四月二十八日为翁文恭师生日孙师郑召集陶然亭结瓶社征诗》诗。赵炳麟《柏岩感旧诗话》卷一:“孙师郑于文恭生日,为瓶社征诗,以志思慕。”诸家记载均同。孙雄刻有《瓶社诗录》二卷。社员有孙雄、王照、邵瑞彭、朱寯瀛、易顺鼎、夏孙桐、王存、郭曾炘、张兰思、杨廙、杨济、王式通、左绍佐、丁传靖、吴士鉴、陈宝琛、姚永概、闵尔昌、樊增祥、王乃征、陈三立等人。23.寒山诗钟社/寒山吟社/城西诗钟社寒山诗钟社由樊增祥、易顺鼎等人以辛亥(1911)、壬子(1912)之际举于北京,继由关赓麟主之。先后会集三百余次。其后五六年,逐渐并入关赓麟所举之稊园诗社。同人编有《寒山诗钟选》甲乙丙三集。《甲集》凡五卷,收作品四十八课;《乙集》凡十卷;《丙集》凡六卷,收一百二十会至二百五十三会诗钟作品。又有《寒山社姓名地址录》一册。易顺鼎《诗钟说梦》一文颇道其事,摘举诗钟之尤佳者数十联。《寒山诗社诗钟选》甲、乙、丙三集卷首皆附有《社员名录》,计有近二百人,兹不备录。24.稊园诗社稊园诗社由关赓麟以民国二年(1913)举于北京之稊园。稊园诗社之创立,由民初易顺鼎、樊增祥辈迭相觞咏启之也。民国十三年刊有《稊园钵集》行世。别有《稊园二百次大会诗选》《折枝吟》,以民国十二年(1923)、民国二十五年(1936)先后别行。丁传靖《稊园二百次大会小启》云:“溯斯社之滥觞,即寒山之支派。……八年以来,一时称盛。”《稊园癸卯吟集》卷首《稊园吟集缘起与复课经过》亦叙其颠末甚详。25.可兴诗社可兴诗社由孙雄、永光、道皆三人以民国四年(1915)发起于北京,首集在陶然亭。孙雄《可兴诗社第一次开会启》,叙其得名所由。其第一次雅集在陶然亭。26.栩园诗社栩园诗社由郭则沄以民国初年举于北京。陈声聪云:“时诗社盛行,癸丑上巳,梁任公召集都人士百余人,修禊于西郊三贝子花园,喧动一时,于是关颖人即据以创立稊园诗社,郭蛰云亦先后成立栩园诗社、蛰园诗社,以诗钟及击钵吟为主,但亦偶有题咏词阕,多载入《国闻周报》之《采风录》中,声应盖寡。”按癸丑为民国二年(1913),又蛰园诗社约举于民国九年(1920),则栩园诗社之立自当在此七年之间。惟栩园云者,不详其说,疑陈声聪或误记。录此备考。27.蛰园诗社/蛰园吟社/钵社/蛰园律社蛰园诗社/蛰园吟社由郭曾炘、郭则沄以民国九年庚申(1920)前后举于郭氏之蛰园,至民国十七年(1928)郭曾炘谢世而止。先后刊有《蛰园击钵吟》二卷、《蛰园律集》前后编二卷。据《击钵吟》卷首所附《蛰园吟社同人姓氏》,社友凡八十人,樊增祥、郭曾炘、曾福谦、易顺鼎、林纾、郑孝胥、张元奇、杨士晟、陈衍、杨钟羲、孙雄等皆在列。卢沟桥事变以后重开之蛰园律集,同人所作收录于《蛰园律集前后编》之《后编》。

[2]曹辛华.民国词社综论[J].2008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3]朱兴和.超社逸社诗人群体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4]高翀.希社丛编[M].民国二年刊本.
[5]南江涛.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汇编[G].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6]严昌堉.鸣社二十年话旧集[M].民国二十四年乙亥铅印本.
[7]陈万华.丽泽文社与张志沂[J].现代中文学刊,2012(6).
[8]卞孝萱,唐文权.民国人物碑传集[Z].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9]潘静如.《晚晴簃诗汇》的编纂成员、续补与别纂考论[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6(2).
[10]陈浏.陈浏集(外十六种)[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1]孙雄.旧京诗文存[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547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12]涂凤书.石城山人诗钞续稿[M].民国间稿本.
[13]夏孙桐.观所尚斋诗存[M].民国二十八年铅印本.
[14]孙雄.可兴诗社第一次开会启[J].宗圣汇志,1915,2(2).
[15]陈声聪.填词要略及词评四篇[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16]张伯驹.春游社琐谈 素月楼联语[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17]郭则沄.蛰园击钵吟[M].民国二十二年刻本.
[18]南江涛.民国旧体诗词期刊三种[Z].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19]杨传庆.清遗民词社——须社[J].北京社会科学,2015(2).
[20]高洪钧.天津城南诗社成员一览[J].天津记忆,2011(80).
[21]陈诵洛.陈诵洛集[M].扬州:广陵书社,2011.
[22]卞孝萱,唐文权.辛亥人物碑传集[Z].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23]易仁.粤海挥麈录[M].上海:上海书店,1992.
[24]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编.2004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25]赵炳麟.赵柏岩诗集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2012.
[26]骆成骧.清漪楼诗存[G]//清代诗文集汇编:79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7]林思进.清寂堂集[M].成都:巴蜀书社,1989.
[28]李树民.宋育仁与赵熙交游考略[J].盐业史研究,2014(1).
[29]袁金铠.东渡百一诗[M].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30]柳成栋.黑龙江的诗社[J].黑龙江史志,2014(4).
[31]刘声木.苌楚斋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016-10-15
潘静如(1986— ),男,江苏连云港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近代诗学、近代学术史。
I207.2
A
1006-2491(2017)04-0105-07
责任编辑李剑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