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阳光下的三种符号

时间:2023/11/9 作者: 阳光下的蒲公英 热度: 9629
我的纪实摄影,力求融汇两种内容和价值:记录社会、佐证历史和捕捉经典的、戏剧化的生活瞬间。前一个像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将镜头对准自然万物、芸芸众生,镜头里全是历史信息供后人解读;后一个像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提出的“决定性瞬间”,框取了生活意义和美的价值交织至顶点生成的历史性的、决定性的、经典的时刻。

  社会生活是意义森林,哪一束光照耀的叶片最亮眼?布列松认为,“决定性瞬间”是意义生成瞬间,是意义强度导致生活戏剧化,变成纪实摄影艺术的瞬间。所以,广泛记录社会,为历史佐证是对的。但是,历史是一条黑暗的隧道,要有火炬照亮回去的路。当我们不能见证历史性时刻的时候,我们摄影人不能因“生不逢时”而对每天变化的社会视而不见。纪实摄影的镜头就是要对准社会变迁,寻找“决定性瞬间”,记录寻常百姓,表现他们丰富的生活和深刻内涵。

  我从事摄影始于上世纪80年代,并于1983年加入北京广角摄影学会,接触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影友。广角摄影学会提倡用广泛的角度记录社会、记录普通人生,广角人的风格也成了我的摄影理念。三十多年的纪实摄影实践中,无论是普通北京市民还是中国矿工,他们总会带给我感动。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特定符号,就是芸芸众生的生活力量。其中,有三种符号我常常用镜头捕捉:典型生活元素、群体仪式和难以言尽的神秘印记。

  经时间打磨而愈发闪亮的生活元素中国煤炭三十年“冰与火”(组图之十六)

  上世纪80年代是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我用大量胶片记录了我最熟悉的北京城的时代变化。这些照片曾长年沉睡在抽屉里,随着时间的流逝,压箱底的东西变得越来越耀眼,曾经的历史在我眼前戏剧般上演。于是,就有了我的2014年“80·北京”摄影展。

  “80·北京”摄影展期间,腾讯、新浪等几十家网站在线展览和转载,至今微信朋友圈还在广泛传播。“80·北京”这组照片记录的是北京人的平凡生活,是上世纪80年代北京生活缩影。与这种典型生活密切相关的大衣柜、健美裤、摇摆舞、解放牌卡车、钩子秤等典型的生活元素,经过时间打磨,成为闪亮的历史符号。“80·北京”像打开时光隧道的一把钥匙,把人们又带回到了上个世纪。多位朋友对我说,这让他们想起了许多美好时光。

  典型生活元素,是一个时代特定的无法代替的符号,也是一个时代的标识。这个符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一旦再现,会瞬间把人们的思绪带到那个时代。

  “中国煤炭三十年冰与火”,是中国煤炭行业“坐过山车”的真实写照。由于过度开采、节能减排、环保等多种原因,煤炭行业从黄金十年走入低谷。我的镜头记录的是不同时期矿工不同生活的典型特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狭小的餐厅、简朴的工装、班中餐的铝饭盒等,是那个时代典型的生活元素;煤炭“黄金十年”,酒吧里嗨歌、狂饮的年轻人,以豪车作为标志的新土豪,黄土高原上反差强烈的成排别墅,代表着煤炭行业一个兴旺发达的时代;再到今天煤炭产能过剩暂时步入低谷,明星挂历成了矿工的赊账簿、狗皮帽子映衬下的老旧煤机维修车间、分流矿工离别的场景,这些典型生活元素就是中国矿工三十年典型生活符号的变化史。

  融入丰富文化内涵的群体仪式

  仪式,一般指典礼的程序形式,是群体社会意义生成的初始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符号体系中,仪式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普通北京人还是中国矿工,我都愿意把他们放到一个群体当中,记录他们在某种程序性时刻、特定背景中的表现仪式,力争在历史长河留下那一刻的印记,让人们留恋、回忆。

  在古人的观念中,三十年为一世。在政治哲学的意义上,整十或百的年份,往往被赋予惊醒记忆的内涵,迫使人们正视历史的延续与教训,回忆与思考。上世纪80年代,北京发廊里贴上耀眼的大明星照,大钟寺蔬菜批发市场菜农站在车上批发蔬菜,公园驱赶跳交际舞的人群,风靡一时的中国气功热,人们在公园里集体练气功……这些是当时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投影,每一个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对这些都印象深刻。

  矿工出入井、矿上新来大学生、矿山婚礼、系红丝带下井搜救幸存者、塑造高大矿工形象等等,都是煤矿人的群体仪式。这些仪式深深地烙印在煤炭人的心中,几十年后再见到这种群体仪式,人们还会立马想起那段不同寻常的历史。

  群体仪式不仅产生意义,更是一种时代文化。当仪式成为历史符号,感染力不会因为时间侵蚀而焦脆散落,恰如引路的火炬,把人们的记忆顺时空返回到从前。有的历史符号的温暖穿越30年时光,至今还可以热导到心头。

  老北京有大量的地域和传统文化符号。为表现护城河边的遛鸟人,我当时把他们召集起来,排好队形,采用没有任何技巧的拍纪念照的手法拍摄,用朴实的仪式重组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符号,文化内涵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增强。

  难以言尽的神秘印记

  在我的摄影实践中,难以言尽的形象印记常常引起我的好奇,它们会在不经意间刺激我的神经,我会尽量拍下跳入眼中的印记,将我的感觉记录后传递给读者。这些印记对照片的情感起到集聚、烘托作用。

  2015年夏天,我去陕西省铜川一家煤矿采访。因为矿井关闭,矿工要么分流到新矿区,要么离岗。这对所有矿工来说,是一个艰难选择,他们对前途感到迷茫。拍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位年轻矿工,呆呆地站在一堵墙边,他身边的墙上留有很多手掌印。我不知道这些手掌印是谁印上去的,也不知道它有什么含意。一片黑色的手印、一位迷茫的矿工,我真实记录下这个场景,图片笼罩在一层伤感的气氛中。

  生活元素、群体仪式、神秘印记,常常引起我的注意,留在我的摄影作品中,成为我纪实摄影、人文摄影的偏好乃至风格。其实,纪实摄影可以广泛记录社会,艺术符号同样多元。但只有那些具有足够力度的符号才能让人们的神经兴奋。因为不是所有的生活都能成为历史,不是所有的符号都能成为艺术。

  艺术简历

  张兆增:1957年出生于北京。中国安全生产报社摄影记者。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中国煤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1980年开始摄影生涯。1989年获“富士杯”全国摄影十杰称号,1996年、1999年两次荣获全国人像摄影十杰提名奖,2003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荣誉会员”称号,2003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评选的“抗击非典十勇士”称号,2003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评选的“抗击非典优秀摄影工作者”称号,2008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评选的“抗震救灾优秀新闻摄影工作者”称号,2011年获中国煤矿文联评选的全国煤炭系统“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