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师灯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说林 热度: 16980
司玉笙的微小说《师灯》,写师生恋,很多人愿意往“刺激”的方向写,本文不然,将种种纯纯的美好情感层层叠加,酿出纯美、高尚的爱情,寄托在照亮黑夜,带来光明和希望的“师灯”上。良头喜欢向老师,并向老师明确地表白。但这份喜欢并不体现在疯狂地追求,而是反映在从一个上课不学的捣乱分子,变成一个渴求知识的优秀学生。向老师也渐渐爱上了这个学生,同样不是体现在卿卿我我,而是反映在纠正爱人情书中的错字,纠正爱人人生路上的偏离。作者已将这份爱写得足够动人,如果读者能品出“恢复高考第二年,两人双双接到录取通知书”一句暗示的时代背景,则更能体会到教师的伟大,正如文中校长所说:“夜里有灯光的地方,往往会有老师;有老师的地方,往往有希望……”

  微小说这种文体因其篇幅特点,标题往往即是作品主题所在,抑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情节围绕之迅速展开。本期于秋月的微小说,题目“三金加两万”,初读,算是条线索;至于主题,颇难把握——作者难道就想说老王太太这人很有意思,写她的几件事?细细再品,发现“三金加两万”,实在不只是线索而已,更是主题的“提示”:老王太太初将心愿寄托在“三金加两万”上,与老王大哥散了,却又后悔失去的生活;老王大哥为“三金加两万”立下宁可一个人过的誓言,却苦苦承受着长长的孤单。究竟自己心愿为何?究竟生活想要怎样?似乎没人说得清。这份人性的复杂与无奈,被“三金加两万”从不同侧面轻巧地、深深地点出。

  初读陈德鸿的《请戏》这篇微小说,会有种“小题大做”的感觉——无非是村里要请剧团来演几出戏,却上演一场“生死时刻”,被作者一番精彩描摹,可谓惊心动魄;最后身残村长那句“我们村没有白看戏的传统”,又是何等义正词严。作者这是采用后现代所谓戏仿的手法,要将某种价值加以解构吗?细细再品,却觉得恰恰相反——作者在努力构建一种价值:为了村民的利益,全力争取,又分毫不让;而对于施舍,却绝不降格乞求。事情确实发生在小小的村子,施舍的也不过一场县级剧团的演出,可那份为乡邻嘱托全力以赴的责任心,靠自身努力而不接受施舍的原则性,让人肃然起敬。

  ——特约栏目主持:袁炳发

  向老师是这学校里最年轻的代课教师。她能来代课,实在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于是,经校长多方努力,高中毕业的她就来到这个中学顶岗,拿工分的那种。

  那年代还没有通电,这个偏僻的乡村中学晚上最好的照明用具就是带玻璃罩的煤油灯。

  每到夜阑人静时,向老师简陋的寝室就会亮起一盏那样的灯。如果门缝儿没合严,可以看到她专注备课、改作业的神情。

  这天夜里,听到窗外有什么动静,向老师便出门观察。见一泓灯光外,立着个黑糊糊的身影,她就紧张起来,厉声问,谁?

  我。

  你是谁?

  良头。

  一听是良头,她就松了口气。

  初到,她就听说班里有个学生中年龄最大的,坐在教室最后排,上课经常捣乱,还曾经把一位老师气哭过。可年轻的她一站到讲台上,教室里立刻就安静下来。特别是最后排的那个,向上杵着脖子,定定地向前看。如若前排有交头接耳的,他就会一巴掌扫人家的后脑勺。这一扫,小动作就没了。然后,他就认真地把眼光全都聚在向老师身上。

  这学生并不是像人家说的那么皮呀?向老师心里纳闷。待良头出现在这暗夜中,便不由得又警觉起来。

  这么晚你来干啥?

  看你屋里亮着灯,想过来问一道题。

  时候不早了,赶紧回家睡觉,作业明儿拿到课堂再问。

  不问清楚俺睡不着。于是,身子就移到灯光里,接着尾随进了室内。返身想掩门时却被向老师喝住,别关门!

  良头掏出一本折页的书,颤颤地问,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啥意思?

  啥意思,我也弄不懂。

  老师,您是不想懂哩。良头眼光乱扫,一只胳膊便架在桌子上,歪头默默看灯。看着看着,鼻尖儿慢慢凑近那灯,身子却像无意似的挨到向老师。向老师往旁边挪挪。

  这灯真好看,你也是——第一次听你讲课俺就给迷住了。良头说。

  你这个学生呀,人小鬼大,孬!向老师脸上现出愠怒。

  俺人孬心不孬,喜欢就是喜欢。

  你个子长成了,心还没有,好好学习吧……

  听你的听你的,向老师……

  俩人的目光交织在一起,火辣辣的。

  自这以后,有人看见良头经常往向老师寝室跑,或在寝室外徘徊,站岗似的。打个煤油、取个书报啥的,也是他代劳,时不时地还在向老师那里吃饭。反映到校长那儿,校长说,夜里有灯光的地方,往往会有老师;有老师的地方,往往有希望……

  恢复高考第二年,俩人双双接到录取通知书,良头是中等师范的,向老师是本科学院的。入校后,良头给向老师寄去一封信,其中一句是,敬爱的向老师,就着那灯光,我想请你给我挑一辈子错别字……

  焦虑中等来了她的回信,其中一句是,那盏煤油灯我一直帶在身边……

  几封书信来往之后,称谓就有了变化。

  毕业后,良头回到镇里的一个小学任教。晚他两年毕业的向老师本可以留在省城,却也回来了,在县教育局任职。一年后俩人按当地风俗完婚。随身带来的嫁妆中,还有那盏煤油灯。庄里人都觉稀罕,将院里院外围得水泄不通。一看,新娘正在厨房里忙活,无一不咂嘴儿。

  婆婆过去夺过新娘手中的家什,嗔道,向老师,这来家头一天咋能让你下手?

  妈,进了这个家门我就是您的孩子……

  婆婆转身出去,找到良头,逮住就捶,你这孩子忒孬,娶了老师还让老师当厨师!

  妈,她是世上最好的厨师,不光烂叶子坏梗子她都能挑出来,还有我的错别字……

  母亲住了手,念叨着什么,躲一边颤肩喜泣。

  校长也过来庆贺,调侃道,这学生摊上了一个好老师……

  婚后,两人育有一女。若干年后,出嫁后的女儿笑问,妈,当初我爸是怎样把你给诓骗到手的?

  那不是诓骗,是守护……

  我看有老师娶学生的,可很少有学生娶老师的。

  我给他挑出来不少错别字,他改正了,那就是你爸……

  如今,无论在什么场合下,从校长岗位上退休下来的良头依旧喊爱妻为“向老师”,从未改口,尽管她仅比自己大三岁。夜静时,俩人常在明亮的台灯光下,一字一句地品读那些保存完好的书信。读到错别字就笑。笑着笑着相拥泪下。

  面前,还是那盏被擦得干干净净的煤油灯。

  作者简介:司玉笙,河南省小小说学会副会长。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个人专集九部。作品多次被《读者》《小说月报》《作家文摘》《青年文摘》《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和大学教材等选用。多篇作品被译介至美国、加拿大、日本、东南亚诸国或改编成电视短剧。小小说代表作有:《书法家》《高等教育》《老师三题》《错变》《不倒树》《永远的阳光》等。获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