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王珣与《伯远帖》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书 热度: 13822
刘涛

  

  王珣(三五0至四0一)字元琳,小字法护。父王洽,兄弟中最知名,赞王羲之书法“俱变古形”,羲之以“弟书遂不减吾”相夸。王洽有二子,皆谢氏婿,“王珣娶万女,珣弟珉娶安女”,后“以猜嫌致隙”,谢安“既与珣绝婚,又离珉妻,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晋书·王珣传》)。王珣曾弥补前憾,谢安卒,专程回京赴谢家吊丧。谢安夫人丧礼逾制,王珣时任仆射,为之宽缓,而谢安子琰并不领情。

  王珣和父亲一样善书,有行书尺牍《伯远帖》墨迹传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帖文之“伯远”,是王珣从弟王穆表字,其“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因出仕“意不剋申”,官至临海太守。北宋时,《伯远帖》藏入宣和内府。清朝收入御府,乾隆將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置“三希堂”,格外珍爱。今天看来,《快雪时晴》是摹本,《中秋》是米芾节临本,已无异议,却视《伯远》为真迹。

  仔细观察《伯远帖》,第一行“远”字末捺,软而乏力。第二行“群”之“羊”,笔迹眉目不清。第四行“如”之“女”,一横作点状,孤立在字外。尤其第二行“期”字,右边“月”的“”,正常书写,转折后纵笔直下,但竖笔上方有错位的接笔。离奇的接笔是否纸张残破所致?我曾仔细看过故宫展出的原件,此处纸面不残也未破。《伯远帖》有如此反常笔迹,当是所摹底本不清造成。后读清初吴其贞《书画记》,已指此帖是“唐人廓填”。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