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棋盘中的历史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书 热度: 10550
章琦

  朱南铣(一九一六—一九七零),笔名一粟(与周绍良共用),江苏无锡人,一九三六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一九四三年获清华研究院哲学硕士学位。他是上世纪著名的红学家、目录学家,与周合著有《红楼梦书录》、《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红楼梦资料汇编》,个人点校清代史料笔记《永宪录》,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与此同时,朱南铣在学生时代就是一位棋艺不俗的象棋爱好者。据朱锡遵回忆:“先生早年就读于清华研究院时,即以兴趣广博、追根溯源而闻名。”依靠精湛深厚的学术功力,朱南铣在象棋史研究方面筚路蓝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华书局于本世纪重新出版了他的《中国象棋史丛考》,当为象棋界和学术界之共幸。

  与许多作家既搞创作、又搞研究所不同的是,象棋史的研究较为单薄,也有相当程度上棋手与研究者分离的现象。另外,许多研究者也因象棋本身的专业性而略感掣肘。朱南铣的这部著作打破常见“套路”,打通术、艺界限,从目录学、版本学和文学史的角度切入,清晰地勾勒出象棋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全书由八篇重要论文组成,除平行研究《打马考略》外,其余七篇均为象棋史专题研究。在这些研究里,作者从文献角度阐述我国最早的象棋谱,进而纵论北宋、南宋及元明清的象棋发展情况。横向方面,《谈蒙满藏族的象棋》一文生动刻画象棋的民族接受度,体现了广阔的视野与娴熟的外语水平。刻着汉字的象棋,越来越多地为本国各民族乃至世界各国所热爱,这是古已有之的大趋势。

  《南宋的棋院和女象棋手》、《一块砚的故事》是书中有趣的两篇短制,颇能以小见大。周密《武林旧事》所载十五位棋待诏中,象棋国手有十人之多,包括一名沈姓女棋手,反映出南宋对象棋的重视。宋朝末年的文天祥雅好象棋,创作四十局棋谱,谱今无存,用来写谱的砚台幸被发现,真实可靠,堪称象棋史上弥足珍贵的文物。《丛考》另一篇长文《中国象棋的定型和盛行》则介绍了传说中的南宋象棋文物—“洛阳新出土古象棋盘”,可供三人同时对局。作者通过考证后指出,该棋盘为清人伪造,但三人对弈的象棋确实历史悠久,从《三国图格》和《三象戏格》里可见端倪,当为南宋刘克庄时代(一一八七—一二六九)二人象棋定型后的产物。该考证务实严谨,可以成立。

  古人修史,多为朝代更迭的政治史、军事史,而疏于艺术史和文化史。在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中发现璀璨的珍珠,不仅要有极高的人文学术素养,更要对象棋棋艺有深刻的领悟。《丛考》中《北宋象棋及其变种》及《宋元明清棋谱概况和有关史料》二文洋洋洒洒,每篇都有四五十页,是作者用力最勤处。这两篇文章一致的特色是将学术与棋艺结合起来,文质兼善,骨气端翔。文中列举多种古象棋图、棋谱和出土文物,做出了翔实的技术分析;又结合正史、杂史、政书、目录、笔记、类书、总集、别集、丛书等,左右逢源,构建出鲜活的象棋史来—既非高头讲章纸上谈兵,又非缺乏系统就棋论棋。作者对古典文献驾轻就熟,信手拈来,象棋专业方面的讲解深入浅出,使象棋界和学术界的读者都能各有所得,而无隔阂之感,可代表象棋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象棋在民间家喻户晓,其普及程度非其他艺术所能企及。漫步于大街小巷,对弈者众、观弈者尤众。横车跃马,陶然于浓厚的艺术氛围、沉浸在以棋会友的喜悦中,“而不知老之将至”。或因一步好棋欢呼雀跃,或因一招失误备受“非议”,此中甘苦、此中妙处,非亲历者不能一一领受。而国手们在世界赛场上斩将夺旗,亦为棋迷所扬眉吐气。正如《丛考》所引焦偱《象棋赋》序言曰:“象之为术,妇孺农牧,无不可能。及其至也,虽巨儒名贤,莫敢自擅。”朱南铣的《中国象棋史丛考》丰富了象棋的文化内涵,宛如楚河汉界的儒帅,谈笑说尽兴亡事。它让人们对这一历久弥新的艺术有了更为深邃的理解。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