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何以可怕?想来是担心“堆”进而成为“团”。其实,知识分子怎么能成得了“团”?表面上,一大“堆”知识分子聚集在一起,嘁嘁喳喳,三三两两,若有所议,似有所为;到了儿,还是各有主张,自行其是。马克思用“一袋马铃薯”来形容人们之不能成“团”,用来比喻知识分子,倒蛮合适。
到了阶级斗争不再为“纲”的今天,再来看这个“堆”的问题,似可另有新说。现在来看,知识分子之可贵,恰恰在于他们自己之不能成“团”。一个人有了知识,就要讲思想,讲个性,讲独立人格,讲一己创意……,即使五个、十个、一百个、一千个知识分子“堆”在那里,很难做到千人一面,而只能人言人殊,因此也不易做到令人可畏的“团”。
其实,过去做思想政治工作,也有好的传统,例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那就是讲个性,谈特色,而不是要大家都去配“万能钥匙”。在中国谈文化,编杂志,发文章,似乎不可忘记这一点。
也正是从这里着眼,“文化阁楼”即使在文化发达的年代,也还有存在价值——如果不是更有存在价值的话。因为,任何一个文明、正常的时代,都应该让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各自发出自己的声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