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欧文.肖和他的《富人,穷人》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书 热度: 11086
董衡巽

  欧文·肖(Irving Shaw,一九一三——)在美国文学界算得是一位老作家。他的创作从三十年代开始,至今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据不完全的统计,他一共发表了十部长篇小说,十部短篇小说集,十三个剧本,再加上十三个电视剧,真可谓多产。我国曾经介绍过他的一些短篇小说,现在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富人,穷人》的中译本。这部作品发表于一九六九年,描写从二次大战前夕到六十年代近三十年间的社会生活。我们相信,我国读者通过这部作品对于美国社会、对于欧文·肖的创作会有更多的了解。

  欧文·肖是一位关心社会问题、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作家。他的题材很广,涉及“政治种族、心理、理论”等各个方面,可是他说“我所有的作品总是贯穿着激烈冲突这一条线索”,也就是说,他的作品总是和社会矛盾紧密相联。

  在他出版《富人,穷人》之前,我认为他有三部作品值得一提。

  一部是他的成名作,剧本《埋葬死人》,发表于一九三六年,描写反战的主题。六个士兵阵亡,可是临到埋葬之时,居然拒绝入土。牧师为他们祷告,没有用;医生证明他们已经死了四十八小时,他们不理;甚至家属来劝说,他们也不听。他们要求解释清楚:为什么有的人大发战争财而他们就该埋在地下?最后将军们跑来,用机关枪威胁他们,也无济于事。这个剧本用的是当时盛行的表现主义手法,情节荒诞,但反战的思想是明确的。它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当时相当一部分美国人对于第一次大战心有余悸,所以《埋葬死人》在当时造成相当的影响。另外,同情小人物,厌恶大人物,也是欧文·肖后来反复流露的一种思想情绪。

  如果我们仅仅根据《埋葬死人》断定欧文·肖是一个消极的和平主义者,这就错了。他那部描写二次大战的《幼狮》(一九四八)突出了反法西斯的主题。作者认识到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这就修正了他在《埋葬死人》中所持的立场和观点。《幼狮》写了三个主要人物:美国兵阿克曼和米凯尔,德国兵克利斯蒂安。阿克曼是犹太籍青年,还没上战场就在美国军队里备受凌辱,但他以可杀不可侮的气概获得士兵们的尊敬,后来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更使大家钦佩。米凯尔是剧作家,因家庭关系不和来欧洲打仗,凭他的地位和社会关系满可以当一个不小的军官,但他宁愿当一名小兵,在小人物中间混日子。这是一个对一切都感到厌倦了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和阿克曼接触过程中,受到不少鼓舞,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精神状态。最后,阿克曼被克利斯蒂安冷枪打死,米凯尔悲恸之余,克服了折衷、冷漠态度,毅然追捕克利斯蒂安并把他打死。作者对克利斯蒂安的描写也是令人信服的。这个德国下级军官年轻时曾经加入过共产党,后来消极悲观,但在法西斯的教育下,变得嗜杀成性。他经常受到上级训斥,对战事的前途相当悲观,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法西斯分子。这些人物性格都表现出他们的复杂性,因此获得了一定的真实性。

  这部作品以这三个人物的命运为线索,交织地描写了大战期间从前线到后方、从伦敦到非洲广阔的社会生活。它同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一九四八)、詹姆斯·琼斯的《从这里到永恒》(一九五一)一样,被视为描写二次大战较为充分的美国小说。

  第三部作品是《不安的空气》(一九五一)。这部小说颇能说明欧文·肖的政治立场和观点。作品写一位导演克莱门特·阿尔奇的困境。阿尔奇有不少朋友是进步人士,到了麦卡锡主义统治时期,右派攻击他任用、包庇共产党,左派批评他出卖朋友,弄得他左右为难,里外不是人。他的民主自由信念受到极大的冲击,只得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他的消极悲观说明他无力对抗法西斯主义的迫害,但是他保持了诚实。从这部作品看来,欧文·肖对麦卡锡主义深恶痛绝,但对共产党人的活动也不无微词,讥诮中含有不满。可见他的立足点是带有民主色彩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

  《富人,穷人》大致上也是采取这个立足点。欧文·肖不是以严格的阶级划分,而是以社会地位来观察战后美国社会中的富人、穷人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故事以德国移民乔达虚一家的经历展开。乔达虚夫妇侨居美国之后,在小镇上开个面包房,生活清苦。他们有三个孩子:女儿格瑞卿,从穷姑娘上升为中等阶级的妇女;大儿子鲁道夫,从穷人变为富人;小儿子托马斯,始终是一个穷光蛋。作者同情的是托马斯。他从小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老在街头殴斗闹事,但他的调皮捣蛋含有朴素自发的反叛意味,如火烧富人博伊兰庄园里的暖房。长大以后他做过各种工作,总是遭人暗算和陷害,但是他刚毅、正直的品质始终不变。欧文·肖自称《富人,穷人》写的是“一个人怎样消除自己灵魂中病态的激狂劲儿”。这个人就是托马斯·乔达虚。但悲哀的是,托马斯同哥哥姐姐和解,消除了“激狂劲儿”之后,反倒成了他们的牺牲品。

  小说还写了其他的穷人,如托马斯的父亲,一个没有阶级觉悟、性情乖戾的移民,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托马斯的母亲,一个一辈子没有见过好日子、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妇女;他叔叔家里的女佣克洛西德,为了躲避丈夫的毒打而忍受主人的污辱……这些穷人的命运,以托马斯·乔达虚为代表,总是跳不出富人们有意无意设下的陷阱。

  小说中的富人可分两类,一类是庸俗的市侩,如托马斯的叔叔哈罗德和埃利西姆“镇上的大人物”蔡斯,他们自诩为“体面人家”,“受人尊敬”,但只要有钱可赚,各色各样无耻勾当都做得出来,什么都可以出卖,包括自己的女儿。菲利普港的大财主西奥图·博伊兰似乎比他们高明一些,他学识广博,见过世面,举止文雅,他似乎不大在乎钱财,只是感到生活“孤独”和“悲哀”,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但是他并不放过猎艳的机会,他以八百元的代价换取格瑞卿的贞操,事后还说“那是我吃亏,不是她吃亏”。所以,他和庸俗的市侩没有本质的区别,正如小说中另一个穷人,偷猎犯戴夫所概括的:“虚伪是美国人灵魂里的溃疡”。

  另一类是鲁道夫那种正派的富人。鲁道夫以勤俭、刻苦起家,有眼光有魄力,由实业家而政治家,是资产阶级的理想人物。他本人行为端正,无可非议。他对托马斯的帮助也出于真诚,他送了一台机器给托马斯,托马斯改变了对哥哥的看法,从而恢复了一家人的来往。但恰恰是鲁道夫的真诚间接地害死了托马斯:托马斯为营救他的嫂嫂琼——一个“无所作为”的富人形象——而死于非命。这一点,小说是写得很深刻的,它告诉我们,主观上真不真诚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富人们客观上所处的社会地位象是一个无形罗网,绊住穷人的手脚。帮托马斯船上干活的德怀尔说得好:“有钱人,他们总要想方设法让你付出代价。”

  欧文·肖主要通过乔达虚姐弟三人的不同道路描写战后的美国社,会及其变化。小说反映的社会面是广阔的,大至麦卡锡主义的迫害、种族矛盾、贫民窟生活、地下社会,小至家庭、婚姻、两性关系、两代人的冲突,都得到生动的描写。作者在描绘各种人物的精神面貌时,注意人物性格的历史成因,包括各种富人,或突出他们主要特征,或写出他们多方面的特征,没有把他们简单化或者漫画化。

  欧文·肖长于描写场景。小说中,格瑞卿酒醉受诱,托马斯只身入魔窟、营救琼等场景都写得很精彩。这些重要的章节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形成一次又一次的波澜,推动故事的发展。

  欧文·肖还经常把情节的描述与人物内心活动融合起来,小说中不少细节是通过人物心理的角度展开的。这种写法的好处是真切、具体,增强形象感。但是,作者在作这类描写时不够集中,有一些散漫铺陈的笔墨,未免影响到对于人物性格的典型化的提炼。

  (《富人,穷人》,〔美〕欧文·肖著,施咸荣、冯亦代等译,外国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年九月第一版。2.00元)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