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细微之处的高贵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选刊 热度: 13958
湘人

  关于什么是高贵,一般人都认可作家梁晓声的四句概括: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笔者亦觉如此。

  革命导师列宁年轻时,去应聘当一名职员。他盘着扶手上楼,发现扶手上的油漆还没有完全干,结果手上沾了不少油漆,他费了好大劲,才把手弄干净。于是,他掏出一张纸写了提示语贴在墙上,避免后面的人手也被油漆沾到。恰巧老板看到了这个小细节,对列宁大为赞赏,随即便聘用了他。

  这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良好品质也奠定了列宁成功的基础,成为世界上公认的伟人。

  地铁上,有人靠在旁边一位绅士的肩膀上睡着了。过了十多分钟,有人问绅士要不要叫醒他,他说,“让他睡吧,今天他一定累坏了。 我们都有这样的时候,不是吗?” 最后那人醒了,不好意思地致歉,却不知旁边的绅士坐过了十二站。这事发生在英国,绅士说是小事儿,不足挂齿。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就很能体会这细微之处的高贵。

  瑞典沃尔沃总部有两千多个停车位,早到的人总是把车停在远离办公楼的地方,天天如此。有人问:“你们的泊位是固定的吗?”他们回答:“我们到的比较早,有时间多走点路。晚到的同事或许会迟到,需要把车停在离办公楼近的地方。”

  一名普通员工,有小事上处处为他人着想的高度,便注定了这家企业的行业高度。不难想象,是企业文化的浸润使然。

  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乞丐走到一位富人跟前乞求施舍。富人温和地询问乞丐的一些情况,同他攀谈起来。无意中乞丐拄着的拐杖杵到了富人的脚面上,而乞丐始终没有发觉。

  富人了解到乞丐悲惨的境遇后,慷慨地给了乞丐一笔钱。乞丐千恩万谢地走后,在场的人问富人:“那乞丐把拐杖杵在你的脚面上,你为什么一直忍着疼痛,一声不吭呢?”

  “我怕说出来使他难堪,不好意思再接受我的施舍。”善良的富人回答说。

  一言既出,良好的修养和为富且仁的尊贵荡漾其间。

  一位女生假日里陪妈妈逛街时遇到一位流浪歌手。聽完一曲后,女生走过去,随手把五元钱扔进了那帽子里。但接着,其母的举动让女生大吃一惊。只见她走到帽子跟前,慢慢蹲下身子,轻轻将两个一元的硬币放进了帽子里,并微笑着向流浪歌手点头示意。

  这位女生的妈妈是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没念过多少书。但这一刻,即将参加高考的女生感到自己实在输母亲太多。

  央视之前播过一个叫《留一盏灯温暖他人》的公益广告,有个片段至今难忘:一位男子下晚班回家,看到阳台上的灯没关,就询问妻子是否忘记关灯,并准备自己去关。而妻子制止了他,将他带到阳台,指向楼下三轮车上坐着的一对拾荒的夫妻——原来这对夫妻借助楼上的灯光,正一边说笑一边吃着东西。看到这里,男子瞬间明白,原来妻子留着灯是为了给楼下的夫妇照明。

  一位银发老者,拄着手杖,在夕阳余晖中散步。繁华的长街上车水马龙,人行道上摩肩接踵。老者有点颤颤巍巍,走得很慢,很谨慎。因为他清醒地知道,自己若是不小心摔倒了,肯定会让别人感到为难:扶,还是不扶?突然,他停下脚步,一只手紧紧地攥着手杖,艰难地躬下身子,另一只手颤抖地捡起不知是谁扔在地上的西瓜皮,又吃力地直起身子,将西瓜皮放进街边的垃圾箱里。然后,默默无闻地走去。

  这一躬身,恰如“举手之劳”,再简单不过,可有的人却要学一辈子!

  曾经有一位智者,教导他的弟子,如果打碎了玻璃制品,要把碎片装入垃圾袋,并用笔在上面写明“里面是玻璃碎片,危险!”这样,捡垃圾的人就不会划伤手指。举手之间,悯人情怀氤氲其中。

  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高贵,我的答案就在上面几个小故事里。

  【原载《演讲与口才》】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