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声调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选刊 热度: 9888
孙道荣

  做了局长后,黄四印堂发亮,声如洪钟,未见其人,便闻其声,特别是在做报告时,更是慷慨激昂,威震全场。黄四常告诫下属,从一个人的声调,就能看出这个人的精气神。在他的影响下,局里练就了很多大嗓门。

  不过黄四也不总是这么大嗓门。

  对此感受最深的,是局里的副局长们。在向黄局长汇报或与他探讨工作时,每谈到关键处,一向声音洪亮的黄局长,声调忽然慢慢降了下来,几近蚊子的哼哼声。副局长们竖着耳朵,极力捕捉黄局长的每一个字,可惜黄局长的声调压得太低了,无法听清。临了,黄局长突然干咳一声,提高声调,斩钉截铁地说:“这事就这么定了,你们放心大胆地去做吧。”

  副局长们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黄局长的话,他们根本没听清,他的态度,也就不甚了了。开始时,也有人向黄局长提出,刚才的话一句也没听清,能不能再指示一遍?没想到黄局长勃然大怒,嗓门很大地骂道:“我讲到现在,难道都是对牛弹琴?开会时,你们能不能用心一点?”从此再没人敢让局长再讲一遍。

  黄局长的指示副局长们没听清,但工作还得照常进行。工作如果做好了,得到了上级的表扬,黄局长就会声调很高地向大家宣布:“我的判断是准确的,对待工作,就是要敢做敢闯,大胆创新。”一句话,成绩全是他黄四英明决策的结果。如果弄砸了,受到了上级的批评,黄四就会痛心疾首地说:“当初讨论时,我是持反对意见的,也一再反复提醒你们了,你们却当成了耳旁风。”一句话,责任全是大家的。

  这就是黄四黄局长领导的艺术,声调的艺术。

  黄四所在的局,事事涉及民生,因而经常有群众来访,或反映问题,或哭诉困难,或寻求帮助。在黄四看来,件件都是棘手的问题,人人都是难缠的对象。但黄局长自有解决之道。每有群众来访,黄四都是声情并茂,先声调很高地大谈特谈国内国际形势,让来访者如入云雾,这才话锋一转,扯到正题上来。这时候,黄局长的声调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骤然降低,如和风,如细雨,亦如蚊哼。群众张开耳朵,将身子往黄局长身边凑,无奈宽大的办公桌挡住了身体,事关自身的关键部分,一个字也没听清。群众还想再说什么,黄局长就会站起来,拍拍群众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刚才我都跟你说了,放心,这事我们一定会尽快妥善地处理,我还有很多别的工作,今天是不是就这样了?”群众虽然不明就里,但黄局长话说到这份上,也只好悻悻地起身告辞。

  群众的事情如果办成了,黄局长就会对前来感谢的群众说:“我早说了,你们的事,我一定会尽力去办的嘛。”如果没有办成,黄局长就会对不满的群众说:“那天我不是跟你反复说了嘛,这事实在办不了,你当时不也认同了吗?”

  這也是黄四黄局长领导的艺术,声调的艺术。

  和现在的很多领导一样,黄局长也喜欢和商人老板们打交道。平时,和老板们在一起,黄局长保持着他威严的大嗓门,而一旦谈到实质性问题时,黄局长就会将声调陡降八度,让对面的老板一个字也听不见。这种时候黄四降低声调,倒不是故意不表明态度,而是担心被别有用心的老板录了音,留下了证据。黄四黄局长明白,和老板们的每一次交易,都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他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

  可惜,黄四最终还是栽了,对方没有录到音,却偷拍了一次交易的全过程。

  在交代过程中,黄四依然习惯性地保持着大嗓门。交代完了,黄四忽然降低声调,嘟囔了几句什么。办案人员厉声责问哼唧什么?黄四懊丧地说:“我是说,我怎么单提防人家录音,没料到他会摄像呢?”

  【原载2013年2月3日《新民晚报·市井故事》】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