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谍战片?一名叫齐红的北京男子以拆除窃听器扬名官场。他从上百名官员的汽车、办公室或卧房拆出三百多个窃听偷拍器材,最忙时一周拆了四十多个。间谍设备来自他们的妻子、情人、同僚及竞争对手。
是生活,还是小说?剧情惊险,丑态迭出,整个一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耐人寻味的是,某些官员的生活为什么这么有看点,引得那么多人如此煞费苦心?互不信任、暗相争斗只是表象,追根溯源,无外乎在官场的神秘现实下,官员们所谓隐私或者说见不得人的东西太多了,欲望、利益、色念、权斗,林林总总都裹在其中;位子、票子、女子,都要在桌子底下实现勾兑交易。“暗箱”太大太暗,靠间谍手段窥探者难免要应运而生。
当下很多官员,处于“神秘化生存”的状态。没有被曝光、揪出来之前,媒体为其勾勒的形象几乎千孔一面;一旦“意外”透明开来,如何不堪都不足为奇。近日《南方周末》关于王立军的报道俨然成了一个生动注脚:这个打黑时代叱咤风云的公安局长,喜怒无常,据称四年里换了五十一个秘书;脾气极大,讲话时话筒出问题也要发飙严查;非常自恋,经常夜里欣赏自己的照片与视频,专门为其摄影摄像的团队超过二十人;生活奢侈,住在价格数百万的豪华别墅,衣服干洗后存放超过五天的不穿……
当这样一个极其怪异的形象塑立于我们面前的时候,真的让人百感交集。昔日王在台上,形象何其正面,举止何其豪气,只有打黑的闪光业绩,可有其个人有血有肉的真实勾勒?王局长形象太隐秘了,以致于弄权、黑打、霸道、奢华、“与多名女性发生并保持不正当关系”都被包裹得结结实实。民谚称“不查都是孔繁森,一查就是王宝森”,这就是官场神秘主义的遗患。
生活不是拍电影,但如果官场生活被黑色的幕布重重地遮盖起来,或明或暗的强烈反差,一定可以产生电影般的戏剧效应。最近网络集中曝光出一批贪腐官员“令人震惊”的丑态生活,根源也就在于此。让官员告别神秘化生存、实现“透明化生存”,是一道注定绕不过的门槛。
对官员绝不仅仅是财产公开。这些年在“保护官员隐私”的幌子下,我们过度保护了官员生活的神秘化:八小时之内,提拔谁任命谁,如何决策如何行权,经常是不透明的;八小时之外,和谁喝酒和谁洗浴,住在哪儿陪着谁,虽花公款却不公开。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慢慢的,一种严重脱离群众,并且脱离群众视线的特殊化生活,被经常化甚至习惯化。密闭的暗箱里,什么剧情都会生产,唯独不生产正义。
民众对落马官员丑态的极端厌恶,正是重塑官员形象的触底起点。剥离没经过公开授权的那些特权;将不涉及国家机密的权力运行通过各种手段曝晒于公众面前;允许媒体对于官员“瑕疵”有立体且真实的即时展现;透明是常例,神秘是特例;无障碍接受品头论足是常态,独立于舆论之外不管不顾是非常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