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0月,在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散文(集)杂文(集)评奖初评总结座谈会上,刘成信先生提出“刘征的怪体杂文现象”命题。此后,他又在多种杂文研讨会上提出“怪体杂文”,并撰文在《杂文选刊》陆续发表,后著名杂文作家刘征在谈到杂文时,赞同其“怪体杂文”命题,不过他把“怪体”说成“怪味”。
随着面世的“怪体”、“怪味”杂文逐渐增多,刘成信先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将其一律称为“荒诞杂文”。他认为这比较科学,于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荒诞杂文越来越受广大读者认同并喜闻乐见。为此,刘成信先生将荒诞杂文与常规杂文和非常规杂文一起并称杂文三大体系(三大类)。
一种文体的命题和嬗变必须依据社会变革、文学艺术的规律以及民众的需要和认可。十几年的实践证明,杂文分类为“常规杂文”、“非常规杂文”和“荒诞杂文”完全适应杂文的发展与提高,近些年不仅有越来越多的杂文作家顺应这种分类,而且实践表明,这样的分类促進了杂文的繁荣,对培养青少年的杂文意识和创作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毋庸讳言,一种倾向可能干扰或掩盖另一种倾向,如俗话所说,有一利就有一弊,由于迄今尚未形成荒诞杂文作家群,尚未形成荒诞杂文理论体系,所以,目前荒诞杂文作家队伍尚嫌幼稚和薄弱,而且荒诞杂文创作不够丰富,对此,我们决定,《杂文选刊》从2013年起,将荒诞杂文版暂合并到《杂文选刊》常规杂文即上半月版和《杂文选刊》非常规杂文即下半月版。一俟荒诞杂文大量成长、成熟起来,本刊还将继续出版荒诞杂文版。
杂文选刊杂志社
2012年9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