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同陈丹青的评价,鲁迅先生的脸的确酷得很,但我个人不太喜欢“酷”(cool)這样过于时尚的词,我更喜欢用“冷”和“硬”这两个字眼来为鲁迅先生画像。如果从鲁迅先生的文字中找答案,那么大概只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最合适了。
我喜欢鲁迅先生的冷和硬。他的目光是冷的。这种冷是冷静、冷峻,是穿透假相直抵本质的冷,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冷,而不是冷酷无情的冷(面对敌人则另当别论),更不是麻木不仁的冷。他可能不太合群,也可能不太容易让人接近,但他的内心非常强大,有大爱大恨,有狂风巨浪,有菩萨心肠,有济世情怀。他的面颊、他的眉毛、他的小胡子是硬的,这种硬是意志的刚硬,是“一个都不宽恕”的强硬,而不是蛮不讲理的硬,更不是盛气凌人的硬。这种硬会让他处处碰壁,却也让他活得有棱角有质量,活成了民族魂,活成了中国的脊梁。
老实说,鲁迅先生的脸长得并不好看,但是有特点。“五四”时期很多名人的脸都称不上好看,但是让人过目不忘,像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都属此类。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人做学问做到他们这个份上,才真正称得上“臻于化境”。我说这句话的意思一方面是我欣赏鲁迅先生极富个性的脸,另一方面,我更欣赏他极富个性的文字。他的脸和他的文字是一体的:有这样的脸,才流淌出这样的文字;反过来说也成立,有这样的文字,才刻画出这样的脸。人们常说,脸是父母给的,其实不确。父母只给了你脸的形状,上面的内容是后天补充上去的。现如今,大街上帅哥美女越来越多了,但有特点有气质的却越来越少;为人八面玲珑、四处逢源的越来越多了,但有棱角有个性的人却越来越少。最让我痛心的是,某些高校的校长、文化部门的负责人,毫无儒雅之气,却有着实足的官油子、贪官相或者酒囊饭袋样、面目可憎状。有人说,这是一个平庸的时代,这是一个物质的时代,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这是一个缺乏大师的时代,总之,这是一个缺乏个性的时代。可是,我们不能把什么过错都推给时代。一个人左右不了时代,却可以左右自己的脸——它可以不漂亮,却不可以没内容;它甚至可以很丑,却不可以没有个性。据说,苏格拉底的脸就奇丑无比,可是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却无人可以撼动。
当年,鲁迅在北京寓居的东墙上挂着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如今,我的书房内并没有鲁迅先生的照片,他的像挂在我的心中,他的黑瘦的面貌,他的冷和硬时刻提醒并引导我写下一些绝非人云亦云的文字。读者看了,如果觉得还算没有浪费时间,或者竟能从中读出一点不俗,那俺就老脸有光了。
【选自徐怀谦著《酷的脸》商务印书馆版】
题图 / 收获 / 尹正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