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为贫苦者呐喊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选刊 热度: 9979
周春梅

  

  提起贫穷,人们往往联想到:金钱的匮乏,衣食的短缺,居住条件的简陋,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躯体的劳顿……贫穷从来不是一个好字眼,尤其是与富有两相对比的时候,那种黯淡与绚烂的反差、简陋与奢华的比对,足以冲击人的心灵,使其心痛、眩晕乃至悲泣。然而,在过往的文学长河中,竟有人曾为贫穷做过一曲颂歌,并得出结论——“贫穷线上的人们,无往而不舒适”。

  杂文《贫穷何颂》,正是作者周钢鸣针锋相对所发出的诘问。

  作者列出了贫穷世界中的种种世相与那些自觉“无趣”、“无聊”、“孤独”的富人们形成对比,如“终日奔忙在街头,肩着重负,拖着黄包车塌车在熔热烫脚的柏油马路上,在如火的赤日下,在风雪刺骨的零度下,流着血和汗,拼命地奔跑”的穷人与进出“坐汽车,拥娇妻美妾”的富人的对比;“鹑衣百结、衣不蔽体、赤身露体地在给日炙风吹雨打,冻死在街头荒野给山鹰野狗啃的人们”与穿了贵重衣物怕随时弄脏的富人的对比;“灾年吃观音土,吃树皮,甚至于树皮都没有吃,而在饥饿中挣扎着人吃人”的穷人与吃够了国际饭店的富人的对比;忍受着贫民窟中的“热闹”的人们与睡在广厦连云的豪宅中依然感到孤独的富翁小姐太太们对比。这种种对比,有哪一样不能证明歌颂贫穷者所说——“富人的趣味是单纯的,穷人的趣味是隽永的”是如何残忍与荒谬!

  这篇杂文在写作手法上,并不高深,采用的是常规杂文写作中惯常使用辩驳手法。这种写法虽然平实,却能使我们深刻感受到杂文本身所蕴含的论辩力量,感受到荒谬被揭露时所给人带来的酣畅之感和悲愤之情。

  从某种意义来说,杂文的特质之一即杂文是论辩的,它必须有“论”和“辩”的色彩。杂文作者必须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发现批判对象的薄弱之处,以逻辑的力量制服论敌,以实现论是非,辨正误,揭示真理的最终目的。这种论辩又绝非抽象的说理,而是形象性的论辩。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所采撷的一个又一个在贫穷中挣扎的镜头,就是一种形象性的表现手法。

  杂文之美,有一项便是曲笔之美。清代的袁枚也曾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然而,一切事物都可辩证地看待,这篇杂文没有使用曲笔,却以饱含悲愤之情和论辩有力而同样引人注意,丝毫没有减弱它的讽刺性和杂文味。或许当作者用心体察过下层民众苦难生活,逼视过时代,又产生过痛苦之后,只有通过这样的辩驳才能一抒胸臆,书写出心中的愤懑与愁苦。这种凝视苦难所发出的真的声音,今日依旧可以直抵人心。

  周钢鸣,原名刚明。作家。广西罗城人。1932年参加左联。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救亡日报》记者,桂林《人世间》副主编,广州《国民半月刊》主编,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香港、昆明分會常务理事。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南文联副主任、广西省文化局局长、广东省文联、中国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广东分会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三届理事、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歌词《救亡进行曲》,论文集《论文艺改造》、《怎样写报告文学》。

  插图 / 贫与富 / 范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