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头发里的中国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选刊 热度: 11828
闲闲淡淡

  小时候看过一场电影,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下面我们讲一下马尾巴的功能”,当时只觉得可笑。长大后,好歹在高校混了个差事,才知道还有学者专门研究洪秀全的胡子:首先是考证洪秀全有没有胡子;下一步研究他有几根胡子。这才真叫人额头上挂钥匙——大开眼界。

  本来,马尾巴、胡须、头发就是几根毛毛的事,无须大惊小怪的。但是,若开动脑筋、刻苦钻研,我们会发现这世上不仅有个“山坳里的中国”,还有一个“头发里的中国”。

  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代,男二十岁束发而冠,女子十五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如果亲人间断绝关系,往往以断发表示。古人祭天祈福时以削发代牺牲,表示用心恳切。妇女剪发表示坚贞守节,据宋《节孝》记载:“伊氏,宁化雷廷秬妻。年十九夫亡,剪发自誓,抚孤炳龙成立,孝养老姑,守节四十八年”。

  道教中,道士们的装束和打扮,且不说他们身上的道袍,头顶的浩然巾,单看其“道士髻”就很有学问。它代表着道家三宝“道、经、师”,道士们将它顶在头上就表示对三宝的信奉和追随,盘上了,就接上了出家入道的缘,红尘的线就要断了。

  佛教中,出家人要剃度。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最初对迦叶等五人说法时,亲手为他们剃去了头发,表示接受他们做自己的弟子。从此,削掉了头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习气,就等于去掉人间的骄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牵挂,一心一意修行。

  若再往历史深处看,头发和人的生命的联系更为紧密,有些时候还十分残酷。

  清军入关,扬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对汉人来说,当然无法接受,一缕青丝,不仅受之父母,而且成了忠于明朝的象征,因此奋起反抗,“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其中,1645年夏,江阴县县令严申“剃头令”,而绅民表示“头可断,发决不可剃”。江阴人坚守城池八十一天,杀死清兵七万五千余人。后城破,清兵对江阴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十日之内,十七万余江阴人死于清兵屠刀之下,仅有五十三名老小幸免于难。有趣的是,清朝是从头发开始的,也是以头发告终的。清朝的崩溃,正是从有人剪辫子开始的,留洋的学生最先开始了这样一个叛逆过程。

  武昌首义之后,剃发易服便成为革命军的首要任务。可惜的是,革命党人太急于求成,往往头一天剪了辫子,第二天清军反扑回来,遇到已经剃发易服的便杀无赦。1912年,山东文登县瘫痪多年的劣绅吕义德看见革命党剃发易服,便咬牙切齿地说:“咱县这些土匪造反,割去辫子做秃子,当革命党反贼,可恨我不能动弹,不能领着老百姓去杀他们。”他勾结顽固的官僚恶绅,趁机举办团练,攻破光复的文登城,见到剃发易服的人便杀头焚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文登惨案”。

  头发与政治的关系从来都是密不可分。古代,曹操割发代首,黄巾军蓄长发表示揭竿而起;近代,太平军、义和团都被蔑称为“长毛”,张勋被称为辫帅。再往后,还有阴阳头,又称“牛鬼蛇神头”:剃光左边、留下右边头发,因为黑五类、牛鬼蛇神等坏人都被划归左中右的“右”里面。个别凶悍的行刑者,甚至对眉毛也同样剃一半、留一半,留下耻辱的印记。用这样极端的方法代替肉刑,其践踏人格尊严,实际上比肉刑更惨烈、更残忍。

  直到今天,中国人对于头发还是十分看重:要抬举人,便给他戴上象征荣誉和身份的“假发套”;抓住人的短处和缺点,叫做抓小辫子;政客的头发往往油光铮亮,纹丝有致,像是被牛犊子舔过一样;电视上卖药、辟谣、开讲坛的专家往往以满头银丝出镜,暗示其丰富的阅历和知识;小混混往往纹身剃光头或留板寸,大明星的发型往往引领潮流;男人要表示自己是艺术家,最好也留一头长发,讲究一些的再编上几绺小辫子;囚犯入狱要剃头,学生上学,且不论其出身、户口和家境,首先要头发、发型符合要求。今年的10月9日,在孔孟之乡的山东,有个小姑娘十三岁,名字叫张悦,因为不符合学校短发令要求,三次被赶出校门后,喝农药自杀了。

  本来,头发是人身天然的一部分,就像某些天然的权利,不需要论证,不需要外力的修改。但是,中国自古就是这样一个社会,一切的宗教、世俗、政治和文化上的统治者,都是“头发管理者”。他们武装到牙齿,管理到头发;他们见微知著,一旦强迫症似地癔想人们头发的改变即是思想出轨的兆头,便要整肃人们的头发,顺便修理人们的头颅。方式上或儒雅含蓄,或残暴赤裸。古人云:生死亦大矣!我要说:头发亦大矣!

  题图 / 管理 / 鲍勃·文森克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