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我有一个梦想,把地摊摆到市政府门前的广场去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选刊 热度: 11620
杨之学

  记得去年曾见到过这样一则新闻:说是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出台了一个《个体工商户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其中有关于没有固定经营场所的摊贩申请登记为个体工商户的相关规定。这条规定引起了大家的“特别关注”,因为这条规定为现在大量存在的无照摊贩打开了合法化之门,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有人将此解读为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的具体体现,彰显了我们国家在管理、法制上的进步。

  然而就我的解读,这种“进步”,其实是政府的一种“让步”。流动摊贩可以说是“弱势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大都属于社会底层,他们赖以谋生的经济是最卑微的“逃生经济”,他们以“逃生”的姿态到城里“谋生”。他们唱着“我想有个家”,与天斗、与地斗、与城管斗……我们蛮横地驱赶他们,简单地封杀他们,但对他们的贫困问题,他们的生存问题难道就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他们可能是影响了市容,妨碍了交通,甚至个别人扰乱了治安,但这就能成为将他们“赶尽杀绝”的理由么?

  政府让步了,但最终得分的还是政府。政府管理部门以前的所作所为,其实只是一个“面子观”的问题。仿佛大街小巷游走着小商小贩,影响了市容的“整洁”,影响了城市的“形象”,进而影响了执政官员的“政绩”,甚至“伤害”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以他们不光封杀流动摊贩,他们还把乞丐、流浪精神病患者乘着夜色往城外或其他城市扔,他们还曾把无证外来人员收容和遣返,他们还曾把影响观瞻的部位用“遮羞”墙遮挡起来或是把裸露的山石刷上绿色的油漆……他们要的仅仅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面子”。

  谈到中国的“进步”,中国人除了爱同“过去”比较以外,再就是爱同我们的近邻印度比较,因为中国同印度有相似的“命运”,有相似的“国情”,似乎更能说明问题。确实,几张照片,中国人的“优越性”和“自豪感”就出来了。有人拿来印度的大城市孟买、加尔各答的照片,将它与咱的北京、上海等城市一比,就轻率地得出中国比印度更“优越”、更“进步”的结论了,因为孟买、加尔各答到处是连片的贫民窟,而中国的北京、上海除了高楼大厦还是高楼大厦……在国际上,中国人挣足了“面子”。

  然而,事情的“里子”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在中国,有一支数量庞大的“城管”队伍来维护市容;而在印度,却不知“城管”为何物。据说,印度人提倡自主就业,你推个小车,装点零货,走街窜巷去叫卖,那叫“自食其力”,提高了政府的“就业率”,政府求之不得。金融危机,中国投入四万亿刺激经济,而印度只投入了四个亿,因为“自主就业”帮了印度政府的忙。在印度,没有户籍限制,你只要想进城就进城,你在某个地方搭个窝棚住满一年以后,你就成了这个尽管只有巴掌大的地方的主人。对不起,以后天王老子都不能赶你走了,你还可以传诸子孙。只要你不点头,没人敢来“拆迁”——这是印度人的“公民权”。印度贫民窟的大量存在,正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我们所没有的,迄今也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我们人为打造的一点点“局部”的、“面子”上的“优越性”,是以长期无视甚至是剥夺广大农村人口的合法权益为代价的,是执政理念不够理性和务实的表现,是社会公平正义长期缺失的表现。

  时间已过去了一年,我没有查实,不知上面谈到的这个征求意见稿最终通过没有?记得看到这则新闻的当时,我就突发奇想,要是有一天,我们的同胞也能推个小车,把地摊摆到市中心广场去,像叫卖黑芝麻糊的电视广告一样,把那样一种十分写意的情景搬到市政府门前的广场去,每天真实地自由地上演,那该多好啊!

  理性,务实,自由,开放,平等,尊重,我想这就是当前中国人最真实的梦想与需求。

  我有一个梦想,把地摊摆到市政府门前的广场去!

  插图 / 压迫下的公民权 / 亚历山大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