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以为高俅是靠“球技”一招发迹,这倒是小看了他。高俅在结识端王赵佶(后来的宋徽宗)之前,的确是个社会闲散人员。但他的一步登天,绝非只会踢几下足球(蹴鞠)那么简单。
在高俅没有出现之前,赵佶的球友已不胜枚举,但在这个球友群里,只有后来出现的高俅一步登天。可见,高俅绝非只是在球技上一骑绝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不仅进入了赵佶的球友阵营,而且还进入了赵佶的“人才库”,在赵佶的“人才库”里,高俅应该被当成是凤毛麟角的“国家栋梁之才”了。
众所周知,大宋是科举制和文官制达到巅峰的朝代。有宋一朝,担任县令以上的文官基本上都具有三考出身的进士资格。像高俅这样的“社会闲散人员”,要想凭考试挤入文官圈子是不现实的。所以,他必须走出一条“非常道路”。
虽然大宋采用“扬文抑武”的政策,文官地位高于武官。但武官待遇并不低,且武臣体系门槛相对比较低,用人的资格方面比较宽,升迁的空间也大。对于高俅这类人物来说,这显然是步入仕途的捷径。
高俅对大宋国情不可谓不知,所以他必须扬长避短。在徽宗眼前,他必须展现“军事才华”,从武官路线走向仕进之路。
不过宋朝的武官任用也有制度,没有边功,就不得为三衙的长官。
于是,为了“边功”,高俅下到基层。他被宋徽宗托付给守卫边境的大将刘仲武,以此来“镀金”,为以后升迁打下基础。
高俅立过何种“边功”?
史书记载,作为中央下派人员,高俅参加了两次小规模边疆战役,所幸这两次战役宋军都获小胜。徽宗对此十分高兴,亲自接见了全体指战员。从徽宗的表现来看,他认为那是两次很大的胜利。
高俅升迁的资本就出于这段经历,地方军区首长刘仲武深知徽宗将高俅托给自己的目的,便很知趣地夸大高俅的功劳,做个顺水人情。高俅投桃报李,回到朝中替刘司令员说了不少好话。
得到“边功”的高俅上调京城,管理禁军。
在管理期间,高俅继续“才艺展示”。在军队演练上大搞“发明创造”,场面热闹,令人眼花缭乱。《东京梦华录》记载:
这位最早的足球明星,大概也是锦标赛的创始人。
他主持的军队,大玩“争标竞赛”。争标之前,先是吹吹打打,热身垫场,待争标开始,“横列四彩舟,上有诸军百戏,如大旗、狮豹、棹刀、蛮牌、神鬼、杂剧之类。又列两船,皆乐部”。最后争标竞赛,也要决出名次,搞出“旋罗”、“海眼”、“交头”等各种花样,颇为热闹。
好大喜功的领导最喜欢闹剧。宋徽宗对高俅的军事锦标赛十分满意。于是让这个玩伴在仕途路上,芝麻开花节节高。
然而,事实证明,高俅的这套把戏属于典型的“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不用说对抗契丹金兵,就是对付本国农民起义军,也是白给的货。但是,在和平年代里验不出真正的战斗力,高俅的军事表演因此博得了“治军有方”的美名,在宋徽宗眼里,高俅简直是个“天才”。
“边功”及“军事锦标赛”表演,让高俅为自己及时谋到了殿帅府太尉高位,并稳稳坐住了这个位置。
此时这个皇帝的球友,终于如愿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国家栋梁之才”。
【原载2010年第8期《百家讲
坛》(蓝版)】
插图 / 捷径 / 佚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