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学,整个环境早已经完全商业化,所有的一切都按照一个商业目标运转起来——如何把学生作为商品出售出去。
我们的大学更像一间公司,无论好坏。
这间公司是怎么做市场的?十多年来风水轮流转,各种热门专业层出不穷,如果大学是公司,那它们就是深圳那些山寨手机厂商,iPhone流行时就做HiPhone,什么流行就一窝蜂仿它、山寨它、做滥它。
早些年流行经济类专业,各个大学、学院纷纷开设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等等;后来又流行法学,人人都想着进公检法,过“律考”;接下来是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学;没几年风头又转到了IT行业,于是计算机类学科汗牛充栋;然后是影视、艺术、表演、播音与主持类专业挤破了头,连工科院校都敢设影视学院;最后是电子商务、艺术品投资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面向新时代的专业热得烫手。
看看十多年来的大学热门专业,几乎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走向。经济数字虽然高亢,可学经济学的学生大多不过在当会计和营业员。“律考”通过率低得可以媲美公务员考试,而公检法早就人满为患,没有后台你想都别想。学商科的去卖保健品、搞传销,学计算机的在网吧里当管理员。
十多年的大学专业热潮,每一次大学里的专业热潮之后都预示着社会上这个行业的烂掉。因为它们是山寨公司,它们看重的是“快速反应能力”,谁能短平快地抓住热点,大量吃进原料囤积,迅速做出仿版,就算战略上的成功。
这间公司是怎么做运营的?你总算入学了,来到学校之后你才发现,你所在的校区居然离照片上那个著名的学校大门有几十公里远。这还算好的,要是你在挂着一个城市名称前缀的校区里,你会发现它在地图上和本校相距上千公里,要用谷歌地图才能览其全貌。
现在的大学流行开分公司,所有大学都到一个地方去开子公司,于是称作大学城。整合资源、辐射效应、集约模式、融资管理、引领发展、促进转型,这些在大学城建设中经常出现的词汇,就如同商业教科书。大学既然是一间公司,大学城自然应该是一盘生意,投资金额是天量,流水账目自然也是天量。
有知名大学的生意好做,没有知名大学的城市也有新招,便由政府出面撮合当地二三流学校与外地知名大学联办分校。对于当地来说,可算得上是招商引资,对于外地大学则算是拓展业务。负责一点的,隔三差五有本校教师飞行执教,算是连锁经营;不好的则是自生自灭,留个招牌而已,只能算是授权加盟。
有分自然有合。大学公司的生意还有一种是兼并。院校合并算是我国教育界的一项盛事,学院合并升格为大学,专业性大学合并升格为综合大学,理工大学有人文学院,科技大学有影视学院。合并风潮据说目的是为了集中师资力量、加强学科水平,为合出几所世界级大学而努力。
兼并重组到最后,难道就是公司运营手法的尽头了?不,大学们不久后一定会发现资产剥离、拆分上市其实是资本运营的更好办法,这样合并的大学又可以拆开来各自挂牌,再来一次资产评估、征地搬迁、结构调整、资源重组、院系学科调整。
这间公司的收入与支出呢?既令人惊讶又在意料之中的是,大学这间公司运用了如此多的手法,最后它的资产负债表却如此不堪入目。曾有媒体报道的数据说,我国高校负债实际的数字可能在四千亿到五千亿元之间。
这真是任何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噩梦。但好在大学这间公司,有着不同凡响的翻身策略:“扩招负债,卖地偿还”。以平价征得的教育用地,再以数十倍的价格拍卖出去,偿还债务不成问题。别的公司负债搞到破产,大学这间公司负债还会小赚。
也有大学校长提出,因为“大学不印钞票,也不卖产品,大学的主要产品是人才,但是大学人才送出去是不收费的……培养的人才是无偿供应给社会的”,所以大学的债务应该全社会承担。有总经理如此,董事局主席当笑而不语。
从大学的企业文化来看,没有哪间公司的新闻比大学这间公司更像娱乐新闻了。
这里有学术抄袭,频发程度比起音乐圈歌曲抄袭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有男女关系的潜规则,年龄跨度、爆料程度比起影视圈来也不遑多让;这里有骂战,有炒作,有勒索,有杀人,有指桑骂槐,有暗箱操作,这里不仅有情色故事,居然还有推理小说。
这就是为什么大学新闻总是能上网站新闻头条——猛料迭出,随便拎个元素出来就是上好的标题。一间公司做到整条生产线从头到尾全都有新闻亮点,不能不说是企业文化培育的经典案例。
一名学生,自入学到毕业,从原材料到成品,从产品继而变为员工,经历过这间公司完整的生产线。你以学费为投资,试图换取一个未来,终于——
恭喜你,你毕业了。
【原载2010年第12期《新周
刊》】
题图 / 决心 / 史蒂夫·马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