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即将开始,某网站开辟的“到川大听讲座”活动迄今已吸引上千人参加。对于这种“蹭课”现象,近七成的川大学子选择了宽容和理解,但也有学生和老师对高校的教学秩序和管理表示担忧。
严格地说,这还谈不上“蹭课”,因为大学的讲座,大多是面向社会公开的,只要大学不实行严格的进出门管理制度(禁止市民随意进入),讲座没有听众的限制与安保要求,市民只要愿意,是可以随意进入讲座现场的。有的地方,还把各大学的讲座信息刊登在报纸上,鼓励市民前去听讲座,而一些讲座,出于校内听众难组织的原因,也很欢迎市民前往参加。
真正意义上的“蹭课”,应是大学的一些课程,向社会免费开放。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大学课堂的开放,允许本校注册学生之外的其他学生旁听;二是大学课程的开放,把校内教师所上课程内容发布在网上,供所有求学者(不分校内外、国内外)免费使用,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2002年开设“开放课程计划”(0CW)网站,到2008年,该校全部约一千八百门课程向全世界开放。
大学课堂的开放,国内高校虽然还有“旁听生”,但这些“旁听生”是要申请注册,并按学分缴费的,不缴纳相应费用想要旁听,基本“没门儿”。2007年11月,北京大学为迎接本科教学评估,决定对进入教学楼的人员抽查学生证件。这一做法,就是针对免费“蹭课”的。大学课程的开放,国内不少高校曾想学麻省理工模式,建立开放课堂,由于國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推动,建立了精品课程开放平台,但是,高校的开放课程平台与精品课程平台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具体原因包括。推广不够、要注册才能登陆、访问速度极慢、课程资源不丰富等等。总之,普通老百姓想“蹭”大学的教学资源就是难。
而与“蹭课”不易对比,到大学“蹭学历”却显得相对容易。所谓“蹭学历”,简单地说就是当事者可以不用自己掏钱,甚至不用自己求学上课,就可以方便地“蹭”来一张大学文凭。近年来,一些官员、老板们本人公务繁重,日理万机,却像超人般轻松地就拿到了某校的博士、硕士学位,成为其简历中的“亮丽”一笔,背后的玄机是,学校放低要求,上课考勤不严、质量把关不严,他们可以请人代上课、代做作业,甚至代写毕业论文,一种普遍的观点是,官员和老板们的在职博士、硕士学位水分极重,并被戏称为“真的假文凭”,难怪最近苏州市新任市委书记真实的在职大专学历,得到社会舆论的一片赞扬之声。
当然,能“蹭学历”者绝非等闲之辈,他们手中拥有大学所看重的各种资源,或权或钱,大学因此愿意将自身掌握的学历颁发、学位授予资源向他们无限“开放”。而“蹭课”就不一样了,“蹭课者”虽大多怀着对大学的景仰,对知识的渴求,但他们十有八九,或交不起旁听的费用,或不符旁听的条件,在大学看来。这些人是校园安全与教学秩序的不安定因素,是要“劝离”校园的。
“蹭课”的不易,与“蹭学历”的盛行,是教育的严重错位。大学向社会开放的,应是自身的教育教学资源,而不是用学历资源去与社会权势资源“共享”,前者体现了大学服务社会的公益精神,而后者则将学校作为学店,是教育的功利主义。在这样的错位中,大学精神迷失,教育与学术尊严不再。传承大学精神,捍卫大学的教育尊严与学术尊严,是大学开放校园的出发点,也是开放校园的底线。
[杂文专版撷英”栏目作品选自2009年9月22日、8月5日、8月30日《晶报·讲场观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