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带着体温写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选刊 热度: 16860
《杂文选刊》要我写一写自己的杂文,这是一件困难事。

  人长眼睛,是来看别人和看世界的,没法看自己。读别人的杂文,我大概还能说出特点在哪里,但读自己的文章,就很难说出一二三来。眼睛不能看自己,还可以照镜子,文章却没有镜子可照。

  很多次遇到别人问“有什么满意的作品”,我无言以答。这既是因为没有自知之明,不记得哪篇文章特别好,特别让自己满意,还因为杂文本不是什么鸿篇巨制,而是一篇又一篇小东西,写的时候自然也谋划过,但写出来了也就过去了,没有哪一篇文章会特别记在心里。

  又往往碰到好心的提醒,说应该“写点大东西”。这提醒很令我惭愧,我想,我恐怕是不会有“大东西”了。其实,我也不知道“大东西”是什么,是构造一个思想体系,还是写一部文字数量很大的著作。无论是什么,我得承认我没有恒心去实现。我只是随兴写些想到了的东西,而且现在连随兴写都变得有些困难了,因为太多的地方要求“及时评论”,讲求“看到就写”,而不是“想到就写”,更不是“想透了才写”。

  按我的喜好的话,我更愿意“想透了才写”。但现在的情况是,在媒体上,想透想不透显得并不重要,大家要求你就事论事,就事析理,而不准你信马由缰。在媒体上写文章。人就被编排到了新闻的节奏里,如同有鞭子在后面抽,让你快起来,你不能慢腾腾的,你得是快手,你不能按自己思想的节奏来行事。

  这种把人编排进队列的搞法,已经使很多人的写作不再有个性,步调、语言、句式和思维方式越来越统一,比“八股”都不如,因为现在甚至不需要“八股”,只需要两三股就行了。我所做的,不过是尽量摆脱这种“两三股”的步调.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语言、句式、节奏和思绪来表达而已。

  杂文是文学,它不是科学论文,公式、数据、推理、结论,一一开列出来就完事;它不是现代建筑.几个预制件一摞,就大功告成。科学论文是以最简洁和最标准的方式来表达知识,建筑是搭建一种功能性物体,而文学是以美的、丰富的形式来体现人的复杂性,表达个性、真实和生命的种种感受。杂文是思想的文本,应该尽量把思想投向重大的社会现实而不是就事论事,文本构造应该更有个性一些,而不是惟恐不规范、惟恐不刻板。

  机器是标准的、规范的、有力的。也可能是最有效率的,也是强制的甚至蛮横的。曾经,我在很多服务场所听到电子声音在说着“您好”、“欢迎再来”等礼貌用语,那种机器腔只是表达了语音,而并不表达意义,并不意味你在聆听一台友好的机器。而人是不确定的、不容易被规范的、有着各种可能的、千变万化的、与他人和社会互动的,总之人的行为不是被程序写出来的。杂文是人面对生命和社会所发出的声音,是人的文学的一种形式,这既需要以人性、人道、人文为内在的精神,也需要它以个性的方式来展现这种精神。我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让阅读者感受到体温与呼吸的气息,而不是使阅读者像拿着机器生产的标准件一样。

  思想,而不是知识,构成了杂文的内核。思想使人得到启发,知识则往往要向人灌输。现实对人的压抑有着多种方式,杂文是对压抑的反抗。是感受痛苦然后发抒为文。杂文家不必是科学家、学者,但一定会是人文主义者。我通过写作表达自己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思考,我并不要求自己在知识论上的丰富、系统和可靠,而在意是否写出了人所应有的思虑。我不是可行性分析师,而是表达人在现代生活中摆脱被对象化、被工具化、被奴役和异化的希望。我的价值尺度只有一个,就是人应该获得人的对待,一切非人性的,都是我不能欣然接受的。当面临非人状态时,我希望能感受人的处境,发出人的声音。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