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馒头是馒头,面包是面包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选刊 热度: 17000
许博渊

  12月24日傍晚,熟人来电话:“在家过平安夜呐?”一愣,立刻回过神来:“我们不过那东西。”

  晚上看电视剧《审计报告》。一宿无话。

  12月25日,早上刚起床,外边响起了消防车凄厉的叫声。

  “哪儿又着火了。”

  早点是胡萝卜饼加牛奶,中西合璧。然后出门疾走。

  S君夫妇买菜回来了,买了一兜白薯,还有青菜之属。

  此君在伦敦和华盛顿的牛奶里泡过许多年。

  前面聚了一堆人,地上的水结成了薄冰,旁边居民楼有一个窗户不见了,里面全部烧黑,黑洞一般张着嘴。人们唏嘘:

  “四个孩子,高中生,昨晚玩了一通宵,过平安夜,不知怎么着火了,煤气罐爆炸,两死两伤。”

  “每一个孩子都有四个大人悲痛。”

  “平安夜不平安。”

  路边有工人在铺人行道。

  “师傅哪里来的?”

  “河北。”

  “干一天拿多少钱?”

  “多少钱?五六十块吧。”

  “一天八小时?”

  “没准儿,黑了算。”

  回家,电梯里遇到Y君,自行车筐里满是菜,还有一袋好像是赤豆。

  “农贸市场的地坑坑洼洼,小贩们吆吆喝喝,我喜欢。”

  “这就是生活。”

  “没错儿,这就是生活。”

  Y君在欧洲、北非和北美度过无数个日月。

  回家看书,台湾净空法师讲解《无量寿经》。什么是“阿弥陀”?原来就是“无量寿”。寿而无量,就是“永生”喽。哎,“云空未必空”,还是没有想开。

  我突然感觉,我们这个岁数的人都是中华文化的蒸笼里蒸出来的馒头。在外面飘泊了多年,还是胡萝卜饼、白薯、赤豆之类,还是喜欢坑坑洼洼,吆吆喝喝。馒头是蒸出来的,面包是烤出来的。馒头是馒头,面包是面包,馒头一旦蒸成,永远不能变成面包。

  现在情况开始变化,蒸笼边上架起了烤炉。今天的报纸上说,昨晚饭店宾馆俱乐部处处爆满,庆祝平安夜。票价不菲,最高的是五千八百八十八元。据报纸说,大多是公关请客,客人中不少是掌握着公共资源的公务员。

  一些馒头从蒸笼里跳到了烤炉中。年轻人庆祝平安夜,连命都搭上了。三四天前,一家美容店的丫头就戴着圣诞老人的小红帽出出进进的了。

  欧风美雨,年轻人首当其冲。他们有希望变成面包。也许,有那么一天,中国各大城市满街滚动着的,都将是美式英式法式面包?

  文化融合是不可阻挡的。胡萝卜也好,白薯也好,都是外来的。就是《无量寿经》也是外来和尚从梵文翻译到中文的。什么是中国的,什么是外国的,谁说得清?连我们自己,也是错将他乡作故乡。

  然而,融合果真如此简单么?未必。

  耶教禁止人说假话。可本性使然,还是有人说假话。但西方信徒把说假话看作大错误,把说假话的人看作不可信任的人,与贱民差不多。所以,说假话的人相对来说少一些。屈指算来,我们过了好几个圣诞节平安夜了,小红帽也戴了许多次了,可是,人海之中,是否说假话的人少了几个?恐怕没有。相反,可能反而多了。今天报纸上登了南京一百零五岁老爷子的照片,慈眉善目,他拒绝了七家保健品厂做形象代言人的要求。他反复地说:“我从来没有吃过保健品,我不能说假话。”我真的想给他磕五个响头。这样的人少啊,太少了,凤毛麟角。

  圣诞、圣诞地叫个不停,一部分人是看中了商机,一部分人则是好奇,图新鲜,赶时髦,反传统。

  全球化好比搅馅,猪肉、白菜、葱姜、油盐酱醋搅成稀糊。各种成分冲突着,融合着,冲突中有融合,融合中有冲突。但愿最终搅成的,是一盆好馅,包包子也可,包饺子也可。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