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与自然心领神会

时间:2023/11/9 作者: 西部散文选刊 热度: 18357
熊育群

  并非刻意,看过文房四宝、香云纱、瓷器与酒的制造过程,感觉人与自然相处,对自然深刻的认识,已是高度默契。这些创造之物充满了鬼斧神工的意味,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心领神会,是一种别样的文明创造。它们不仅表现了东方智慧,还体现了东方自然的哲学和生命境界。

  知道青檀树用来制造宣纸时我有些惊讶。那一天,在安徽泾县赤滩,站在一棵高大的青檀树下,纷披的树叶浓密,绿得鲜亮。在富春江、新安江流域,一路看过满山满岭的翠竹,这样的绿依然打动了我。如果用一种颜色来表示夏天,我会选择青檀树。它正喷薄着一个季节的蓬勃活力。青檀树粗壮的树干有白桦树一样青白的颜色,新枝光滑,树身长片状的树皮有的正在脫落,露出灰绿色的内皮。树干有些像桑树。其造型与丰富微妙的色彩,就是一幅天然的油画!

  这种落叶乔木生长于石灰岩山地的河谷或石缝中,让我想起《诗经》中的句子:“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这样的诗句让青檀与遥远的时空和生活连接在一起。青檀材质坚韧,纹理细密,耐腐蚀水浸。尽管它有这些特点,但人们偏就要让它被腐蚀和水浸,用来造纸。造纸尤以生长在山石崎岖倾仄之处的青檀树最佳。

  在乌溪宣纸厂,绿与白色斑驳交织的树皮被处理成一根根一缕缕,再经木头击打成片,切丝,最后变成纤维丰富的纸浆。正是青檀树的特性,造就了宣纸的吸附性、抗老化、不易变形、防虫蛀、寿命长的优异特性,还有薄、轻、软、韧、细、白六大特点。

  发现青檀适于造纸的人据说是蔡伦的弟子孔丹,他在皖南以造纸为业。一天,孔丹在溪边看到一棵倒在水中的青檀,年深日久,树皮腐烂,变成白色纤维状。他灵机一动,捞起来造纸。于是,一种质地绝妙的宣纸问世了。

  宣纸的另一种主要原料是普通的稻草,但在宣纸原料中它不叫稻草而叫燎草。从稻草到燎草,首先要经过去穗、去枯叶、破节和石灰浸,晒干后堆成垛,过一至两年,再经过蒸煮、灰浸等几十道工序后,搬到山坡上摊晒。在泾县红星宣纸厂附近的山坡上,晒了一大片一大片半成品的燎草,它们正在经历日晒、风吹、露炼、雨淋、雷电,有的浅黄,有的洁白,八至十个月后,它们皆雪白一片,柔而有韧。

  泾县宣纸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以沙田稻草为重要配料,用考坑岭乌溪泉水生产,泉水同样是重要的。好的宣纸薄如蝉翼,润如青云,密而透光,墨韵万变,纸寿千年。

  徽墨产于古徽州,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从泾县往南,经旌德、绩溪,就是制作徽墨的核心区歙县和屯溪。这里马头墙的古村落和石头的牌坊散落于阡陌之上,散发着一种古意的生活意趣。我进入一间作坊,窗户全拉上了窗帘,车间里黑乎乎的,既暗又闷热。这倒便于观察火与烟了。“烟”就在这里生产。

  车间有两种“烟”炉,一种火苗集中,黑暗中,火焰跳动,火根炽白,火舌橙红,几排橙红的火舌舔着一个圆铁筒,“烟”积垢于滚筒上。这种“烟”属油烟,制作得墨黑而光泽。一种是阶梯式,每级铁的凹槽内摆着一钵钵炭火,火苗闪烁,每个火苗上倒扣一只碗,“烟”就积于碗内。一个穿迷彩汗衫的男子,头发剪得短短的,用刷子一下一下把烟尘刷入铁盆内,他手上的白手套已经黑了。这个属松烟,炭火是松木的。这种无油松烟做成的墨,在宣纸上随着水迅速散开,如烟之复活,袅袅升腾,特别适宜表现云雾缭绕的山水。

  以前烧烟是在山上,买下一座满是松林的山,在山坡上沿山势砌一个大大的烟筒,把山上的松树烧了,扒开烟筒取“烟”。

  墨以烟为原料,掺入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十多种材料,经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等工序制作成墨。制墨重在捶打,一块墨要经过数万次的捶击,然后进入漫长的自然晾干的时间。徽墨细腻,坚如玉,研无声,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一点如漆,万载存真。

  香云纱产自广东顺德,又叫薯莨纱,俗称莨绸。它由丝绸制成,既有丝绸的爽滑、柔软,又硬朗而能够保持其形,隐隐地还有光斑闪烁,穿在身上“沙沙”作响,因此又有人叫它响云纱,精美而华贵。

  香云纱同样与阳光、草地、露水、空气、时辰等有关,更与泥土有着一种奇缘。制作香云纱要经过坏绸、精练、浸薯莨汁、晾晒、煮练、过泥、洗涤、摊雾、拉幅、整装等环节,关键之处,一在薯莨汁水浸染,二在草地上的晾晒,三在河道淤泥覆盖、露晒,淤泥只能用珠江三角洲特有的富含多种矿物质的河道淤泥。

  沿一条小河而行,从高架桥下钻过,走过一座木桥,才找到成艺晒莨厂。厂区不大,主要的生产车间竟然是一片草坪。一群精壮的汉子在夕阳下卷着几十匹莨绸。莨绸如波浪抖动,像潮水一样从草地上迅疾退去。他们像掌握了天地之间的一个秘密,与时间、阳光、空气、温度、气候达成了某种默契,顽童似的,做起了一场大地游戏。大片莨绸就在我踏入草地的时刻,转眼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晾晒对草坪要求很高。草的好坏对香云纱的制作起着微妙的作用。草的高度必须在三四厘米,因此每10天要修剪一次草坪。青草上水汽的蒸腾和日光的暴晒,使得布匹两面截然不同。向阳的一面干,颜色浅。反面则湿润,颜色深。经过浸染晾晒后的布匹变成了棕红色。

  香云纱最神秘的一道工序是从凌晨三点开始的,工人把布一匹匹排开在专用的涂泥缸旁,然后将淤泥涂抹在布匹之上,用赤脚踩踏。在太阳升起之前,满是泥浆的莨绸早已摊开在草地上,接受朝露。白天,岭南炽热的阳光将黑色的淤泥晒得灰紫。

  涂泥在阴凉时进行,主要是避光,好让淤泥中的亚硝酸盐和布匹中的薯莨汁液发生化学反应。涂泥后,布匹放在阴凉的地方。45分钟至1小时后,便生产出一种薄而坚固的黑胶,正是这种黑胶使得香云纱色彩常新。莨绸清洗后,再次晾晒。香云纱棕红色消失,变成发亮的黑色。最后便是摊露。夜色里,香云纱铺在草坪上,让薄薄的露水在上面凝结……

  酒是神奇的。人类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下先后发明了酒。酒让人类的精神世界展现了超凡脱俗的一面,创造了一种酒神精神、艺术精神。酒不但以物质的形态出现,更以精神文化的形态呈现,它渗透到了风俗、礼仪、文学、军事、宗教、政治等各个领域。酒的创造是传奇的,据说九千年前,贾湖人从鸟食发酵得到启示,酿造出了果酒。也有说猿猴造酒、天降酒星、仪狄造酒、杜康造酒、黄帝造酒。正所谓“苍天无首尾,大地无上下,天君赏美酒,地王赐佳肴”。

  酒与瓷器都与神有关,民间传说便是酒神与窑神。瓷器的烧制在釉与火,这把火把普通的泥土一变而成千姿百态神奇不凡的瓷。

  中国最好的酒产于贵州茅台镇。茅台的赤水河谷充满神秘色彩。云贵高原在这里向着四川盆地倾斜,穿行于万山丛中的赤水河,夏天浊黄、湍急,阳光在长长的波浪上闪耀,空中水汽与两岸葱郁的树木发出夺目的光芒。山峰一片草绿与钢蓝,高高低低散乱地延伸向天际。大娄山西段,山体高耸,红色的泥土上,并无高大的树木。如果不是美酒出产于此,这样的山谷在贵州十分寻常。

  “风来隔壁三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这正是仁怀的写照。成就仁怀的就是一个“酒”字。两千多年前仁怀就有酿酒的习俗,后来更酿出了独特的酱香酒。

  茅台镇酱香酒走出山谷,离不开蜀盐。“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公元18世纪,四川食盐逆赤水河而上,运到了茅台镇,一时盐商云集。茅台是川盐入黔的水运终点,也是陆运的起点。于是,盐来酒往,茅台镇的酒顺河而下,进入中原。清道光贡生张国华诗赞:“一座茅台旧有村,糟丘无数结为邻。使君休怨曲生醉,利锁名缰更醉人。于今好酒在茅台,滇黔川湘客到来。贩去千里市上卖,谁不称奇亦罕哉。”茅台镇则是“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一时名声远远大过仁怀。

  茅台古镇建在弯曲的赤水河两岸。茅台因茅草祭台而得名。河谷滩涂茅草现在虽然少了,但仍然可见。左岸房屋密集,除了层层相叠的木楼民居,还有三百多家酒厂、一千多家小作坊。出产的名酒有茅台、钓鱼台、国台等。茅台美酒家喻户晓。

  这一段河谷风景并无奇特之处。为什么美酒出自这里?据说20世纪60年代,为酿造更多茅台酒,茅台酒厂在遵义找到了一个与茅台镇环境十分相似的地方,用完全相同的原料,后来甚至连水也从茅台镇运了过去,工艺一模一样,工人也一样,但酿出来的酒还是与茅台酒不一样。人们这才想到茅台镇的微生物,它们是无法复制的。

  酿酒的原料,水、高粱、小麦无疑十分重要。赤水河有美酒河之称,这条发源于云南镇雄的长江支流,孕育出了茅台、郎酒、习酒、钓鱼台等名酒。茅台镇的地质主体是紫色砂页岩、砾岩,土壤酸碱适度,渗水性良好,地面水和地下水经红岩土层流入赤水河,具有丰富的微量元素。赤水河河水颜色因时而变,雨季时紫红色泥沙汇入河中,河水变成棕红色。这是赤水河命名的由来。夏季金黄,重阳时节,则清亮通透如同碧玉。酒厂就在重阳节这一天开始投料酿酒。

  仁怀出产一种糯高粱,当地称作红缨子,粒小皮厚,淀粉含量高,硬如石子,可经九次蒸煮。而一般的高粱经三次蒸煮就黏连成一团了。酿酒的大曲由小麦制作,小麦也是本土产的软质小麦。

  茅台镇河谷海拔400多米,地处北纬28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天闷热,冬季也不太寒冷,形成了具有高温高湿的河谷小气候。这也是酿酒的好环境。

  钓鱼台国宾酒生产周期长,要经过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无疑,勾兑是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美酒具有神性。一些神秘的行为,茅台镇的人们一直坚持不敢违逆,譬如在特定的日子要做特定的事,端阳节踩曲,重阳节下沙。古代酿酒要焚香祭神。踩曲以小麦制作酒曲,由女子赤足踩踏成形。下甑摊晾,则由男子赤脚把蒸过还发热的高粱踢散摊开。他们三五成群走在高粱上,一边走一边踢,嘻嘻哈哈,像在与高粱做一场游戏。上甑也须人工用竹簸箕把高粱搬进酒甑。一切皆限定于自然之物。

  这样酿出来的酒,不只口感醇厚,还可如闻花香一样细嗅,用舌尖感觉那股热辣中的回甘,即便空杯,亦酒香弥漫。尤其是酒过三巡,微醺中,或是春雨绵绵的清明时节,或是万木萧瑟的深秋,或是雪夜的围炉,三五知己共饮,或是独酌,都有人生的万千况味。不管是“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还是“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或是“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或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样的人生感怀都离不了一壶老酒。

  黔之地,本就是一块神秘的土地。人们敬祭的神灵多种多样,祭祀都少不了酒。侗族酒俗,无处不在,从人生礼仪的“满月酒”“讨八字酒”“结婚酒”“三朝酒”“寿酒”,到生产生活中的“老庚酒”“安碑酒”“晒谱酒”,再到侗年、萨玛节节日酒,侗家人酒不离歌,酒歌繁多。布依族的“拦路酒”,备酒于路上,客到以酒歌劝酒,唱迎客歌,客人饮了才能进寨,有时主客还需对歌。特别是喝转转酒,“一家来客全寨亲”,家家设宴轮流邀请客人喝酒。苗族“吃扯碗酒”“团圆酒”“牛角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苗家的拦路酒叫作设酒卡,酒卡从家门或寨门设起,隔一段距离摆一张桌子,每张桌子摆上酒和肉,由盛装的姑娘守候……

  贵州山地酒文化不同于别的地方,他们喝酒不离歌,欢聚不离酒。特别是拦門酒、迎客酒、送客酒,正所谓“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这些充满浓浓人情味的酒,是让人心灵归依的一片盛情与深情。因为酒,这片山河亦妩媚得浪漫、风流。

  ——选自《芙蓉》2022年第4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