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来苏州虎丘谒张国维祠,站在“泽被东南”的碑坊前,都不禁要伫立默想。当年十七个文心剑胆的好汉,传承明末几社、复社先贤的风流,聚义结社,播动的文化革命风潮,席卷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当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被推翻的时候,历史的巨轮载着四万万的同胞该驶向何方?这历史的难题,就摆在了同盟会革命先贤面前。为民族独立、人民民主、科教兴国而启迪民智,呼应在海外刚成立的同盟会,一些先贤在秋瑾殉难后组合其它社团,决定在国内“登高一呼”,“以文会友”,于是在江南传统文化的圣坛——虎丘结盟,诞生了南社。
南社,是诗,是歌,是祖国历史中壮丽的一幅画卷。
南社,是笔,是戈,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的一面旗帜。
二
南社是“同盟会的宣传部”,其发起人陈去病、高天梅、柳亚子等一群文化精英,具有先知先觉,他们认识到在漫长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封建专制是万恶的渊薮,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禁锢了人民文化思想的自由,造成了人们精神上极大的痛苦。文字成狱,集会有禁,人心涣散,外敌入侵,官僚充塞,民不聊生,其危害至深且大。
从前,清朝政府怕先进思想的出现,会带来“人心因之瓦解”的局面,而闭关自守、作茧自缚,导致国家贫弱。“欲凭文字擂风潮”的无数南社人敢于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兴办教育,创立报社,鼓吹革命,召唤国魂,启蒙新文化运动,甚至投入到武装革命,牺牲生命,真是可歌可泣。
我们不能忘记:在辛亥革命史上,足以冠轶群伦的同盟会中的一些南社社员,文武兼资、德才兼备,助力掀起“二次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增添了南社鲜明的政治色彩和社会影响力。
从中共一大的成立,到共和国的诞生,南社与中国共产党总是一路风雨同舟。
……读南社的历史,怎么不令人心灵激荡,感受这铭刻史册的南社文化的辉煌?
三
南社精神在哪?南社精神就寫在无数南社先贤的诗文中。
不管是南社文化中的诗词、书画、戏剧、小说、国学和史论,还是科技、教育、法学和新闻出版……其成果都恰似山塘河边白公堤上,那一棵棵伫立的柳树和葡萄架上串串的葡萄,千枝万叶,迎风招展,茂密成荫,硕果累累,而他们根,总是深深地扎在江南大地肥沃的泥土里。
而今,在纪念南社的园地里,你可以再听听苏曼殊的诗歌、吕碧城的词曲、李叔同的禅语、鲁迅的呐喊,以及吴梅的昆曲哼唱。你可以欣赏黄宾虹的画艺、冯春航的戏剧表演,以及黄人、黄侃和黄节关于国学的演讲。你可以读一读《南社丛刻》《民立报》《京报》《大汉报》;翻一翻通俗文学中“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尝一尝山塘河上画舫里的姑苏船菜;闻一闻汾湖旁“酒社”飘逸的酒香。你还可以去游一游有陈去病故居的同里、有柳亚子故居的黎里,以及有“乐国”的西塘,有“迷楼”的周庄……
四
看那虎丘斜塔,塔基扎根在南,而塔尖却指顶向北。仿佛它早已在旧时代就预言了在此成立的南社是寓意反对封建北廷的一面旗帜了。它再也不是一个风景区的地理标志,而是一种革命精神的象征,是一个政治文化的符号。
巍巍的虎丘塔啊,当年,就在您的身边集结了一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为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不怕结盟杀头,从全国各地赶来,以诗文励志。虎丘圣坛千人石像母亲的胸怀一样宽广,将明末复社精神穿越时空传给他们。悠悠的山塘河啊,你默默地用吴文化的乳汁和江南文人士子的豪情哺育了东南儿女,输给他们以爱国情操。谁能相信,我们近现代革命文化之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南社,永远在我心中!
——选自西部散文网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