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儿藏在水中
早晨太阳里晒鱼网
迎面吹过来大海风
潮水升,浪花涌……
这首熟悉的旋律节奏从容、舒缓,旋律抒情、流畅,它是展播近半个世纪优秀电影《渔光曲》的主题曲,电影《渔光曲》是我们潮汕的又一位老乡——蔡楚生先生导演的扛鼎之作。
百年电影史上群星璀璨,蔡楚生是位列其中的佼佼者。蔡楚生,祖籍广东潮阳,这个地区人口稠密,但资源有限,老百姓们有出外经商的习惯,人称“潮人善贾”。蔡楚生的祖父早年就离开家乡,到上海做百货生意。
1906年1月12日,蔡楚生出生于上海,父亲受过传统教育,经商之余,雅好书画,母亲喜欢戏曲,并擅长剪纸、刺绣。这些来自家庭的熏陶,对后来蔡楚生自己的艺术风格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蔡楚生6岁时,因为祖父厌倦了十里洋场尔虞我诈的生活,一家人迁回潮阳老家。他开始参加田间劳动,同时又在村里的旧祠堂里念私塾,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由于父亲期望他能够成为经商之才,振兴家业,在他13岁时,送他到汕头市的一家杂货批发店里做学徒。蔡楚生白天在店里工作,晚上以百货箱里垫底的报纸为教材,对着油灯,认字学习,并练习写书信。
由于兴趣不在商业,几年的学徒生涯,蔡楚生并没有什么长进,父亲很着急,又把他送到上海叔父开的一家店里学生意。但是在上海待了两年,蔡楚生就因为“水土不服”,回到了家乡。
经过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几次进出,蔡楚生对当时的社会面貌有了较深的了解,但是自己的前途却一直处于彷徨中,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目标。由于他渴求文化知识,空余时间都把心思放在了读书上,又对美术、书法产生了兴趣,刻苦攻钻之下能绘画并写得诸体好字,成了多才多艺一青年。
广东是大革命的发源地,工农运动高涨。蔡楚生加入了汕头店员工会,参加各项社会活动。一天晚上,他观看了“进业白话剧社”演出的《可怜的裴加》,发自内心地感叹:“演剧让人得益匪浅!”他也因此对演剧有了感情,雄心勃勃要编写剧本了。
当时汕头地区彩票盛行,众多想发财的人竹篮打水大呼上当。蔡楚生以此为题材,利用半个月的夜晚时间,编写了滑稽短剧《呆运》。随即以《呆运》为敲门砖,加入了“进业白话剧社”。《呆运》编排上演,是这出戏“源于生活”的缘故吧,还吸引了不少观众,蔡楚生在剧社中的地位上升,得以参与编导及舞美设计了。
1925年,上海五卅慘案发生后,五卅运动的狂飙席卷全国。汕头工人阶级和各阶层群众纷纷行动起来,成立了工会和各种进步组织。19岁的蔡楚生参加了“汕头店员工会”,并组织了“进业白话剧社”,积极开展文艺宣传活动。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11月抵达汕头。作为工会执委的蔡楚生聆听了周恩来、彭湃等共产党人的演讲。这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其坚定决心,用文艺反映人民疾苦,将文艺事业作为一生的事业。日军侵华期间,蔡楚生先生始终以电影艺术激励全民,呼吁团结抗日,表现了人民在沦陷区进行不屈斗争的历史,歌颂了工人阶级支持抗战的热情。在蔡楚生先生的影片中,大都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充满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倾吐人民大众的心声,呼唤黎明解放的到来,充满正义。
1927年早春,上海“华剧影片公司”的导演陈天带着演员、摄影师来了汕头,拍摄《白芙蓉》等影片的外景。蔡楚生和“进业”的同人热诚欢迎,大力协助,又借东风趁着这一大好时机,宣布成立“汕头进业电影制片公司”。“华剧”的导演陈天出于对他们的回报,提出要为“进业”执导拍摄一部电影,选中的剧本正是谐趣剧《呆运》。这使蔡楚生不免受宠若惊,还有幸出演配角呢!拍摄过程中认真投入,并不时向陈天请教导演技巧。陈天本是潮阳人氏,很赞赏蔡楚生的热情与好学,两人成了同乡加好友。
蔡楚生的处女作《呆运》,在广告中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滑稽讽刺电影”。影片以离奇的情节,夸张的表演手法,揭露了彩票行业的骗局与危害:梦想发财的修鞋匠省吃俭用买了张彩票,为防丢失贴在了门背后等待开奖,梦想成真交好运中了大奖彩票却揭不下来,无奈之下只得扛着门板赶去兑奖处,欣喜若狂中撞倒行人碰翻卖摊,一长串索赔者紧追其后大呼小叫,所得的奖金连赔偿还远远不够呢,气急败坏呆若木鸡两眼眼泪汪汪。
《呆运》在汕头地区映出后引起不小反响,蔡楚生人气大涨,成了当地的名人。他也很有点自我陶醉,更为电影的神奇所吸引,憧憬有朝一日跨入电影殿堂。
大革命失败后,蔡楚生在汕头已难以容生,只身北去上海滩寻找自己的电影梦,被一家影片公司雇佣,可惜的是当杂工。他不计薪水微薄,搬运道具,搭拆布景,清洁场地,干得卖力又认真。一段时间过去了,不能感动“上帝”,还是杂工。蔡楚生考虑长此下去愿望难以实现,于是去找陈天,经由陈天帮忙,进入“华剧影片公司”充当临时演员兼场记、置景。他还算满意,勤勤恳恳于本职,“拉郎配”出场时,即使跑龙套露一露面甚至没有一句台词,也都一丝不苟。他还趁工作之便,琢磨、学习制作电影的环节与技能。
长辈同乡的著名电影导演郑正秋,得悉了蔡楚生当年编演《呆运》及在“华剧”的良好表现,认准是个可锻之材,便极力推荐他进入了当时规模最大的“明星影片公司”。蔡楚生视郑正秋为授业、解惑、传道的恩师,看、听、问、记,用心学习钻研电影的编、导、演。郑正秋倾心传教,毫无保留。蔡楚生感激之余,益加发奋,坚信总有出人头地成功的一天。
这位小同乡的执着追求与奋斗精神,使郑正秋感动又惊异,提升他当了助理导演兼美工师,不久又升为副导演。蔡楚生成了郑正秋的助手,协助郑正秋拍摄了《战地小同胞》《桃花湖》《红泪影》等6部影片。
顺着这条道路,蔡楚生紧接着拍摄了他的成名作《渔光曲》。
《渔光曲》讲述的是东海小渔村一个贫苦渔民家庭的故事,以凄婉的笔调描写了下层百姓的苦难生活,同时也透视到了富人淫逸生活背后的痛楚。蔡楚生拍片向来以速度快见长,但是这部片却拍了18个月。一方面是因为要远赴东海取外景,另一方面在于蔡楚生坚持采取国外先进录音设备,制作成有声片,和公司僵持了不少时间。
1934年6月,影片制成公映,连映84天,造成了轰动效应,一举刷新了3个月前刚刚创下观影纪录的郑正秋拍摄的《姊妹花》。《渔光曲》上映,深刻的思想性和真实感人的艺术魅力轰动了当时的中国影坛。主题歌《渔光曲》的十几万张唱片也一抢而空。
1935年2月,《渔光曲》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蔡楚生也一跃成为世界性的电影艺术家。风云激荡的时代成就了蔡楚生,他也为时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音画史诗。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进入“孤岛”时期,蔡楚生和一批电影家南下香港,继续电影创作。1942年香港沦陷,蔡楚生乔装成难民,逃亡桂林,1944年到达重庆。抗日战争结束后,蔡楚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上海,看到十里洋场重新成为冒险家的乐园,那些在战争期间大发国难财的达官贵人摇身一变成为接收要员。受此启发,他开始写作《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剧本。
由于当时他重病缠身,便邀请刚刚入行的郑君里联手执导此片。他在家中遥控指挥,郑君里负責现场拍摄,每天前去汇报情况。经过一年的时间,方告完成。
《一江春水向东流》片长160分钟,分上下两集——《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影片在时间上跨度十年,从抗战前夕一直写到战后接收;在空间上涉及国统区、沦陷区和敌后游击区的生活;在内容上,通过主人公张忠良与“沦陷夫人”素芬、“陪都夫人”王丽珍、“接受夫人”何文艳之间的错综关系,揭示了战乱环境下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以大手笔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民族的灾难和人性的沉浮。
1947年10月下旬,电影上映后,轰动上海,连映3个多月,观众达70多万人次,甚至还有盲人购票入场“听电影”。该片刷新了之前《渔光曲》保持的票房成绩,创下了中国电影的新纪录。
不同于《南国之春》,蔡楚生另一代表作《粉红色的梦》则充斥弥漫着“浪漫主义”和“伤感情调”。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受着各种新潮思想和西方文化冲击,所谓新知识分子也随之迷失在这座“物质,思想两极分化”的大都市之中。蔡楚生现实,犀利的表现手法,浪漫主义之下也不过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们对控制欲望的无能;对国难的无奈与软弱。就这样,蔡楚生手里的电影,一部比一部卖座,也逐渐成了全中国电影界的佼佼者。
蔡楚生一生中编导了27部影片,他被誉为“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世界级电影宗师之一”,他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多个之最,如《渔光曲》荣获第一个国际奖项——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荣誉奖;《一江春水向东流》创国产电影最高卖座纪录。难怪柯灵称赞说:“蔡楚生的崛起象征了中国电影史另一章的开头。”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