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三十四年了,双虹桥依然活着。
历经风雨沧桑,这座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而今依然“生活”在滇西怒江大峡谷境内的古桥始终意志坚定地见证着南方丝绸古道的生命轨迹。
古往今来,岁月无痕,双虹桥承载的不仅是风吹、日晒、雨淋和行人马帮,而且还有一部厚重的历史。
双虹桥美丽。世界上很少有一座桥分成两段来建造的,特别是铁索桥,而双虹桥却在工匠们的巧夺天工之下“天生丽质”地让世人惊叹了几百年。
站在双虹桥头平望,两道桥就如行走着的两兄弟,一前一后,手拉着手,毫无分开的意思。穿越时空,依然情深意长,让真正的“人类兄弟”感悟着、想象着。而坐在怒江边被流水抚摸成圆润光滑的礁石上仰望双虹桥时,这部桥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两道飞虹,遇上雨后初晴,彩虹高挂,这两道以铁链为“筋”,以木头为“骨”的虹比天空中的彩虹更具动感——彩虹虽彩却一动不动,双虹吊桥却在清凉的风中和行人马帮的走动中优美地摆动着身躯,犹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真让人分不清哪是天上,哪是人间。当站在双虹桥的上空俯瞰时,双虹桥又成了巨人迈步跨越怒江的两只大脚,一步紧跟一步,桥间飞檐斗拱的凉亭仿佛扶手,而滔滔江水只是潺潺溪流。不经意间,这两大步跨越了二百多年的历史,步履还依然那么坚定从容,总让人读也读不完。
双虹桥厚重。当古道的生命即将在怒江边断裂时,遥远的梦想却被一根根铁链与木板相拥的“摇桥”连接,彩虹双双飞舞的黎山怒水之间,一座与怒江水相依相伴的铁索桥一头连着历史和风雨,一头奔向未来与希望。虽然双虹桥在流淌的时光显得老态龙钟,一步三摇,但在行人的记忆里却是生龙活虎、步履堅定。每次搂着它走过,总让人有一种沐浴在祖先温暖而宽大的怀抱里的感觉,它的年龄让我感到慈祥,它的坚定让我感到年青,在我心里,它不只是一座桥,更是一位站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圣贤。
双虹桥多情。浑然天成的礁石桥墩周围的石头已被江水冲磨得七形八状,有的圆滑如球,有的扁似蚌壳,有的尖如剑梢,有的平如桌面,有的胖如肥猪,有的瘦如害狗(家乡方言,指瘦骨嶙峋的狗)。虽然形态各异,却是不离不弃,造就了一个水波与顽石、柔美与刚硬的世界。而关于桥名的由来,还有一个情深意切的传说:双虹桥初建时不叫此名,而叫“双猴桥”,原因是当时桥刚建成,还未等县太爷来“踩桥”(建桥竣工落成的一种典礼),就有怒江东岸的一对情侣——两只猴子手牵手蹒跚过桥,引得人们欢呼大笑,戏称“双猴桥”。后来,有人觉得此名不雅,加之两道吊桥犹如两条飞虹连贯东西两岸,遂改名为双虹桥。
双虹桥坚硬。双虹桥以巨石为墩,以铁木为身,历经风雨沧桑,始终从容自若、岿然不动。双虹桥通向怒山一边的东段净跨67米。共系铁链15根,底链13根,扶手链两侧各1根,桥面铺覆枋板,宽3.1米;通向高黎贡山的一边的西段净跨38米,共系12根铁链,底链10根,扶手链2根、桥面宽2.8米。全桥总长162.5米。这样“刚柔相济”的桥与现代钢筋混凝土的桥相比,虽然没有那么雍容华贵与富丽堂皇,但却是那么的古色古香与质朴内涵。岁月无情,将双虹桥侵蚀得锈迹斑斑;岁月有意,又将双虹桥磨砺得光芒四射。
双虹桥悠远。每次路过、走过、抚过双虹桥,心中都会荡起一阵阵波澜——她是那样恬静、那样优美地悬挂在那里,倾听着清脆的驼铃和沉闷的马蹄声忽近忽远,一次次把文明与希望迎来送往,一次次把生活与理想拉近,以一种高贵而悠远的姿态在风尘飘摇的南方丝绸古道中成为一部永恒而无言的历史。读它,总是思绪万千,深沉悠远。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