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和了解一座城市,不妨先从城市的历史建筑开始,那些浸透了本地浓郁文化气息的历史老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特殊标志,又是一座城市最靓丽的一张文化名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周玉冰所著的《风华大观》--江淮大戏院的历史回眸这本书采用了纪实手法对享有“安徽文化名片”美誉的江淮大戏院历史回眸,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安徽省会合肥近70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座城市都会有滋养她成长的文化基因,合肥古称庐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古城。然而,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局限了这座千年古城文化发展的脚步。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合肥市仅仅是只有6万人口的小县城,文化基础设施简陋、匮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党和政府亲切关怀下,合肥市加快了城市文化建设步伐逐渐补强文化缺失这块短板,集中建设了一批科教文卫建筑,如:安徽大学、安徽医学院、安徽博物馆、安徽图书馆等一批特色的城市建筑就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江淮大戏院就是这批古典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的标志性历史文化建筑之一。
本书作者周玉冰是一位性格温和、儒雅低调的实力派作家。他曾为严凤英、海子、叶笃正、童乃寿、张翰飞、张君逸、王能珍等一大批安徽籍名人写过传记,目前已正式出版个人专著10多部。周玉冰曾在中学任教十年之后又转行从事新闻记者、编辑工作十多年,丰富的人生经历、深厚的学识为这本历史体裁作品顺利完成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作为安徽合肥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的江淮大戏院从落成那天开始,顺理成章地在合肥政治和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里,召开各种重要会议向全省传递建设安徽、发展安徽的最强音。舞台上,众多名家纷纷登台亮相,把人间悲欢离合演绎得淋漓尽致。毫不夸张地说,一座大戏院,半部合肥史。江淮大戏院成为合肥一张特殊的文化名片,不仅提升了合肥的文化品位,而且给这座城市留下了特殊的文化记忆。该书分为:历史追溯、惊艳风华、峥嵘岁月、群英荟萃、亲切关怀、平凡春秋、悠悠往事七个章节来展开。作者把江淮大戏院这个小场景放置在历史空间的大背景下来叙述、回眸,通过几十位亲历者的亲身经历的叙述以小见大把个人的人生命运和时代发展变迁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安徽省第一座占地4835平方米、具有民族古典建筑风格的大型剧院这个特定场景把20世纪50年代以来安徽数十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
该书采用了纪实手法、图文并茂,具有史料性、学术性、可读性等鲜明特色,是一部弘扬城市文化精神、唤醒乡愁记忆的好书。
为了完成这部书写工作任务,作者通过深入细致地大量采访掌握了第一手鲜活的资料,在时间跨越了半个多世纪时空隧道里去用心一点一滴地梳理江淮大戏院成长发展点滴后进行精心选材、精心构思、精心撰写、精心加工,作者为此书正式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和艰辛的劳动,把这张熠熠生辉的安徽历史文化名片栩栩如生地呈现给了广大读者。
书中还详细、生动地叙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视察安徽、关怀安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历史往事,从安徽省会地址的確定、黄梅戏的崛起、安徽省委一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江淮大戏院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涅槃重生等重大历史事件回忆入手,以故事形式娓娓讲述了在安徽省会合肥大地上发生的一个又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
老建筑是城市文脉传承和延续必不可少的重要历史文化载体,老建筑又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心灵家园。通过阅读这部《风华大观》纪实文学作品唤醒了读者心中久违的城市文化记忆,在当今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如何保护好城市那些老建筑,让那些浸透了城市文化记忆的老建筑“活”下来,为现代化城市多增添一份历史的厚重感,用历史文化丰富现代化城市的文化色彩,提升城市历史文化的“含金量”,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打造响亮的城市文化名片等诸多方面提供了新借鉴和新思考。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