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北京老胡同里的咖啡馆

时间:2023/11/9 作者: 西部散文选刊 热度: 12505
刘夏利

  

  北京胡同就是老北京的古都风貌,也是北京的代表。

  “胡同”,这两个字原是蒙古语的译音。《析津志》载称“巷通本方言”,是1267年元代建大都沿袭下来的,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所以,北京胡同是久远历史的产物,它反映了北京历史的面貌,是有丰富内容的。“胡同”一词出现在《三国志》,胡汉同居一巷之意。

  走在北京街头,知道北京之大,更体会自身之小。北京的文化模式还是很清楚的,这里每一处都体现着现代大都市化风光。然而,对北京最有兴趣的还是老胡同,最初走进南锣鼓巷时,感觉两边的墙壁可以与江南雨巷相媲美。那胡同是越走越长越走越有韵味,矮墙之内是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大红的灯笼挂在屋檐下,屋檐以上是青砖黛瓦,小院里安静。

  北京的胡同,有种特别的味道。在游客云集的南锣鼓巷附近,转个弯就能遇到几家安静的咖啡馆,还保留着三角形屋梁和老北京的韵味,惊喜满满。老板们都是有故事有追求的人,能在大都市里安心做事儿,实在难得。穿梭于北京的胡同里,喝杯好咖啡,停停走走,北京胡同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夏日炎炎,坐标北京,摄影师镜头下的人物故事各异。

  从地铁站出来,四处张望下一站目的地,和同学相约结伴去藏在南锣鼓的咖啡馆,在咖啡厅写东西、办公,是都市生活很常见的,这似乎还是编辑、编剧们的约定俗成。

  躲开喧闹的人群,走到蓑衣胡同不起眼的院子里,闻到拿铁的香味和感受到烘焙炉里甜丝丝的感觉,没有任何的招牌,白色的院墙和深绿色的大门,推开门看到满院花色。这家咖啡馆藏在北京胡同里。女老板是这样描述自己生活的:“做面包、煮咖啡;吉他自弹,一起唱歌;书香满屋,以影会友;不求多财,只求舒心。”因热爱创作,自然也成为了这里的常客,我们居住的地方距离北京颐和园比较近,下课后经常会乘坐地铁去西单、王府井、南锣鼓巷、三里屯等地,咖啡馆是由于那里氛围好,自己至今也未找到原因,也许是出于喜欢那里的安逸环境,耐心观察咖啡馆里的每一处角落,貌似都能然我感到很放松。

  在北京生活那些年,除了去胡同咖啡馆,也经常去王府井书店,与很多读者会浸泡在书城一整天,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我就坐在老人家附近,他戴着瓶底厚的老花镜,对着资料抄抄写写,一坐就是一上午,敬佩这位北京老奶奶的学习精神。对于文学的热爱,从小就特别痴迷,爸爸妈妈总爱给我买很多课外书,每次去书店,我就喜欢购买很多作文书,童年记忆中,最爱看的就是作文书,几乎每一本都看完。参加工作之后,從事文字工作,写作的机会就比较多,或许很多人需要音乐解闷,而我只需要安静地看一本文学作品就很快乐,后来总结,其实,当时我们去咖啡馆是找到理想的创作环境,但多少需要条件和刻意张罗。

  现在走路、候餐、坐车的烟火时刻几乎都利用起来,尽量时刻保持思考,发现更多的新鲜事物。有时这种直觉和感觉被人们称为“天赋”。创作者要有一双发现故事的眼睛,擅长把生活中看到的所有的事物、人物、景物都合理地串联在一起,咖啡馆常常是故事发生的地方,比如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莫迪亚诺的《青春咖啡馆》。在许多小说里,咖啡馆仿佛一个福柯意义上的“异托邦”。

  今天的咖啡馆是一些装修得很豪华的地方,许多知名的门店更是成为文艺青年的“打卡地”。咖啡馆的氛围被想象成是对人的净化、升华与安慰、抚慰。

书香文化



  喜爱读书的人都认为书是有香气的,因此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提到书香这个词,比如打开一本新书,会顿觉“阵阵书香扑鼻而来”;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往往被称为“书香门第”。这里“书香”是指什么香?有人认为书香是纸香,或是印刷油墨的香气。

  梁实秋曾在《书》一文中写道:“书而曰香,盖亦有说。从前的书,所用纸张不外毛边连史之类,加上松烟油墨,天长日久密不通风自然生出一股气味,似沉檀非沉檀,更不是桂馥兰薰,并不沁人脾胃,亦不特别触鼻,无以名之,名之曰书香。”这种说法有其道理,不过如果查阅史籍,我们会发现,书香虽的的确确是从书中散发出来的,最早却并非指书籍本身的香味,而是与一种叫作“芸”的香草有关。

  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爱读书的人都知道,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精神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化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在这个世界上,比黄金更贵重的,永远是知识,而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只有读书,才会使自己成为有价值的人。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读书人,永远不会沦落为精神世界的卑微者。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阅读不仅能提高修养、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可以让人安静,并找到心中的安逸钥匙。也有人这样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

  之前,听过拆书帮赵周老师关于《这样读书就够了》的讲座,他热爱阅读、热爱藏书、同时教会我们如何高效读书,教我们把阅读分成“有用”的阅读和“无用”的阅读。所谓“有用”的阅读,就是为了获取各种知识的阅读,为了拿到文凭、证书、为了在职场中提升自己能力的阅读。“相对无用”的阅读,是另外一种更加美好的境界,是为生命的充实、为心灵的成长而阅读,它的效果或许无法直接体现在获得文凭、提升专业技能上,或许无法直接让你在职场上、考场上获得成功,但是这种“相对无用”的阅读也能帮助到你,而且阅读能快速提高写作水平。

  诗人北岛在忆旧时说道。年少时,或许我们也有过文学的悸动,想把那些难以为人道的故事写进小说,把脑海中光怪陆离的世界诉诸纸上。但拿起笔时,生活总推着我们向前,升学、工作、结婚、生子……不留一丝喘息之地。逐渐地,华丽的袍子上爬满虱子,柴米油盐终究占据了我们的梦。

  思想清楚,才能有清楚的文字。当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记忆往往能够唤起很多我们对世界的一种新的发现,它能够把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普鲁斯特在小说中写道,阳光从百叶窗里照进来的时候,百叶窗像是插满了羽毛。普鲁斯特的描写使我感受到了这种阳光的进入,而且把百叶窗和羽毛同时表达在阳光上面,使我产生了一种感觉被唤醒以后的美妙感觉。在写到他外出旅行的时候,住的饭店的房间四周的墙涂的是海洋的颜色,而且是涂得很逼真的波浪的那种。这使他感觉到整天都闻到了一种海的腥味。这种描写又唤醒了我的很多的过去的记忆。我相信,当普鲁斯特写作的时候,也唤起了他的记忆。这就是记忆,它能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

  一名合格优秀的创作者,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大量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在精通文学的基础上,还应经常涉足更廣泛的领域,如:哲学、历史、艺术等等。日常生活中倡导读书,爱上读书大量读书,参加作协举办的各类“读书交流会”活动,并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在书房张贴“我的书单”,定期写读后感、书评。

  喜欢徜徉在书的海洋里。一本好书,就像星空中闪烁的一点点微光,照亮了我的心房;像黑夜里的一盏盏路灯,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像灿烂云霞的一缕缕光彩,缤纷了我的生活……

  常常让我感到愉悦,我觉得阅读就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了。很多著名的作家都喜欢阅读,都认为沉醉在阅读中,犹如沐浴在春风里。杨绛先生曾说过:“读书好比串门——隐形的串门。”想去就去,想走就走,还可以任意评价,也没人来训斥,随心所欲,这又是一种多么舒服的感觉。

  《诗经·小雅》中所述“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舒展的屋面又如一本翻开的书,墨香缭绕,写意书屋。书让女人变得更加优雅,让男人变得更有品位,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享读书之乐,沉醉其中。

  ——选自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