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如果爱,请活出更好的自己

时间:2023/11/9 作者: 西部散文选刊 热度: 12389
“焦虑是父母对想象力的滥用。”这句话突然戳中了我的心。“你不好好学习,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没有好工作,那你将来的人生可怎么办呀?”这样貌似前瞻性的层层递进的因果推理似乎在佐证我们焦虑的正确性。

  我突然想到了村子里去世多年的王叔。王叔一世刚强,唯一的软肋是他的独生子,酒后的王叔不止一次地和人说起他儿子将来的生活,“每个月挣那么几十块钱,怎活成个人呀?”每次的谈话王叔都会以这句话作为结尾,伴随着浓重的鼻音和两行浑浊的泪水。王叔曾是庄稼地里的能手,是施工队里专家,是生活中的硬汉,一个人组建了施工队成了进城务工的先遣队,硬是把从父亲手上接过来的穷家破业发展成十里八乡的富裕户。但他的儿子与他相比似乎总是差那么一点,当农民差点儿体力,干建筑差点儿脑力,性格中也差点儿阳刚与硬气,见了人总是腼腆地笑。王叔的儿子不愿意继承父亲的衣钵,高中毕业回村当了民办老师,就那么安于现状地活着。“怎活成个人”的担忧一直伴随着王叔的晚年生活,使得他本可以安享的晚年过得忧心忡忡,直到去世。据说临死前的王叔昏迷多日人事不省,但儿子在他耳边说了句“爸,你放心吧”王叔竟流下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滴泪。我不知道王叔最终有没有放心,但我知道王叔的儿子后来其实过得也不差。娶了自己心爱的姑娘,民办老师转正,常常可以看见已经退休的他在公园里、广场上写地书或者是打太极。如果王叔活着,不知道在他看来他的儿子现在活没活成个人。

  生活中的很多例子告诉我们父母这种所谓的先见之明并不一定正确,即使正确其实你当时的担忧和告诫并没有多大用处。“亲口尝梨知酸甜”,我们的生活经验有多少是从上一辈人身上习得的,哪个伤哪个痛不是在自己经历之后感触到的。即便是人到中年,有一天我们衣着单薄地去看老母亲,老人家不无担心地对你说:穿这么少,可是感冒呀。你回家后会因此而加衣服吗?大概率是不会的。

  那天逛商场,碰到一个初中一毕业就从事服装行业20多年的女店主,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三句话后就说到了孩子身上。“他不听我的话呀,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像我一样辛苦,全年基本不敢休息,也不能陪孩子。唉!你知道吗?当初我父母让继续上学,可是我……唉!提不成了。”现在她的儿子不就是20年前的她吗?我们摔跤磕脑袋获得的那些经验教训对孩子真的有用吗?第一遍可能还会有所触动,久而久之呢?是不是成了噪音呢?人生就是这样,有些路注定是要自己走的,崎岖也好,平坦也罷,其中的苦与乐只能留给自己品尝。

  早上起来听到隔壁的女人在大声地哭骂,声嘶力竭的。像极了一些时候的自己,听着有些心酸,有些心疼。我们焦虑,我们着急,我们抓狂,极大部分的原因是担心孩子现在的怠惰会需要用将来的辛苦偿还,可是这真的有用吗?我的经验是没用。不但没用还有极大的副作用:这样自以为是的杞人忧天只能让这种焦虑情绪在自己身上蔓延,并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孩子,弄得自己疲惫不堪,孩子不胜其烦。

  所以,决定要改变。孩子将来遇到挫折与困难是必然的,与其为孩子的将来忧心忡忡,倒不如直面和解决自己今天的问题,比如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让他觉得有个情绪稳定的妈妈是件幸福的事情;比如换个方式和青春期的他相处,让和谐的亲子关系成为他奋力向前的动力;比如适当地把关注的焦点做个位移,让彼此处在一个相对舒服的状态;比如在兵荒马乱的成人世界里活出一时半刻的气定神闲来,让他知道生活可以千姿百态;比如像现在一样码几个字,说不定某一天真的出版成书,让他知道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对梦想的追求……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们直面困难,解决问题,内心逐渐成长、强大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也是在引导、培养孩子勇于克服困难、勇于抗击挫折发展强大精神力量的过程。这,其实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吧!

  所以,从今天起,我不会再因为爱他而担忧和抱怨,我要因为爱他而活出一个更好的自己!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