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昆明龙脉之称的龙泉路,说它是新中国以来的昆明工业文明走廊也名副其实。数十年来以机器轰鸣,炊烟缭绕延续日常,至江岸小区的建成,进入新时期的开发时代。从小菜园立交、江岸小区的建设开始,龙泉路由城市住宅楼盘的开发,伴随着道路的数次提升改造,变成今天的花园城区。而盘踞在龙泉路顶端的昆明重机厂,却在岁月的消逝中,变成871文化创意工场。
一个策展、出品人,第一次在这个园区做展览,展题有意靠近城市生态变化,以及人类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得到与失去。面对变化,让我想到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在社会生活中其实“无我”的现实。我们没法评判好与不好,得到与失去,但可以留下一些亲历的风景和风景的声音……
壹
于是,“风景的声音”展题产生了。在展览期间,我于8月13日晚接受了“听见广播”的直播采访,率真明丽的主持人明洋提问:为什么把画展命名为“风景的声音”?画展是视觉艺术,声音是听觉艺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您画展的“声音”?请用一两幅耳熟能详的作品做例子,阐述它们发出的是什么声音!
我的回答是在西方舶来品的油画艺术中,风景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世间万物,山川河流,人生百态皆风景。声音是一个形容词,既可以指自然风景发出的各种响声,又可以指艺术家的创作成就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影响力,或者说一个艺术家的艺术语言就是其艺术的聲音。在中西方艺术语境中,无论是魏晋时期产生的中国山水画,还是17世纪出现的西方风景画,它们都有自己的声音。并随着时代文明发展的步履,不断变化与交融,相互渗透与繁荣。
就“风景的声音”画展而言,“声音”包含了参展艺术家的创作成就,参展作品本身的内涵和艺术魅力;其二,一个展期长达40天的画展,所有的展览宣传都是“声音”,其内容主要告诉观展民众艺术家都有哪些人,所展出的风景画是些什么样的内容,以及作品背后的故事等等。如同我们今晚的直播节目,就是用声音传播展览,是艺术推广中独一无二的特殊声音;其三,根据6月29日云南美术家协会发布的信息,获悉10余位参展画家的作品已经选送第13届全国美展他们是这次展览中的特殊声音,是云南画坛有力量的声音。
8月17日清晨,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公布的名单里,第13届全国美展油画展区云南入选作品11幅12位艺术家。本次展览画家占了7幅,分别是陈流(学术支持)、邺绍贵、王玄、郭仁海、缪远洋、杨剑波、边小强7位优秀艺术家。
具体说到艺术作品的声音,我们通常把栩栩如生,能给予人灵动感觉的艺术品比喻为“会说话”的艺术,能在展览中与观者产生共鸣,相互对话。如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睡莲》等传世经典名作,看似安静,实则鲜活,典型的“无声胜有声”,能在不同时代的展览传播中声名远扬。至于这个“声音”是什么?当我们面对相同的一幅艺术作品,不同的人和不同经历的观画者,感受皆不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者,亦如是。
7月19日下午的艺术沙龙,前来参加的唐志冈、白实、刘亚伟、金志强、胡俊、赵昆南、张炜、赵泽宣、管赛梅、廖眺等画家和嘉宾、学术主持朱思睿等发言,共同探讨时代与风景画的关系,画家的创作表达等问题。云南油画学会会长唐志冈教授说:“云南是绘画资源大省,一年四季都可以画,所以外省的画家寒假都往云南跑。我们守着四季不同的风景,有责任画出与众不同的风景画。我认为现在云南的问题是大家都把风景画得太好看,太表面了。我们不能一直这么画下去,仅停留在画眼睛看见的,否则就没有意义了。艺术家应该结合自己的思考,透过云南一年四季流转的七彩斑斓表象,吸取丰富的民族文化养分和元素,创作更多富有云南历史人文特质的风景画。”
我作为艺术推广工作者,则强调这是一个追求“艺术看展日常化”的实验性展览,旨在引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观展常态。亮点就是每位参展艺术家一幅招贴画,作为展览内容的组成部分共同展出,以丰富展览的整体视觉,在短时间内为观展者拓宽阅读趣味。通过展览呈现,阐释艺术来自生活,艺术作品不是高冷的孤芳自赏,是要在回到人民生活中,给人以美的享受,成为普通人的日常。
贰
要真正认识和听到风景画的声音,我们得从中西方艺术的学术文化背景开始。中国山水画追求把人的精神融入画中,搬回家里。唐人王维“枕上见千里”的诗句,指谋求卧身在榻而尽观大千世界,至山水画理论出现“卧榻”术语,决定了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特征,即人与自然的结合,天人合一,物我同一之境界。其经典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前者作为载体,要求画家行万里路,强调造化。后者是核心,强调读万卷书,丰富其学养,升华其精神。
从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出现衬托人物背景的中国山水画;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勃然兴起,第一批山水画专论出现;到隋唐展子虔《游春图》描绘的自然景色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五代两宋期间,山水画家辈出和山水画派叠现,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五代时期的北派山水和南派山水,北宋晚期的“米点山水”与青绿山水;北派山水代表人物荆浩的学生关仝的《关山行旅图》,画上巨峰高耸,气韵深厚;至唐代擅长诗、书、画、音乐的王维,以精湛的笔墨、渲染见长,开创了诗与画的有机结合。
“诗画同源”的山水画,在中国人心中就是独特的“风景”,却不能与风景画混为一谈。因为西方风景画的历史要远远晚于中国山水画,两者的绘画技法及情感表达各异,是截然不同的艺术。具体区别在于它们的材料媒介、形式语言、表现方法、特征、线条、空间和色彩塑形完全不同。中国山水画的理念以意境表现情感为主,给人以自由发挥而不受现实空间制约的感觉。其方法以“写”入画,坚持遵循以线为主、以色彩为辅的原则,十分重视装饰感的表现形式,追求艺术作品形神兼备,画中意境与气韵悠长深远。
起源于17世纪的西方风景绘画,强调对景写生,在现实中感觉大自然。依靠丰富的色彩,细微的光感表达一种真实存在的自然风光,以及画者自身对自然和世界的理解,追求尽最大量地再现自然,采用不同的手法描摹自然的景色。从达·芬奇的第一幅独立风景画开始,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分别独立,形成了最初的美术作品市场,促使欧洲出现第一批职业风景画家,推进了18世纪的浪漫主义风景画,19世纪风景画艺术的繁荣。之后出现的印象派风景画,代表人物莫奈对光与色出神入化的应用,给风景画掀开了光辉的一页。后印象主义三杰保罗塞尚、保罗高更、文特森梵高的求真精神出现,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等流派相继问世,使风景画走向无限多元。随后诞生的蒙克、卢梭、莫兰迪、弗洛伊德等艺术家,几代艺术家共同创造了风景画的历史地位与人文价值。
古今中外,人类在不同的时代,创造了不同的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艺术。中国山水画家春日踏青,秋后游山玩水,还有如黄公望一般终日游历,把自己的人生哲学和自己都画在其中。西方风景画家经常外出对景写生,看似与中国山水画家外出游历如出一辙,实则以不同的媒材,创作各自不同特质的艺术,向世界发出不同的声音。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东西方艺术家,在相同的人与自然关系中,为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留下不同的文明烙印,贴上不同的艺术标签。
叁
我以为,在任何时代,大自然都是人类共有的风景,是人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也是大自然的风景。二者不可切割,互为风景,構成共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以人为主导的社会发展不断改变和损毁自然风景,也不断创造和丰富人文景观。而风景画,只是画者在世界景观空间观看和感受的视觉表达。
“风景的声音”是我继2014年《风景之上1》油画展的延伸。意在表达云南一片片赤色的土地与人的关系,主要城市昆明近些年与周边地区的变化。当中有工业发展后留下的遗迹,有城市建设过程的记录,有不同艺术区的产生和生存现状,更有追求纯粹自然风景的描绘,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和背后的人文故事。主要由唐志冈、黄德基、白实、陈群杰、张炜、邺绍贵、王玄、郭仁海、缪远洋、王晓赟、杨剑波、陈玲洁、曹悦、边小强、赵泽宣、张珂、张小东、韩胜男、廖朓等不同年龄层次的三代画家共同讲述。他们之间大部分存在师承关系,作品却各具面貌,声音也自然不同。
由两个走廊和11个大小不同空间组成的“风景的声音”画展,每个空间都是一个独立的板块内容。比如一楼的走廊和6个小空间,以呈现自然风景为主,其中分为写实风景、云南红土地自然风景、意象油画风景、乡村情怀风景、女性画家“心象”风景、行为艺术个案等板块。从一楼到二楼的楼梯走道墙面,由青年画家赵泽宣《昆明重机厂1958》系列、张珂《鸟瞰钢铁城1》组成工业文献单元。二楼走廊和两个小空间、会议室、会客厅分别陈列工业风格作品、城市人文风景及自然风景等作品,以凸显展览作品既可忽略,却又无处不在,构成艺术品与展览空间相结合,融入为一体的自然状态,有序呈现了画家们描绘的云南山川大地,人文风景佳作。
艺术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四时轮回风景中,采用各自观看风景的方式与经验,展现心中不同的家乡风景,铺陈各自不同的视觉风景内容。其成就有多有少,有大有小。其声音有强有弱,有急有缓,多元而丰富,组成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云南当代风景画面貌,构建了云南独特的原创艺术空间。
展览展出41位艺术家的102幅作品,完全取决于内容对展题,有的艺术家1幅或2幅,有的3幅或6幅不等。作品类别以油画为主,兼具小量水彩,包括行为艺术个案。布展顺序也没有大小画家区分,由展览空间展线、作品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决定。是一次追求自由平等,呈现云南艺术生态自然现象的展览。
参展年龄最小的画家廖眺、李榛(摄影)的行为艺术小单元,廖眺把自己倒立栽种在麦苗地里,体验人如麦苗般自然生长的过程,形成一组“无用之用”的系列作品,诠释人在无用之时可以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无用的事,辩证地体现了艺术的纯粹性,以及90后的视觉创作思考,又或是他们看世界的眼睛使然。赵泽宣、张珂的工业文献单元,意在让室内的工业风格作品与窗外的昆明重机厂形成现场感呼应,告诉观展者始建于1958年的重点项目昆明重机厂,曾经的工业文明地标名片,昔日的喧嚣与热闹已不复存在,在悄无声息中逐渐变成工业遗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成今天的871文化创意工场……
艺术家胡俊一组记录创库的小画,看似客观没有情绪,实则如他参加艺术沙龙那天发言所说:“这个工作室,是我艺术的栖息地,我的精神家园。我现在还不知道有一天真的被拆了,该怎么办?”80后职业画家管赛梅说她经常画幻想中的风景,如参展作品《沉睡的声音》,在城市的森林花园中,一棵树可以是一个人,不同的男人女人,做着他们喜欢的事,组成和人一样多彩的家园;贺奇能带给人回忆、安静的滇池风景;曹悦、张小东、侯宗才不同的城市人文视觉,传达给人生活、生存的想象和思考;白实红的寂寥、热烈而高贵的红土地,乡村博物馆般走进观者的眼睛;张炜与他的学生刘俊杰、韩胜男等纯粹的自然风景,抒写了云南的青天白日清新如洗,云卷云舒,霞光流动,是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自觉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永恒的憧憬。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