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记忆中的“面人人”

时间:2023/11/9 作者: 西部散文选刊 热度: 12287
魏凤兰

  又是一年的七月十五,和往年一样,清早就接到大哥的电话:“买回一只羊了,中午都回老妈家过十五”。于是中午时分,弟兄姐妹都相继回到老妈的家中,七碟八碗摆满一桌,刚出锅的炖羊肉飘香四溢。照例是浓浓的亲情,欢乐的气氛。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欢聚却难掩我内心的落寞,总感觉没有儿时过七月十五那个味儿。

  记得儿时过七月十五,那是一个隆重程度仅次于过年的节日。这要从临近十五人们在相互问候方式上就可以看出来,邻居间见面总要问一句“咋过十五呀?”可见对这个节日的重视程度。大人们这天要给自己放一天假,不安排下地干农活,只在家里收拾一下牲口圈棚,修理修理农具为即将到来的秋收做准备。女人们这一天更忙,早早就开始炖肉,把发好的面兑上碱面反复揉匀。孩子们更是兴高采烈,因为这天不光能吃到鲜美的羊肉,更主要的是可以过一把捏面人人的瘾,因而早就围在灶台边跃跃欲试。本地人都知道,所谓“面人人”就是把做馒头的食材做出许多融入创意的一些动物、植物来,统称为“面人人”。做出来的不一定是人形,一般每家都会捏一对童男玉女,预示人丁兴旺,然后就是捏一些如猪、牛、羊、等小动物、植物。

  母亲在十五的前一天就会发好一大盆面,接下来就要开始上演重头戏——捏面人人。我们也早已把一些制作用的工具如剪刀、梳子、食红、“面人人眼睛”等准备好了。“面人人眼睛”其实就是一种植物的种子,正好在七月十五前后成熟。乌黑发亮,是给面人人当做眼睛的不二之选。母亲总是先做一个大的童男童女之类的,并且尽量装饰得很漂亮,孩子们也会每人得到一团面,在大人的指导下,做一些简单的类似于小猪、刺猬等面人人。够一篦子就上锅蒸,然后赶快为下一锅做准备。快要出锅时,孩子们总是凑在大锅周围,随着揭开锅盖的一刹那,在升腾着的白蒙蒙雾气中,欢呼雀跃着寻找自己的作品,相互评说着不尽意的地方。赶在羊肉炖出锅之前,两三大锅的面人人已经蒸好了,白白胖胖地摆在篦子上,再给嘴唇等部位点上红点,就更加好看生动起来。接着还要蒸上一锅又大又虚的馒头,就上羊肉,香甜美味。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除了过年,也就七月十五能吃上这样的美味。

  一般在中午吃饭的时候是绝对不舍得吃面人人的。只有那些还小不懂事的孩子会哭闹着要吃,大人也就把那些品相不好的给一个。面人人要等饭后,灶膛里的火渐渐弱了,慢火炕在锅里,不断翻烤到焦黄酥脆……

  初秋的午后,阳光依然斑驳而温暖,靜谧的农家小院里,弥漫在空气中的炖羊肉的香味儿渐渐褪去,飘飘袅袅而来的是那沁人心脾醇香扑鼻的烤面人人香味儿……闲下来的邻居主妇们也会拿两个能拿得出手的面人人送给邻居,当然,邻居也会回赠两个,开心地谈论欣赏一番。孩子们也在比谁得到的面人人多,谁的最好看。也许是因为精工细作赋予了面人人不一般的灵魂,吃起来的味道自然要比烤馒头的味道香甜许多。再加上那个年代的孩子们也没有什么零食可吃,能吃上自己亲自参与制作的面人人,那自然是幸福感爆棚。乃至于开学以后经常看到有小伙伴们的书包里露出一个或半个烤得焦黄诱人的面人人。

  七月十五又叫中元节,这也是近几年才流行的说法。在民间七月半是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该节也是追怀先人的一种传统文化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在当地,这一天也要去祭奠那些逝去的亲人。对于儿时的我来说,只是个能展现自己才艺的快乐日子。

  捏面人人是老百姓与民间艺术的一次邂逅,也是过七月十五的精髓和灵魂。捏面人人是妈妈跟着妈妈的妈妈学到的,在捏的过程中,老辈人都在口口相传着过十五的一些故事,这样,不仅使捏面人人这门手艺不断传承下来,也成为我们了解老辈人生活的一个窗口。

  而今,七月十五已然在如期地过,但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总也找不回儿时的那种感觉。面人人更是早已被各种精美的糕点所代替,现代人很少有人为捏面人人而费时费力。前些年过十五也曾给孩子们捏过面人人,一来为渲染节日气氛,二来也想找回儿时过七月十五的那种感觉。但孩子们的兴趣往往都是看看而已,被我们这代人美到至高无上地位的面人人遭到了冷遇。为了不浪费粮食,我只好把它在烤箱里考出来,当早点吃。同样是烤的焦黄诱人的面人人却再也吃不出儿时的那个味儿,更主要的是永远找不回儿时的那种急切盼望和激动快乐的心境。时过境迁,捏面人人的乐趣已渐行渐远,零散的记忆,怎么也拼凑不出儿时简单快乐的画卷,心心念念的仍然是那一抹穿过岁月洗礼的无忧无虑的童真!我不知道是该为时代的进步而高兴,还是为逝去的童年而忧伤,还是为那日渐淡漠的传统节日文化的丢失而遗憾……

  ——选自西部散文网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