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庄稼地里干了一整天的活,既累又饿,母亲偶尔也会给我煮一碗挂面吃,既方便又能填饱肚子,倒也让人回味。
逢年过节,自然会吃一两次挂面。尤其是羊肉臊子挂面,想起来就不觉流口水。新土豆和鲜豆腐切成碎碎的小丁,海带切成不长不短的小条,再放一些黄花菜和各种调料。这样的羊肉臊子挂面,闻起来扑鼻香,吃起来满嘴香,令人记忆犹新。
说实话,我一向不爱吃挂面,总觉得挂面是机器加工的,没有手工面好吃。所以,只要一提吃挂面,我就会敬而远之。
但是,多年扎根在脑海中的这个概念和生活中形成的这个习惯,还是在手工挂面的诱惑下“出轨”了。
前年金秋,山野一片绿色,满坡满洼的庄稼煞是惹人喜爱,田地里干活的老乡喜上眉梢。在这个满怀希望和收获的季节,我驱车来到挂钩的吴堡县张家山镇调研。
饭点到了,王德烽书记问我:“吃挂面如何?”客随主便,主人这么安排,自有其道理,我也不好说什么,虽然心里不怎么乐意。况且,张家山手工挂面名声在外,我也有所闻。如此,见识一下其“庐山真面目”也好。
不一会,热气腾腾的挂面端上了桌。顿时,满屋飘香。筷子挑起来一看,每一根都如丝线般白格生生,吃到嘴里既光滑又劲道,配以羊肉臊子,就着鲜嫩的纯天然苦菜,那个纯香、那个爽口、那个舒服……我不由得说出了句广告词:“味道好极了!”王书记说,这就是我们张家山的空心手工挂面。
噢,此挂面非彼挂面也!我不禁在心里赞叹。
观之,雪白如丝;闻之,喷鼻香醇:食之,光滑爽口。
打那以后,手工挂面成了我们单位的“桌上宾”。不论是早点还是晚餐,总要煮挂面吃。要么是西红柿素臊子,要么是肉丁丁浑臊子。两碗挂面下肚,可口又舒坦。
现在,就连从不喜欢吃挂面的儿子,自从吃过手工挂面后,也连说好吃,并常常念叨。
王德烽书记介绍:张家山空心手工挂面,源于汉、唐时期,至今有近千年的历史,曾作为贡品进献皇宫。制作工艺没有任何文字说明,完全靠父辈们代代相传,采用祖传秘方精制。整个制作过程为:和面、搓条、盘条、上筷子、阴条、分筷子、再阴条、出筷子、风干、装封等12道工序,需20个小时方能完成。而空心挂面的特点,则是因为把和好的面经过反复发酵而成,所谓“茎直中通”。如此加工而成的挂面,面细如丝、色白味美、食之柔滑、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因其富含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和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深受消费者喜爱。
近几年,张家山镇高度重视手工挂面这一独特的民间产业,千方百计予以扶持。镇党委每年还要召开一次研讨会,请挂面加工户上台现身说法,给他们披红戴花,颁发奖金和荣誉证书。先后涌现出“老张家空心手工挂面”“老霍家手工挂面”“老薛家千年空心面”几个产业大户。目前,全镇仅手工挂面加工户达56户,年产300吨,创收300万元。今年6月,张家山空心手工挂面已被陕西省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挂面上餐桌,食之大不同;若想不遗憾,品味张家山。我相信,张家山手工挂面这一独有的传统工艺,一定会在勤劳、朴实、睿智的张家山村民手里发扬光大,世代传承。
“家家院中有面架,户户面架飘银丝”的美景,不日将呈现在张家山的村村落落,乃至整个铜吴堡的山山峁峁。
张家山空心手工挂面,我今生的不了情缘!
——选自2011年9月3日《榆林日报》“信天游副刊”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