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西藏的艰苦激发起更多的责任感,也许援藏的辛劳引发起对田园生活向往之情,也许是眼前景象更需要得到半亩闲田的慰藉吧。所以在全身心为援藏工作付出最大努力的时候,高宝军老师把“半亩闲田”当成了心灵的栖息地,将一幅幅画面串成了美丽的风景线。而我在阅读过散文集《半亩闲田》后,忍不住想起“躬耕”一词。
说到“躬耕”一词,大都会在自然而然中想到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正是《出师表》,使诸葛亮这一忠臣的形象更为深入人心。当今的援藏道路上,许许多多干部用忠诚的脚步,表达着无怨无悔的心声,本书作者高宝军正是其中之一。
再次读到高宝军老师的散文集,产生耳目一新之感。浏览过用赋所作的序,便把读者思绪带入到六个章节,分别是半亩闲田、得闲偶记、庸人闲愁、童梦琐忆、院门孤独和牧笛悠扬。
本书以《半亩闲田》章节开头,通过《阿里看云》和《春雪飘然》展示过西藏美丽风景,又通过《藏西散记》和《过林卡》等经历,展现了自然风景的魅力和地域文化特色。任何一种美丽的发现和展示,需要眼睛的发现,更需要用心灵去感悟。有过此感悟后,才会将唐诗宋词融合到《雨中阿里》和《风从戈壁吹来》中,为风景平添了更多怡人色彩。所以面对《狮泉河畔的身影》的时候,才能够用坚强来应对,使读者在同情中感受到力量;《得闲偶记》则通过《春到仁贡村》和《清晨班公湖》等經历和风景描绘出工作画面,然后引发出《想起爷爷》和《等在大门口的奶奶》的怀念之情,思乡之情没有泯灭掉援藏的责任,所以才会在《墨脱遇雨》和《走萨让》中表现出坚定,并在《宝塔山的光芒》汲取过力量,在《春日暖阳》中感受温馨;《庸人闲愁》讲述了作者援藏期间的心境和经历,但在《噶尔记忆》中的话则表达了坚定的信念:来西藏之前,常听人说:在西藏,躺着也是一种奉献。而凭我个人的经验,要搞好工作,就得深入群众;要讲求奉献,就得担当实干。这几年,我一直记着约翰·洛克菲勒给儿子信中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在阿里的几年,我把这一理论观点作为搞好工作的动力源,作为调节心情的稳压器,不断发扬“老西藏精神”和“孔繁森精神”,宁叫身体透支,不让使命欠账。正是在此信念指引下,才会感受到《洁白的哈达》的珍贵,才会在《雪落陵园》中向读者传递出庄严感,才会在《生命禁区的一抹绿》中播下希望的种子,才会产生《想离难舍阿里情》的情怀;作者对西藏的感情是深沉的,对故土的感情是真挚的。所以在《童梦琐忆》一章,通过《村庄没有记住我》《天天过年有多好》《我不想长大成人》等稿件,展示了过去家乡生活画面,正处于童年的作者,在家乡享受着童趣,也从童趣中流露着父辈生活的艰辛,艰辛到现在已有所改变后,面对西藏落后状况,平添了更多的是信心和希望;面对各种可喜变化,作者仍然怀有一颗悲天悯人心怀,所以在《院门孤独》中,又在讲述《孤独的院门》《地老鼠刘二》《抱走的小姑》等故事中,展现出一幅幅凄惨画面。这些画面与描写西藏时的那些画面有着相似之处,因发生的年代有所区别,却为改变各种状况指明了方向。看似各个章节独立成章,其实又存在着有机联系;强大的责任感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力量背后又饱含着无尽的爱心,所以才会用《牧笛悠扬》中弹奏出动听的节奏。通过描绘人与动物之间的经历,将所思所想植于动物内心深处,使狗、驴、猪等的生命和形象有了更多活灵活现的色彩,在此烘托下,山野美味也增添了新的诱人意味。特别是在《大赖》一文中,通过与大赖相处的经历,以及被人抓走后其在城里的经历等的描写,把忠诚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尽管有着推敲和虚构,但也没有失去科学性和合理性。
纵观全书每一篇文章,均沿着形散神不散的轨道行文,有些文章看似说着许多事,其实都直奔着一个主题。既有道理的阐述,也有画面的展现,当然都是在构思巧妙做基础的。
田园生活充满了更多幸福感,所以才会让很多人对其心向往之。诸葛亮躬耕于田园,胸怀治国之志。高宝军在为援藏事业倾注更多心血的时候,在心海开辟出半亩闲田去躬耕,收获的是美丽画面,此画面在修养和情操滋养下,形成的风景终会越来越美丽。
——选自西部散文网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