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人与城

时间:2023/11/9 作者: 西部散文选刊 热度: 11018
夏立君

  

  

1977年·界湖



  这一年,我16岁,高中生了。

  好像天生有颗向往远方的心,去过的最远之地,却不过是距家十里八里的几个公社(后来的乡镇)驻地。

  在沂南县辛集公社刘家庄,抬头就见山,低头就见水。我可不稀罕这些。我常沿着沂河滩走啊走,有时往上游走半天,有时往下游走半天,目光总是在沂河下一个拐弯处茫然坠落。

  那时流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就在我出生的刘家庄,把我从小学一年级一直管理到高中。从未有过学校的村庄,却有了从小学到高中齐备的奇迹学校。从一年级到高中,不用升学考试,高中同学还是小学那班同学。这不是奇迹是啥?学校容纳了周边五六个村的孩子,每级就一个班,三五十人不等。好处显而易见:师生们兼职当农民十分方便。上午一般上四节课,下午上两节课就放学,放学后就可加入田间劳动大军。像我这种半拉孩子,能挣半下午的工分,周末及节假日更是当然的劳动时间。从十三四岁开始,我就能挣出本人口粮所需的工分额度。能养活自己了,对这个子女成群的九口之家来说,无疑很重要。很小就与成年人一起劳动,可能有一个好处——促进了我某方面的早熟。聪明绝顶的莫言,近来忽生灵感,自称是“晚熟的人”。这话不可当真,他惊人早熟的地方,他那作品早泄露了。

  大约就在十三四岁时某一天,望天望地、东思西想的我,忽陷入一种莫名其妙的陶醉状态:我这人真好,真好,让我当谁,我都不干。后来想,那是不是一种儿童少年式的自恋?飘飘着一具分量有限的肉身,整天异想天开。一个数字铭刻我心:13岁,体重53市斤。时至今日,我一直有个或许不免令孩子奇怪乃至讨厌的习惯——面对可爱的孩子,有时就忍不住问人家体重几何。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啊,老夏这曲里拐弯的心事,真没法对你诉说。验证次数再多也是这样:我13岁时体重,约等于现在六七岁孩平均体重。那一年那一天,公社供销社来村里购生猪,这可是一件相当有看头的大事。称猪用大抬杆秤,捆绑结实的猪被挂到秤钩上,几条大汉抬起伸入称系的扁担或木棍,猪就十分荒谬地四脚朝天脱离大地,体重就出来了。猪一直养尊处优,对这荒谬之举显然愤怒至极,一阵接一阵仰天长啸,破村庄被震得浑身哆嗦。称完猪,收猪者竟盯上我了:小瘦猴,多大啦?我报上岁数,他又说:来来来,称一称,看你有多沉,能顶上头小猪崽吧。我也想知自己有多沉。称我不必捆绑,我抓住秤钩打个提溜就完事。收猪者有点无聊,毫无必要地以高亢大音报出我体重,比报肥猪体重时竟还用劲,看客们放声大笑。我的人生就多了个不易忘掉的数字。一旁的弟弟大喊:也称称我,称称我。弟弟10岁,50市斤。收猪者大笑:大三岁沉三斤,你看你咋长得。就这点分量的我,常常转悠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心眼,还特别爱劳动,家务活、地里活都爱干,不把自己累得精疲力竭不止。大约六七岁时,好像是首次帮娘烧火,饭做好了,火熄了,我来了灵感,伸手到灶口抹一点锅底灰,再抹到额头上,带着这光荣记号,洋洋得意步出“夏门行”。邻家大姐首先发现了秘密,哈哈笑着揭露我老底:三郎呀,帮俺婶子烧火啦,生怕不抹点灰旁人不知道吧?大姐这修养真是有点差,一点都不照顾一个独特儿童的巨大自尊。我是夏三郎,她把我当成下三烂啦。咂摸一下我当时的心理真相,也颇有趣。有一种人格叫讨好型人格,我这抹灰伎俩,是不是就是这种人格的最初流露呢?可是,我讨好再多的人,也不再讨好这位大姐了。几年后,大姐要出嫁。出嫁不是小事,得乘车,没别的车可乘,只能乘那种平时送粪搬庄稼的独轮车。她坐一边,安排我坐另一边,这叫趁车。那地方就兴这个,姑娘出嫁时,需找个男孩特别是兄弟多的男孩来趁车。一想到她曾对我那么无情,我就想半路上突然滚下车,将这新媳妇跌他个人仰马翻。可是一念及完成任务后,不但可吃到一顿罕见好饭,还会得到五毛赏钱,我就忍了。五毛啊,足足攒够十个鸡蛋才能卖五毛钱。

  我对这次重大出门行动,最感遗憾的一点是:这位大姐嫁得太近,其婆家离我村才一里地。推车的大汉嘻嘻哈哈着,一会儿就把我们从一个庄的小胡同,塞进了另一個庄的小胡同。大姐你这出息真不大,一辈子就嫁这一回,也不嫁得远一点,不嫁到十里之外,至少也该嫁到五里之外吧。

  我不仅爱劳动,还爱读书。我想方设法找课外书。作文时,老把摘抄的好词好句,硬往里塞。真管用,作文总是能得到语文老师表扬。我要当作家的念头,就是那时产生的。我还想见识很大很大的世界。浩然的《西沙儿女》那部书,我感觉比《艳阳天》还好,有种缥缈的诗意,总是引发我对远方的无限向往。

  可是,别说大世界,到1977年,我还没进入过任何一座人类之城,连名叫界湖的沂南县县城,都没捞着去啊。可恨的是,比我小三岁的弟弟,好几年前就不但去了界湖,还去了更远更大的临沂呢。

  那一年那一天,我们在自家门口捶豆子。你瞧,夏四郎多有创意:他悄悄把一粒新豆塞进耳朵眼里去了。全家人轮流着瞅弟弟的耳朵,一致意见是:不能再掏了,越掏越往里走。到了“赤脚医生”那里,他用只有他才有的镊子试了试,下结论道:不敢硬拿,最好去界湖。

  去界湖?头不疼,脑不热,还要去界湖?爹伸手狠狠地戳向弟弟头皮:鳖羔子,自作自受,让豆子待在里面吧。

  一个深夜,弟弟爬起来噢噢大哭。新豆要完成它的天赋使命,吸收着耳朵眼里的水分养分,膨胀了,发芽了。

  不去界湖是不行了。

  界湖,梦幻一般的界湖,听说那里用柏油铺路,路两边电线杆上吊着大电灯泡,不论多黑的晚上大街上都贼亮贼亮,家家锅台边都有自来水,龙头一拧就哗哗淌水……

  当天,有人从界湖捎话来了:界湖治不了,爹和弟弟当天就乘长途客车去了临沂。新豆已和肉长在一起了,因在脑部,需一种特殊麻醉法才行,而沂南县人民医院没有那高级法子。

  临沂,临沂,那是我心目中一个伟大人类之城。一个又一个夜晚,小伙伴坐在村头的石桥上,面对着星空和大地,谈论着苏联、美国、阿尔巴尼亚、世界、宇宙……我们谁也没去过临沂。

  这粒豆子好厉害,一下就把夏四郎顶到了界湖,顶到了临沂,让他见了大世面。

  1977年夏天,我挣工分自食其力好几年了,并且我已有好几块钱的积蓄了,我郑重提出去界湖见见世面,爹娘哥姐都不好意思阻拦了。

  我约上同学夏明。他是独子,娇惯得很,去界湖玩过好几回了。去界湖可走两条路,骑自行车就得走公路,往南绕道大庄公社,过沂河大桥,到界湖三十六里地,步行就得涉水过沂河,直往西,距离是二十里。我们选择步行。约两小时后,沂蒙山深处这个县城就呈现在眼前。大片平房中,仅有的几座楼都是一副鹤立鸡群骄傲自满的样子。不论到哪个地方,只要发现个楼模样的建筑就过去瞅一瞅。百货大楼是两层,电影院是三层,最高的楼在全县最大企业沂南县酒厂里面,是座四层楼。能叫楼的就这三处。可是,酒厂门卫不让进,最高的大楼就没能进去逛,只好遥望了一番。要想逛这个楼,得找熟人“走后门”。又逛了新华书店、县委县府等重要单位,那里没有楼,却有大房子,县委礼堂能盛好几百人。

  一纵一横交叉着的两条主街全用柏油铺路,路两边电线杆上确实都挂着灯泡,可惜是白天,看不到大放光明的景象。其他小街小巷,基本是砖铺地或与我村差不多的土路。可是,城市就是城市,路上的每粒沙,见到的每个人,似与乡下都不一样。县城人都有“县城表情”,与“刘家庄表情”可不一样。

  一直逛到下午两三点,饥肠辘辘的我们来到了“沂南饭店”,是个对群众开放的国营饭店。是平房,饭厅就一间,但感觉很高,空间也大,摆着许多排桌凳。除了我们两个,用餐的人不多。要了一碗肉片炖白菜粉条,两个馒头,菜两毛钱一碗,馒头多少钱忘了,一吃就觉得与家里的饭菜很不一样,那味道相当高级大气。从厨师往外递饭菜的窗口,探头瞅了瞅,厨房里大白天竟亮着电灯泡,那个厨师靠在墙上抽烟,水龙头啪哒啪哒滴水,他也不拧一拧。我望着那白花花的灯光,尤其感到可惜。两年之后,去界湖参加高考,首次在城市住了一夜,首次见到大街灯火通明的样子。许多地方,大片大片灯光底下,一个人都不见,那么多光白白浪费了。

  夕阳近山时,心满意足的我们才往家走。我买了几本书,夏明不爱看书,他买了好几种好吃的,我只买了半斤油条。油条用线捆着,在我手里悠搭着。我决心要让全家人分享这半斤油条。可是油条的香味越来越浓烈,似乎连我肚子里的蛔虫都闻到了——那时我们肚子里都有蛔虫这阴暗的生灵。肚子闹腾得越来越厉害,我就忍不住掐块油条吃。坏了,一发而不可收,似有一万条馋虫一齐张开了大口。一块又两块,两块又三块,太阳落山了,听到沂河水声了,刘家庄就在眼前了,一直顽强散发奇香的油条却只剩一根了。带一根油条回家,不像话吧?思想斗争了一番后,就无情地把油条消灭了。跪在沙滩上,咕咚咕咚喝一顿沂河水,用沙用水把手上的油搓洗干净,将嘴唇擦了又擦,彻底清除独吞半斤油条的任何痕迹。我告诫夏明,不许对同学对任何人说这事,要是说了,我就公布只有我知道的他那件不可告人的丑事。

  沂河水真清澈呀,是后来的孩子们想象不出的清澈。大约二十年之后,世纪之交,在为老父过生日的合家大聚餐上,我才说出了当年那件丑事。大姐大度地说:老三你那时要是多偷吃点,说不定还能长高些。

  四十多年前的县城界湖模样,深深印在我脑海里。

1997年·莒城·喀什



  一晃就是二十年。1997年,我在莒县教书已十多年。

  1979年,我成为我村那所学校唯一考走的大专生。我一离开村庄,高中就撤了,接着初中撤了,后来小学也撤了。亲爱的母校,完成把我送出去的光荣使命,就迅速从我村消失了。我就读的临沂师专,坐落在费县县城北郊,费县与沂南县南北相邻。我这颗向往远方的心还是未能走远——面对着与老家同样的山水,见识了与界湖面貌近似的另一个县城,它叫费城。费地春秋称费邑,西汉始为费县,到了现当代,与沂南等地同为沂蒙革命老区,有名的《沂蒙山小调》即诞生于此。民国年间还出了个大土匪,就是横行大半个中国杀人无数的刘黑七(刘桂堂)。我专程去过费县与平邑县交界处的刘匪老家锅泉庄,一个缩在山脉皱褶里的村莊。近些年,锅泉庄有人一门心思要利用刘桂堂的名气,搞旅游开发呢。

  一天,同学岳曾逛费城回来了,全班他年龄最小个头比我还矮点,他神秘地说:“一拐弯,好家伙,猛然撞见了两个大洋人。”我们都没见过洋人,那洋人长啥样?到山旮旯里这费城干啥?大家很好奇,就问这问那。岳曾说:“一男一女,都背着个小山一样大包,乍一见,吓我一跳,鼻子老高,个子老高,比咱中国人高多了,那个女的好像也比你老曹高啊。”岳曾伸手指向老曹。一个同学趁机道:“光鼻子高个子高吗?小岳你表达清楚点。到底是个子,还是鼻子还是别的什么营生比老曹高?”老曹不算很高,却是我们宿舍最高的。一想到矮小的岳曾仰望大洋人情景,大家就忍不住笑。国门初开,这肯定是到中国看景的欧美游客。那时,中国亦有少量幸运儿能够出国了,出国者好像都有一个相同爱好:写国外游记。大小作家都写,不是作家的也写。那些游记的味道高度雷同,一言以蔽之就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在费城学习两年后,我来到人生经历中的第三座县城莒城。莒县也是沂南邻县,以浮来山为界,东西相邻。我自小就知浮来山上有棵数千岁老银杏树。莒为地名,始自远古东夷莒部落,周为莒子国,战国时为楚所灭,顽强立国七百载。源自古莒的著名典故“毋忘在莒”,有不忘本、不忘家国、顽强不息等意。莒城历史辉煌,现实中的面貌与界湖与费城却亦高度相似。

  浮来山在莒城西不远。

  在莒县的岁月里,我经常上这山。主要不是为了看山,而是为了看山半腰定林寺内那棵树。也不是为了看那树,而是让那树看一看我。我经常产生这一需要:到那树下站一站,让它看着我,在它浩瀚气息之下,想一想人生中很切近或幽远的问题。它就是有“天下银杏第一树”之称的老银杏。树高24.7米,主干周长15.7米,需八人方能合抱,树荫遮地一亩余,磅礴之势,浩然之气,一树而成大景观。《左传》载,公元前715年9月,鲁隐公与莒子在此盟誓。无法确知其年龄,一般说它有三千多岁或四千多岁了。有一回,仰望着它,忽然想:这树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一百五十倍以上啊!

  在它身边生活了十多年,我的人生就去掉了一大截,而它——还那样。我与大树,正如庄子之言,是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

  大树下有座校经楼,据传《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晚年曾在此校过佛经。

  莒城东傍沭河。

  我在《生命中的河流》一文中写到:

  师专毕业那年,我不想回家乡去,天性中的漂泊愿望促使我想走得远一点。师专生的天空是狭窄的,想走远也走不远。我被分配到邻县一所中学。这所中学就坐落在沭河岸邊。

  我在她身边生活了十余年,她知道我青春的全部苦涩和欢乐。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许多细节和话语,全都随流而逝。沭河给了我最低限度的尊严和最高的奖赏……

  我把对容纳了我十多年岁月的莒城莒地的感恩之情,寄托于这条河了。文章写于二十多年前的世纪末,那时我已身在西域边城喀什。

  1997年春节刚过,我不得不把就要赴新疆喀什支边三年的消息,告诉病弱的母亲,她不解儿子何以要走那么远那么久。母亲说:“做梦也梦不着啊,还有这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等着咱。你过日子还缺啥?去那么远的埝,图啥?”母亲身体不好,对眼下日子却早就十分知足。支边机会是我主动争取的,我找不出话来安慰母亲。出发前夕,我来到沂河,在那里默默待了很久。流水声完全不是儿时听到的那种声音了。这时的沂河,污染严重,差不多成了一条污水河垃圾河。经过近二十年开放发展,经济与社会发生了巨变,界湖、费城、莒城及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变了模样,可是眼中的大地山川河流差不多已全都污秽不堪。

  我不可能对母亲说这样的话:去遥远的地方,是想寻找一条不变节的河流。

  几天后,我来到了万里之外的喀什(全称喀什噶尔)。

  在世界这一隅,一切都似以两极形态呈现。来到喀什,你一眼就能看清沙漠、雪山、绿洲组成一个巨系统,荒凉冷峻与繁华温馨在对峙或互相依存。人们对喀什绿洲的惊呼是恰当的:喀什噶尔(玉石集中之所)。干燥的空气包围着你,抬头便是冷峻清心的冰山雪峰。那似乎近在眼前的冰山,其实远在数百公里之外,它们浮空而出,寂寂如画,那是公格尔峰,那是慕士塔格峰。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驿站,在海运开通之前,喀什是东西方交流的枢纽。若说新疆是融化世界文明的坩埚,那么喀什就是这坩埚的锅底。这里曾留下张骞的足迹,班超的雄心,玄奘的虔诚,香妃的幽怨。它容纳了我一生中的三年时光。若非身临其境,难以想象这座仅十多平方公里的小城,竟拥有那么多非凡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建筑。艾提尕尔寺、阿帕克霍加墓(香妃墓)、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等古建筑及遗迹就有十余处,再加上迥异于内地民居的维吾尔民居,使这座绿洲古城放射出诱人光彩,世界各地的游客,不远万里奔赴中国这个遥远边城,重温古丝绸之路的繁华。

  来喀什之前,我三十多年的人生中,没见过几个外国人。而在喀什,只要出门,就像在参加一个“人种博览会”,到旅游旺季,就更是如此了。老实讲,那些来自欧美的游客,常给我不小的刺激。我总是忍不住悄悄追随观察他们。他们那豪迈轻松的神情,总是令我心生隐隐的自卑与羡慕。我清楚我们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人家站在世界的高处,往哪儿去都显得轻松自在应该。而我们去他们的不论什么地方,都不能不像刘姥姥逛大观园。中国已发生了巨变,可是差距仍然很大。

  以喀什为中心,三年之间,利用寒暑假,沿古丝路,我有计划地推进属于我的旅行。

  我看到了更多的河流。远离了沂河、沭河,越过黄河,来到了塔里木河。她是大地上最长的内陆河。她接纳着来自昆仑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众多支流。

  喀什是塔里木河上游水系所孕育的众多绿洲中的一个,三条支流克孜勒河、叶尔羌河、吐曼河,流过这个绿洲。每天上下班,我都要经过清澈得吐曼河。

  后来,我又走过一段很远的路,一直走到喀什最西南角的塔县,沿中巴公路到达红其拉甫口岸。我终于看见了世上最为清澈的河流——她就是塔什库尔干河。她源自雪域,由南而北,流入塔里木河支流叶尔羌河。她流经的全程,海拔大都在四千米以上。她水量不大,冰凉彻骨,激情奔放,婉转自如,重要的是她清澈,彻底的清澈。

  在大自然的堂奥,我终于看到了清澈得凛然难犯的河流。

  喀什的人间烟火滋养了我三年,那里山河表里亦化为我心中的风景。

  喀什东郊有一片水,名叫东湖。我常常在东湖湖岸遥望慕士塔格峰,观各个季节的落日或朝阳。1999年月12月31日夕阳西下时分,在东湖,我独自默默目送二十世纪最后一轮夕阳,中国西部边陲的夕阳。湖面全结了冰,慕士塔格峰的湖中倒影隐约可见。下午7点19分,落日衔山,整个天空找不到一丝云彩。夕阳似被雪峰一下吸住,被洇湿晕染,火轮碾动,烈火熊熊,水汽淋漓。约3分钟后,火轮沉没。烈火似已熄灭,雪峰及天空却仍在猛烈燃烧。一个不可思议、妙不可言的天空。发生在天空中的事情似乎没有人注视。这时的喀什像往日一样,升起了浓浓的人间烟火。

  类似落日景象,我目睹过无数次。但这回不同。这是世纪末最后一轮落日。虽然不断有人提醒,世纪末最后一轮落日应是2000年的最后一天,但人们好像听不见。世界各地,从国家领袖到平民百姓,都不由分说将1999年12月31日当作旧世纪结束日。人类以迫不及待的心情,把一个容纳了无数事件的旧世纪送走,跨入一个向往中干干净净的新世纪,这个新世纪又是新千年开端,又将人们的这一独特心态予以强化。这天的白天和夜晚,人们大都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世界各地的落日或朝阳,却不太在意身边的落日和朝阳。东湖岸边,只我一人。

  第二天——即2000年1月1日,我早早起床登上东湖湖岸高地,迎接新世纪第一轮红日。10点18分,朝阳从冬日绿洲升起来了。太阳如一桶金,泼在新世纪的门口。

  这轮朝阳比我的出发地日照的朝阳晚升起3个小时。我看见这轮朝阳时,整个中国全都醒来了。我一回头,猛然发现慕士塔格雪峰上空,悬着惨白的半轮月亮。月亮永远是一种妥协者的面孔。世界是在对抗与妥协中跨入新世纪的。

  朝阳下又是喀什温暖的人间烟火。

  十天后,我离开了喀什,回到黄海之滨,回到莒县,回到日照。

2021年·日照



  一晃又是二十年。

  到2021年,我在一个地方待了整整21年了,这个地方叫日照。日照成了我生活时间最长的城市。看样子,此城也必将是我终老之地。有句话说“择一城终老”,我不需再作选择了。

  我第一次到日照,距今竟有四十年了。

  1982年,是我到莒县一中教书的第二年,那时莒县、日照都属临沂行署管辖。暑假到了,学校派我去距莒城二十多公里的龙山乡初中,联络招生事宜。通乡镇的客车很少,我干脆骑自行车去。出了县城,全是沙土路,到达龙山,已是灰头土脸。人民公社已解散,家庭联产责任制已推开,分田到户,农民生活迅速改善,地里蓬勃生长的庄稼是最好证明。龙山处在莒日公路上,距日照县城三十多公里。儿时,常听父亲说他年轻时到日照岚山、安东卫、石臼所一带推盐贩鱼情景,我二十岁的人了,还没到过日照,重要的是还没见过大海呢。公务很简单,一会儿就完成了,何不趁机看看日照城、看看大海?

  一个人,说走就走。当天下午日落前,我到达日照,又是一身尘土。我看到了一个与界湖、费城、莒城等面貌差不多的县城。县委县府大院处在一个高岭上,在大门口瞅了眼,院内好像全是平房。最豪华建筑是四层的“百货楼”(后更名百货大楼),离县府仅数百米。县城距海岸还有十多公里。

  此地西周到战国前期属莒国,汉称海曲,宋朝始有日照镇,乃日照最早得名。元设日照县,明清分属青州沂州。中国古人不亲海,海边之城镇也建得尽量离海远一点,日照城一直是一个很小的沿海孤城。当天晚上,找一小旅馆住下。第二天,迎着朝阳,骑车奔向大海。马上就离开了顶多有数平方公里大的县城,沿着沙土路,穿过庄稼地,穿过一个又一个村庄。除了感觉空气越来越异样,满目所见与内陆农村无异。在骑车赶路过程中,偶尔有小型野生动物的魅影闪过。我禁不住想:我的父祖们,当年推着独轮木车,就走过这路吧?

  那时,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几十年后,从老城到大海这一望无际的庄稼地,几百年乃至几千年来一直基本就这样的地方,竟梦幻般全都变成了城市。不用说几十年,以十年为界,这四十年来,每位十年前的日照人,都难以想象十年后日照的样子。

  忽然,大海的咸腥气息扑面而来。

  我记住了1982年的日照城、石臼所、万平口等地的样子。

  这之后,或因公或因私,到日照的次数逐渐多了起来,至2000年定居日照,成了日照人,算是见证了日照三四十年来的发展。

  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国人亲海的历史卻很短,不过就在一百多年内。“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一生活动在齐鲁及周边,以现代眼光看他就在海边。孔子却似乎把海当作最后的逃避之所,他这句有名的狠话,颇能表达古人对海的态度。

  在近现代,各路侵略者总是从苍茫无际的海上到来,海疆常常比陆疆更令当局忧心。明代定鼎之后,为防倭寇窜扰,遂沿海设置很多卫、所。安东卫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是明代著名海防卫之一。直至清末,统治者望向大海的目光一直是畏葸复杂的。一场又一场惊涛骇浪生死攸关的挑战,一再扑向这个庞大衰弱老帝国,令它在人类早已到来的海洋时代的边缘挣扎徘徊。

  大海,面向大海,坦然亲切自信地面向大海,这个时代终于到来。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中国融入世界拥抱世界的四十年。日照这个昔日海边小城,历经蝶变再蝶变,迅速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海滨城市。

  1982年首次来日照的我,对那时日照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一些大事,却基本一无所知。1978年,省政府已完成在日照的选港勘察,1980年,原国家计委已批复石臼港区设计任务书,就在1982年,石臼港区已开工建设。这个港区与岚山港区合称日照港,几十年后的2021年,竟成为我国沿海主枢纽港之一,全国排名第六的五亿吨大港。就在眼前,又有一件有标志意义的大事——2021年10月9日,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日照港落地。位于一带一路东方交汇点的这个大港,又向世界一流海洋强港迈进了一大步。

  从1989年之后,我对日照才越来越熟悉。这一年,日照以港立市,升格为地级市。不久,又设区带县,莒县、五莲划归日照,老日照变成东港区,我由临沂人变成了日照人。1995年,市直机关综合大楼开建,选址距日照老城八公里,距海岸三公里。我2000年结束支边到日照日报社工作,当时还在老城区办公,一年后就搬迁到新市区北京北路了。员工们大都仍住在老城,那时几乎无人有私家车,我们乘单位通勤车上班。经过改革开放第一个二十年的发展,日照已初具规模,有了沿海新兴城市的模样。但在新世纪初,总体感觉仍是空空荡荡。坐在通勤车里,望着路两边零星点缀在田野里的单位、楼房,常有同事感慨:什么时候才能把这些空地填满啊?

  在不同的季节,我常会过段时间就选择步行上班或下班,全程需八九十分钟。我当然不走公路,而是走田间小路,走树林,走村庄,并经常变更路线。那些村庄已被视为城中村了,却仍是纯粹村庄模样,村民还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实际上,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刻,城市侵入村庄消灭村庄的步伐是相当快的。走在这样的路上,真是妙不可言。一个又一个大小工地旁边,是村庄是农田,一会儿是机械轰鸣,一会儿就成了蛙鸣虫唱。一下子被楼房或单位挡住了去路,一拐弯又见了小桥流水。春天见过的一片树林或一方池塘,秋天再走时就找不到了。较大些的生灵,我看见过一闪而过的野狐,更常见的是比野狐个头小的黄鼠狼。在一个小麦黄熟时节,干燥田野散发着醉醺醺的芳香,麦秆在热风中窃窃私语,我走在路上,老是遇见黄鼠狼,个别胆大的不是见我就跑,而是抻动着那细长身子伸伸缩缩地观望我。它们是我儿时很熟悉也很畏惧的生灵,它们能变着法子潜入人家把鸡偷走,乡间有许多关于它们的神异故事。可是自从外出读书工作这二十多年来,好像极少见着它们了。想不到,在这片正迅速蜕变为城市的热气腾腾的大地上,又屡次遇见它们,我不禁想:你们的好日子不多了啊。

  2021年春天一个日落时分,在我居住已四年的这个望得见海的小区里,竟遭遇了一只黄鼠狼。数年间,好几次我觉得有疑似黄鼠狼的影子倏然闪过,但又觉得不可能是黄鼠狼。小区内有不少猫,我认为那影子应是小猫。正是猫叫春时节,猫的身影总是格外匆忙地窜来窜去。这回我看清了,不是猫,是黄鼠狼。它叼着一块不小的食物,小心地从一片绿地窜向另一片绿地。我收住脚,屏住呼吸,它距我仅三五步远,它迅速消失了。它弹簧般柔韧的身躯,贴地无声疾走的样子,我太熟悉了。它竟在高楼林立人口如此密集的地方生存了下来。我不禁想:我或许遇见过你的前八代十代祖宗呢。

  儿时,我家的房前屋后,草垛坟场,随处都可能有黄鼠狼。黄鼠狼是真正的小野兽,我与黄鼠狼竟共居一现代小区,似乎有点魔幻。此后,偶然听到一位散步的老人对他人感慨:你说说,想不到,这小区里还有黄老鼠(当地方言)啊。

  那天回到家,我将发现黄鼠狼之事说与妻,妻却正紧盯着我家那只桔猫说:快看,快看这猫啊!原来,猫正处于一种大战在即状态:它趴在窗台上,呈极紧张捕猎姿势,两眼直盯窗外露台,嘴里发出频率极高的噶哒噶哒声,声势相当骇人。太阳已落,暮色渐显,天地寂静。不论我弄出什么动静,猫都丝毫不为所动——隔着玻璃,一只野鸽落在我家露台栏杆上。为了方便看海,我选择了小区前排高楼的最顶层22楼,蔚蓝大海、沿海防护林、水上运动基地、石臼港等,一览无遗。常有各类鸟造访我家露台,个别鸟还会好奇地贴着玻璃往室内观望。猫的类似捕猎状态我已见过,上次被猫盯着的是一只我叫不上名字的鸟。窗外生灵激发了猫的捕猎本能,只要猎物不飞走,猫就一直保持那捕猎状态。我家养猫时间只有数月,是国外读书的女儿因疫情回国家居后才养的。女儿反复提醒:一定不能让猫上露台。女儿说养在高楼里的猫,常有因捕猎坠落而亡的。未养猫前,对猫的这种捕猎状态,从没特别留意过。

  我又想到小区里的黄鼠狼。黄鼠狼与猫皆为捕猎高手,而从体型来讲,黄鼠狼很难与猫匹敌。它们同处一小区,其紧张关系,是居住其间的我难以理解的。我们与它们,是一种关系;它们与它们,是另一种关系。人们一般意识不到:在此热气哄哄的人间,还有一个复杂广大的“非人间”。许多动物正在努力适应它们的“田园”萎缩乃至消逝后的生存。几十年来,出行欧美发达国家的游客,常感慨羡慕人家那里人与众生灵共处情景。城市的“田园化”,或许应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在日照,“田园化”已初显。

  人类来自自然,却似乎一度成了自然的敌人。2000年前后,中國社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环境亦陷入了空前糟糕状态,以至于连呼吸都是个问题了。幸亏转型极快,保护修复环境的努力前所未有,最近这些年,一切又迅速改观。从自然山水到乡村城市,无不以新的形态呈现。一度污秽不堪的沂河、沭河及更多的河流重新清澈,界湖、费城、莒城等小城,体量无不扩大到几十倍乃至更多倍,每次故地重游,其城市巨变及环境之改观皆令我感慨不已。最突出的应算日照。日照由数平方公里的海疆蕞尔小城,迅速蝶变为建成区达上百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新城。不是大城市,却是有大气有成长潜力的城市。

  日照有许多光鲜称号,我觉得她还应有一个符号:田园城市。不久前,我骑自行车沿新修的海滨绿道北行,从万平口一直骑到海滨森林公园,在绿道穿行的树林及森林公园,我都发现了松鼠。好像从前没见过它们,它们是怎么来的?是不是从前很少见,现在增多了?可能就是这样。从前很少见的白鹭等鸟类,现在随处可见。两城河流过市区北郊,入海口那片开阔的水域,近年常有成群天鹅及鸿雁等鸟类出现。还有很多美好的生灵,活跃在我们身边。

  时令已交秋末冬初,莒县朋友发来此时浮来山老银杏图片,邀我再去欣赏那一年一度人间难得的大美。那美景是我四十余年来所熟悉的,却永远令我心动。一树金黄,一地金黄,老银杏如披挂金盔金甲的大英雄,笑对风刀霜剑。这是老银杏最壮美时刻!树上的、地上的每片叶子,都来自一个数千岁生命,一个携有远古信息的生命。老银杏这一风采,总是令我想到喀什,想到喀什一带及塔里木河沿岸的胡杨林。万里之外那个纬度的胡杨树叶,此时与这老银杏叶几乎呈同一颜色同一形态。在绿洲,在沙漠,在戈壁,胡杨这英雄树,此时亦是最壮美时刻呀。

  2021年6月初,我与作家赵德发应邀赴喀什参加“文化润疆”项目,在喀什活动一周。离开喀什二十一年了,常梦回喀什,却一直未能成行。给我生命烙下深刻印记的喀什,久违了!我的喜悦难以言表。我看见了一个新喀什。那些古迹及重要景点依旧,喀什却成了新喀什。城市规模的扩大,令我短时间内难以捉摸。日照与喀什是友好共建城市,日照在喀什设有援疆指挥部。日照——喀什,一东一西,海疆与陆疆,中国境内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及枢纽,我人生的一些重要风景在这中间打开。一切都在成长,渺小如一粒尘埃的我亦在成长。不论多么艰难与曲折,唯愿能不辜负养育过磨砺过我的所有一切。

  我又想起上世纪末在喀什常有的那种心理感受:面对神情豪迈的欧美游客,我的自卑与羡慕。什么时候,开始放弃掉这一心理呢?这些年来,在日照,在县城乃至在乡下,见到洋人早已不再稀奇了。出了几次国门,自觉个人表现也不是“刘姥姥逛大观园”了。好像洋人们都很平和呀,看上去他们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豪迈之情啊。是我从前神经过敏,还是他们也发生了变化?我需要好好想一想。

  ——选自西部散文网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