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去碰到一位老邻居,聊了半天,说起我们过去的邻居,一个个如数家珍。过去的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情景一幕幕出现在我眼前。
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我对此深有感触。
最早的邻里情结是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说起我们过去的邻居,总是赞不绝口。那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我家住在一个叫“羊场壕”的小村子里,父亲总是说:“羊场壕的时候这样,羊场壕的时候那样”。使我对自己没有待过一天的那个小村庄充满了留恋。现在都记得父亲说:“羊场壕的时候,不管谁家老婆生孩子,全村的男女人都出动了,女的在屋里屋外帮忙,男的都蹲在墙头上抽烟,什么时候孩子顺利出生,母子平安,大家才放心地回家了”。在我幼小的心灵上,牢牢地刻下一个印象,“羊场壕”就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生我,养我的村子贺家壕也是这样的,不管谁家有点大事小情,都会攒一家人,大家出主意的,跑腿的,齐心协力解决问题。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村有个邻居婶婶因为宫外孕大出血,危在旦夕,听到喇叭里一声吼叫,大半夜的,邻居们都跑来了。张兵厚很快开来了拖拉机,全队的青壮年都不约而同地跳上了车,有两个妇女抱着病人坐在驾驶室里,其他人都坐在车斗子上,大队人马一路护送到旗医院,因为失血过多,需要输血,这些有备而来的邻居们争先恐后地抽血化验。被验准的人马上献血,由于送医及时,输血及时,病人成功获救,邻居们才放心地离开了。
那时候,谁家娶媳妇,聘女儿办事宴,全村都紧张起来了,大人们帮着做豆腐的,压粉条的,有蒸馒头的,有煮肉的,有擀豆面的,我们这些大孩子就要在家收拾屋子,拆洗被褥,准备着那家来客人了住。办事宴这天,全村人都去祝贺,帮忙,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中。外地的客人来了,自有乡亲们热情的接待着,不要主人家操一点点心,走到谁家都是热茶热水,好铺好盖的上待着,还有新亲家,一般都要找村子里条件最好的人家接待新亲家,那是全村的贵宾啊!
曾经有过这样一件搞笑的事情。村里有位蒙古族同胞结婚,新亲家都按蒙古族的礼仪,送亲的就十八位,我们村子里几位头面人物陪伴着新亲家,蒙古族亲家好酒量,主家备的酒不够了,村里的人都默默地回家拿来自己家的酒。最后,全村的酒都喝光了,(计划经济时期,每户人家过年也就是按分配购买一两瓶酒)新亲家们意犹未尽,最后,供销社做代销员的刘叔把供销社的酒拿了两瓶,才把新亲家招待好。全村人都长出了一口气,总算没有丢人。
结婚后,自己开始撑门立户过日子,一切的家长里短,人情事理都要自己解决,使我对邻里情有了更深的感触。
刚结婚那几年,老公经常外出不在家,自己胆小,晚上怕,就有邻居妹妹们来和我做伴,有二袅、俊娥、三翠。三翠是小媳妇,晚上丢下老公来和我做伴,那感情,是很深厚的。
孩子小的时候,没人帮着带,自己有事就放邻居家了,彩霞在家做饭,不出地,时不时地帮我带孩子,从来都不要一点回报,给人家点新鲜蔬菜,她总是用其它东西加倍地还回来,心里那份感激一直无法释怀。三十多年过去了,就像昨天一样清晰。
再后来,搬到镇里,居住的相对集中,邻里之间交往地更频繁了,有事没事都要互相串个门,天南地北,家国大事,鸡毛蒜皮聊个够。曾有过这样的事,本人出去上个厕所,回来时,家里满满的一屋子人,谈天说地,嘻嘻哈哈,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景谁看了都会开心。
房前屋后七八户人家,平日里相处得就像一家人似的。谁家的七大姑、八大姨、三姑舅、二两姨大家都认识,都知道人家是干什么的。一群小毛孩子也是玩在一起,吃在一起,玩在谁家就吃在谁家,常有的事。
那时候穷,馋了,想改善一下生活,就骑个破自行车出去了,在市场上溜达半天,挑了一副好大的羊下水,回来洗干净了,放在院子里的大灶台上煮好了,招呼两家邻居闷两锅米饭,饭熟了,前后左右的邻居都来了,有的端着米饭,有的拿着菜,二十几口子人围在一起开吃了。大家一起热热闹闹地吃着,孩子们则边打闹边吃,边说边笑,这样的饭,真比吃大餐要香很多。我们常常这样聚餐,谁家有点好吃的都想着大家,最起码有孩子们的一口。
在二加油站这片平房区,我们这几家和睦友好是出名的。安徽的妹妹为躲避计划生育来到达旗,和我们住在了一起,我们大家帮着打掩护,看到计划生育的工作人员来了,就有小孩子或老太太给通风报信,然后有人隔墙就把孩子接走了。这些虽是糗事,但可以说明我们邻居团结友爱,和睦友好的感情。胡家老太太,和我们一群年轻媳妇打得火热,是我们共同的婆婆,谁家有什么不会干的事情都找老太太帮忙。我们大家一起看《水浒传》时,胡家老三曾开玩笑说:“邻居,这邻居很重要,我妈如果像王婆这样,这些漂亮的小媳妇都走歪路了”。虽是玩笑话,说明我们有好人引导,都是走正路,做正事,充满正能量的一群好邻居。
现在,买了楼房,说起买楼住楼房又有好多的故事了。大概是一二年买的楼房吧!赶上了金融危机,楼房烂尾了。遇到这样的事,谁都会心烦,可是我们有好邻居——王彦春老师。2018年春天,王彦春老师自告奋勇开始组织邻居们自筹自建。一般情况下开发商和业主在这种事情上是对立的双方,我们领袖尚城二十一号楼的业主和开发商却坐在一起共同协商解决办法。最后大家一致同意由每户业主再出资五万,共同完善二十一号楼。开发商代表刘树——刘总竭尽全力帮助我们自筹自建。我们还建立了微信群,名字就叫《领袖是咱家,住房靠大家》。
和包头的一位朋友聊起这事,他觉得不可思议。“你们一百多户人家就是五百多万块钱啊,交到别人手里怎么能放心呢”?我们却选择了信任。王彦春老师在群里招呼一声,大家就齐刷刷地把钱打到一个新开的账户上了。
有了钱,大家开始各显神通,有找图纸的,有找工人的,有跑材料的,有监工的,七十多岁的杨叔在工地上管理材料,硬是守了四个多月。大家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齐心合力为建楼添砖加瓦,一位姐姐把儿子的同学这样的关系都用上,为工程购买价廉物美的材料。记得快开工时,我在群里说了一句“过几天就是农历五月了,老年人讲究五月不开工,咱们四月二十八先去动动工,响点炮,五月就不忌讳了。”好多人都说提得好,到了四月二十八,好几个人拿着炮去开工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沉睡了好几年的领袖尚城轰轰烈烈地开工了,以前杂草丛生,死气沉沉的小区变得人声鼎沸,机器轰鸣,生机勃勃了。
在城建局领导的关注支持下,在邻居王彦春老师的辛苦奔忙下,在我们全体邻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二十一号楼终于竣工了,邻居们歡呼雀跃。这是邻里齐心,团结一致谱写的绚丽华章;这是邻居们敢于担当,互相信任奏出的优美乐曲;这是和谐社会,和谐邻里共创的辉煌。
在我们二十一号楼的带动下,其他业主纷纷效仿我们的办法,一幢幢楼房完善竣工了,现在,我们的小区已经是草木茂盛,鲜花盛开,喷泉欢唱,灯光辉映的宜居小区了。
入住小区不长时间,邻居王挨良大哥在群里喊话:“家人们,我种的小白菜可以吃了,谁要吃自己去地里摘去。”我虽然没有去摘菜,可是那一声“家人们”像一股暖流至今温暖着心田。
人都说住楼房钢筋水泥隔开了人情味,我觉得就是铜墙铁壁也隔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不,我们住楼房一样亲如一家。谁家的车灯没关啦,谁家的车门没锁啦,谁家的小猫小狗跑出去啦。都有人帮你惦记着,关照着。谁家接孩子没时间了,打声招呼,邻居就会来帮你,瞧,我现在又在一个更大的和睦的大家庭里幸福地生活着。
已年过半百的我,回想自己的心路历程,和睦邻里,团结友爱也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指数。
——选自西部散文网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