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马老师还不到一年,得知他又要出书了,我真的打心底里为他高兴。
其实,马老师,早在几十年前我就听说过他的名字,也读过他的许多作品,但从未谋面。
去年年底,我在银河悦读投了几篇散文,没曾想银河悦读淮水人站,梦秋站长找到了我。就这样,我和马老师相聚在2020年那个特别的年份,岁末那次银河悦读年会上。
第一次见到盱眙几位文学界前辈,久闻大名,似曾相识,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那天,梦秋站长特地带来了两瓶正宗怀远的石榴酒。不知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还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缘故,让我这个从不喝酒的人,第一次品尝到酒的香甜和美好!
之后的日子里,在拜读马老师赠予我的书籍中得知,马老师不仅是专家型领导干部、科技工作者,而且还是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曾发表过很多科技论文,也曾出版过十来本科技专著,他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他一直坚持业余创作,写下了数千首诗歌、数百篇散文。
每个人成功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和付出。马老师虽然已经年逾古稀,两鬓霜白,但是,他仍在坚持不懈,默默耕耘,我真的被他的精神所感动。
今天,他又出书了,当我拿到他的二十余万字的书稿,从他的自序开始阅读时,我读到了他的平凡,他当过兵,他务过农;我读到了他的谦和,他说他人不在文人之列,名不在诗人之中;我读到了他的思想,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而马老师却认为“书中更有真善美,书中更有精气神”。这就是他,一位把读书和写作,当着一生追求的诗人、作家、党员、领导。
他那一篇《登高赋盱眙》、他用古典文学中最中国,最典雅的赋体诗形式,来表达和赞美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自然的山水景致,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读到这样的赋体诗句,让我有些犹豫,有些胆怯。我担心自己的孤陋寡闻,我害怕自己的才疏学浅,而不能胜任校对工作。
我曾问马老师,为什么是我?他说:“你不愿意吗?”我说:“我不是不愿意,只是担心做不好。”但,当我翻到文稿的最后一页时,当我看到了校对人翟玉芬的名字时,我知道,这是马老师对我的信任和认可,我不能推脱。于是,我便一篇一篇,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地研读起来。就这样,我成了马老师作品《陌尘残香》的第一位读者。
那些日子,我徜徉在他的《陌尘残香》里,我感慨,他那一篇篇优美的文字,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有對童年伤痛的回忆,有对军营生活的难忘,有对青春悸动的回味,有对家乡山水的赞美。
那《半碗月饼屑》《饺子的回忆》记录他童年记忆中的苦涩,诉说着在那艰难岁月里父母及家人的艰辛与不易,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无不催人泪下,让人感动。
那一篇篇《军旅日记》,记录下他对军营生活的热爱、对军旅生涯的留恋和难忘。他说:“他要把祖国扛在肩上,他要把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伟大的党。”表达他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家国情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火海逃生”一篇中我读到了他的机智勇敢和奋不顾身。
他的《深秋闲话三则》“霜与菊”让我懂得,环境对人性格的塑造是多么的重要,他告诉我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
《杂语闲言四则》(一)路:告诉我们,迈开脚步,走自己的路,不要为前进中的障碍所折服。莫言前方逢绝处,转过弯头路又生。让我们懂得只要敢于迈步,路就会一直向前延伸!
认真拜读马老师的文稿,字里行间浸透了他的优秀品质。作为校对人,也许是我的水平有限,也许是马老师做事的确认真,我真的很难发现他的错误之处。一位两鬓霜白,古稀之年的老人,能够如此仔细和认真,捧着马老师这本沉甸甸的书稿着实令我敬佩。这不仅是一次校对,更是一次学习,是一次提高。
校对期间,我也遇到许多字、词、句中不明白的地方,我也好奇地问过马老师,这本散文集为什么叫《陌尘残香》?马老师告诉我,他曾在闲暇之时,随手划过几笔,留下了许多不成文的散文和诗歌,可大部分都毁之一炬,仅少部分留存下来,为了不让这些片言只语灰飞烟灭,他把它们搜集起来,就当作流星陨落时留下的瞬间光亮、大雁飞过时留下的几声低鸣、人生阡陌上的几粒尘埃,路旁草地里的几枚花瓣留下的一点残香。听着马老师的诉说,我似乎已经嗅到了它的味道……
我记得他在《秋日胡杨》一文中,赞美胡杨甘愿奉献的无私,它从不向人索求,却甘愿奉献一生。它为了调节绿洲的气候,为了沙漠的农林牧发展,也为了祖国的后花园山清水秀,它宁可老死不朽,真可谓是:“死亡之海”沙漠里的生命之魂,一道不可多得的靓丽风景线。马老师被胡杨的精神感动着,感慨着,并写下了一首诗歌《胡杨》:
因为爱着你
我会郁郁葱葱
千年不死
因为盼着你
我会翘首以待
千年不倒
因为恋着你
我会心如磐石
千年不烂
于是,我
把脚跟站在
别人难以站立的地方
把生命长在
别人不能生长的地方
把追求刻在
别人无法追求的地方
我想这首诗表达的不仅仅是胡杨的精神,也是两鬓霜白,古稀之年马培荣老师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精神,染尽秋霜,绽放美丽。
谁言春色能娇物,我道秋霜更媚人。
赞(0)
最新评论